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晴工作室的天花板上,挂着串手工纸灯——是夏晚晴和岳川昨天一起糊的,灯面画着民间故事里的“鱼精挑水”,烛火一照,鱼精的青布衫在灯影里轻轻晃,像真的在井边走动。
小厨房里,李婶正揉着元宵面团,黑芝麻馅的香气混着蜡烛的暖香飘过来,把元宵的热闹气提前酿了出来。
“市里的元宵灯会邀请咱们负责老街分会场,”凌薇拿着活动流程表,手指在“民间故事灯箱区”上敲了敲。
“文旅局说要把咱们的鱼精、槐树精传说做成灯箱,还让晚晴在灯会上唱《生查子·元夕》,配上周曼编的笛音,突出‘老街灯影里的故事’主题。”
周曼坐在客厅的桌边,手里攥着灯谜纸条,正对着《生查子·元夕》的曲谱琢磨:“‘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这句得软一点,像灯影落在地上的样子,笛音别太亮,要藏在灯影里,才够味。”
她把写着灯谜的纸条递给众人,“这些灯谜我都按民间故事和节气诗词编的,比如‘鱼精帮挑水(打一节气活动)’,答案是‘清明踏青’,你们试试能不能猜中。”
林野扛着相机,正拍展角的灯箱半成品——灯架是王爷爷用竹篾编的,还没糊纸,透着竹条的清香,旁边摆着夏晚晴画的“槐树精挂围巾”画稿,树影里的红围巾格外显眼。
“等会儿去老街布置灯箱,得把竹架的纹路拍清楚,”他对着灯架试了个景,“还要拍游客猜灯谜的样子,尤其是小孩踮着脚看纸条的画面,肯定特别有年味。”
岳川和夏晚晴坐在靠窗的桌前,正给灯箱糊纸。
夏晚晴拿着胶水,小心翼翼地把画着鱼精的纸粘在竹架上,手一抖,纸边粘歪了点,她皱着眉想揭下来,岳川赶紧按住她的手:“别揭,歪一点更像民间手作的劲,太齐了反而少了温度。”
他拿起画笔,在歪掉的纸边补了朵小水花,“你看,这样鱼精就像在水里游,活了。”
夏晚晴看着补好的灯花,忍不住笑了,指尖轻轻碰了碰岳川的手背:“还是你有办法,我总想着要完美,反而放不开。”
岳川笑着把手里的画笔递给她:“咱们做的是老街的灯会,不是精致的展览,有点小瑕疵才真实,就像王爷爷编的竹筐,从来没有完全一样的两个。”
李婶端着刚煮好的元宵走过来,放在桌上:“先吃碗元宵暖暖身子,黑芝麻馅的,你们小时候肯定都爱吃。”
她看着桌上的灯箱画稿,指着槐树精的红围巾说,“这个围巾画得像我给小远织的那条,去年冬至他还围着在槐树下拍照呢。”
众人围坐在一起吃元宵,黑芝麻馅流心,甜得恰到好处。凌薇边吃边说:“明天灯会,咱们分三个区:灯箱区摆鱼精、槐树精的灯,灯谜区挂周曼编的纸条,演唱区给晚晴搭个小台子,用灯笼当背景。”
她掏出手机,翻出文旅局发的文创清单,“他们还让咱们做‘灯影故事’文创包,里面有灯箱小模型、灯谜纸条,还有《生查子·元夕》的音频二维码,要在灯会现场卖。”
下午,团队一起去老街布置灯会。槐树下已经搭好了灯架,王爷爷带着几个老街坊正帮着挂灯笼,红灯笼一串串连起来,从槐树顶垂到地面,像一条红绸带。
林野架起相机,拍着忙碌的场景——王爷爷踮着脚挂灯笼,李婶帮着递绳子,夏晚晴和岳川一起抬灯箱,周曼在灯谜区挂纸条,凌薇在旁边核对物资,每个人都笑着,连风里都带着热闹的劲。
夏晚晴站在灯架旁,跟着周曼的笛音练《生查子·元夕》。
笛音软乎乎的,混着风吹灯笼的“哗啦”声,她唱到“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时,岳川正好抬着灯箱走过,两人对视一笑,灯影落在他们身上,像裹了层暖光。
