“永远没有最好的选择,要相信自己的选择并坚信这就是最好的路,然后把它变成最好的路。”
这句话打破了对“最优解”的执念,道出了选择与行动的本质关系。世间本无绝对的“最好选择”——升学时选A专业怕错过b行业的机遇,择业时选稳定工作怕辜负创业的野心,任何选择都伴随取舍,纠结“是否最好”只会陷入内耗。
“相信自己的选择”是心态的锚点,它不是盲目自信,而是接纳选择的不完美,停止反复质疑;而“把它变成最好的路”才是核心,比如选了A专业就深耕领域、积累资源,选了稳定工作就在岗位上创造价值、发展副业。选择本身没有优劣,是后续的行动、坚持与打磨,让原本普通的路逐渐铺满成果,最终成为属于自己的“最好的路”。这本质上是把人生的主动权从“选对路”,转移到“走好路”上。
“语言是有很大能量的,一定要多说我行,我没问题,我可以我很棒,这样的话”
这句话精准点出了“语言暗示”对自我认知的塑造力量,其本质是利用积极语言激活内在的心理能量。从心理学角度看,人会不自觉地向自己常说的语言方向靠拢——当你反复说“我行”“我可以”,其实是在给大脑传递正向信号,逐渐打破“我不行”的自我怀疑,比如面对困难时,原本可能退缩的念头会被“我能做到”的信念替代,进而催生行动的勇气。
这种积极语言的能量,还会转化为外在的状态:说“我很棒”时,你会更愿意尝试新挑战,也会在细节中更注重展现自己的能力,形成“积极语言→正向心态→主动行动→好结果”的良性循环。反之,若常说“我不行”,则会不断强化自我否定,最终陷入“不敢做→做不好→更否定”的内耗。它本质上是在教我们:用语言为自己“赋能”,让每一句积极的话,都成为推动自己向前的微小力量。
“一定要远离那些没有责任心的人。”
这句话的核心,是对自我生活秩序与情绪能量的保护。没有责任心的人,往往会将自己的责任转嫁他人、让承诺沦为空谈——比如合作时推诿任务,让你被迫承担额外压力;答应的事随意反悔,消耗你对他的信任;出了问题只会指责他人,从未反思自身。
与这类人相处,不仅要为他们的失误“买单”,还会被其消极态度影响:原本积极的你可能变得疲惫、焦虑,甚至对“责任”本身产生怀疑。而“远离”并非苛刻的评判,而是清醒的选择——它能让你避免不必要的内耗,把时间和精力留给那些靠谱、守信的人,让自己的生活节奏更稳定,情绪状态更轻松,这本质上是对自己人生负责的一种方式。
“说一个谎言就要用无数的谎言来圆这一个谎言”
这句话道破了谎言的本质——它是一个会不断膨胀的“黑洞”,一旦开始就很难收场。当你说出第一个谎言时,为了避免被拆穿,往往需要编造第二个谎言来掩盖第一个的漏洞,接着又要用第三个谎言去填补第二个的缺口,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环扣一环,最终陷入“用谎圆谎”的恶性循环。
比如,为了逃避一次约会,谎称自己生病,之后可能需要继续编造“病情未愈”“去复诊”等谎言来应对对方的关心;为了掩盖工作失误,谎称“资料丢失”,后续又要解释“丢失原因”“如何补救”等,每多一个谎言,需要记忆和维护的“剧情”就越多,心理负担也会越来越重。
更关键的是,谎言的链条越复杂,出现破绽的概率就越高,一旦其中一个环节断裂,所有谎言都会崩塌,不仅会失去他人的信任,还可能让自己陷入更难挽回的局面。这句话本质上是在提醒:谎言的成本远高于坦诚,与其耗费精力圆谎,不如从一开始就选择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