林野赶紧按下快门,把这瞬间拍下来,心里想着“这张一定要放在灯会的宣传册里”。
布置到傍晚,灯会的雏形已经出来了——鱼精灯箱亮着烛火,青布衫在灯影里晃动;槐树精灯箱的红围巾垂下来,像在等小孩来取;灯谜纸条挂在灯笼间,风一吹,纸条轻轻晃,引得路过的小孩踮着脚看。
王爷爷坐在槐树下,给围过来的小孩讲鱼精的传说,小孩们听得入神,眼睛里闪着光。
“听说星娱在市中心搞虚拟灯会,”凌薇凑到岳川身边小声说,“他们用AR技术做了虚拟灯影,还能扫码跟虚拟灯神互动,不过刚才看网友说,现场没几个人,都觉得不如老街的真实。”
岳川顺着她指的方向看了眼远处的市中心方向,笑着说:“咱们不用跟他们比,老街的灯会有故事、有温度,还有这么多街坊帮忙,这就是最好的。”
第二天元宵灯会,老街挤满了游客。灯箱区前,大家围着鱼精、槐树精灯箱听王爷爷讲故事;灯谜区里,小孩们踮着脚猜纸条,答对了就欢呼;
演唱区前,夏晚晴站在灯笼搭的台子上,周曼的笛音一响,她开口唱《生查子·元夕》,声音软得像灯影,游客们都停下脚步,拿出手机拍照,有的还跟着轻轻哼。
岳川站在演唱区旁边,帮着分发文创包——有游客拿到灯箱小模型,兴奋地说:“我要带回去给孩子,让他也听听鱼精的故事,比看动画片有意义多了。”
李婶在旁边摆了个小摊子,卖刚煮好的元宵,游客们边吃元宵边看灯,脸上都带着笑,像一家人一样热闹。
灯会快结束时,夏晚晴唱到《生查子·元夕》的最后一句,岳川突然走到台上,递给她一个小灯箱——是之前他们一起糊的鱼精灯,烛火还亮着。
夏晚晴接过灯箱,看着岳川,眼里映着灯笼的光,轻声说:“谢谢你,这个元宵节,我过得特别开心。”
岳川笑着点头,从口袋里掏出个小吊坠——是用竹篾编的小鱼,上面刻着“元夕”两个字:“这是王爷爷帮我编的,给你的元宵礼物,希望以后每个元宵节,咱们都能一起看灯。”
夏晚晴接过小鱼吊坠,戴在脖子上,和之前岳川送的“元日”银坠挨在一起,心里暖暖的。
灯会结束后,团队坐在槐树下收拾东西,灯笼的烛火还没灭,映得每个人的脸都红红的。
凌薇喝了口热元宵汤,说:“文旅局刚才说,明年还要跟咱们合作,把老街灯会做成年度活动,还要加更多民间故事的灯箱。”
周曼点头:“我已经开始想明年的灯谜了,要把《诗经》里的句子编进去,更有文化味。”
林野把今天拍的素材导进相机,笑着说:“我剪个灯会纪录片,放在咱们的节气专辑里当彩蛋,肯定特别受欢迎。”
岳川和夏晚晴坐在旁边,看着手里的小鱼灯,烛火在灯影里晃,像鱼精在水里游,两人相视一笑,没说话,却觉得心里的暖,比灯笼的火还热。
回到工作室时,已经是深夜了。
凌薇开始整理灯会的素材,周曼在电脑上完善《生查子·元夕》的音频,林野在剪辑纪录片,岳川和夏晚晴坐在桌前,把今天剩下的灯谜纸条整理好,打算下次故事会的时候用。
工作室的灯亮着,窗外的月光落在灯箱上,像给这个元宵夜,画了个温柔的句号。
岳川知道,元宵灯会只是民间故事传播的又一步,接下来还有《诗经》吟唱、老街纪录片、年度文化专辑等着他们去做。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团队的默契,离不开老街的支持,更离不开那些从地球“抄”来的、能扎根生活的文化形式——这些,会让他们在龙国文娱路上,走得更稳,更暖,也让更多人知道,文娱不是虚拟的特效,是藏在灯影里的故事,是裹在元宵里的甜,是人与人之间,最真实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