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川晴工作室的茶几上,摆放着一本厚厚的画册小样。这本画册是周曼上午从出版社带回来的,它的平装版封面采用了《山居秋暝》的淡墨山水图案,摸起来有一种生宣特有的粗糙纹理,给人一种古朴而典雅的感觉。
与平装版相比,小精装版则多了一层烫金腰封,上面印着“诗画同源,声入人心”八个字,旁边还点缀着一枚迷你竹编书签,这是由非遗工坊按照比例缩小的“鱼精”图案,精致而独特。
周曼指着小样里的《望庐山瀑布》说道:“出版社说平装版的颜色有点偏冷,尤其是瀑布的飞白墨,印刷出来比原稿浅了一些。他们会调整油墨配方,下周三会给我们新的小样。”
她一边说着,一边将众人的意见详细地记录在笔记本上。
接着,周曼继续说道:“夏晚晴觉得画稿的标注字体太小了,不太容易看清楚。陆哲则希望在歌词解读部分能够增加一些配图,这样可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这些意见我都已经跟编辑确认过了,他们会同步进行修改。”
岳川拿起小精装版,翻到“创作手记”那页——夏晚晴写的“淡墨改雾”的故事旁,配了张林野拍的、她指尖沾墨的照片,画面里的墨痕还带着湿润感。
“这个排版比之前的好,”他指着照片和文字的间距,“留白够,读者能慢慢看故事,不用挤着看。”
林野正坐在角落,用相机拍画册小样的细节——镜头对准腰封上的竹编书签,连竹篾的纹路都拍得清晰。
“我要做个签售会的预热短片,”他对着镜头调试光线,“先拍画册的质感,再剪进之前诗画展的片段,最后让大家对着镜头说句期待的话,肯定能吸引粉丝来现场。”
凌薇则在电脑上设计签售会的背景板——主体用《望庐山瀑布》的画稿,边缘缀着槐树叶和竹编元素,下方留了块区域放屏幕,打算循环播放《后来》mV的片段。
“签售会定在老街的文化站大厅,”她指着设计稿,“我跟文化站借了十张长桌,到时候摆上画册和竹编书签,再放台古筝,周曼可以现场弹两段《高山流水》,氛围肯定好。”
夏晚晴坐在沙发上,手里拿着《题都城南庄》的吟唱谱,正在练签售会上的表演片段。她唱到“人面不知何处去”时,特意放慢了语速,气息比之前更稳。
“签售会人多,我得把声音再沉一点,”她对岳川说,“不然后排的观众可能听不清,昨天我加了个低音的和音,你听听怎么样?”岳川点头,她轻轻唱了一遍,和音像雾一样裹着主声,比之前更有层次感。
陆哲则在旁边练《男人海洋》的现场版,手里拿着个便携麦克风——他特意调整了副歌的唱腔,比录音版多了点现场的爆发力。
“签售会不能跟录音棚一样稳,”他放下麦克风,“得有点互动感,比如唱到‘任你去乘风破浪’时,跟台下挥挥手,让大家有参与感。”
他还跟岳川提了个想法:“能不能在签售会搞个‘歌词接龙’,粉丝接对了就送竹编书签,这样能活跃气氛。”
岳川笑着同意:“这个主意好,既宣传了非遗周边,又能跟粉丝互动,一举两得。”
下午,周曼去对接巡展的事——文旅局把第一站定在邻市的文化中心,时间是下个月中旬,要求带五幅诗画原稿、周曼的古筝表演,还要加个“非遗体验小课堂”,让老街的王爷爷教现场观众编简易竹编书签。
“文旅局还说,要是第一站反响好,后续会把巡展扩展到全省,”周曼回来后,把巡展流程表递给众人,“到时候咱们得提前一周去布置,还要带够画册和周边,方便当地观众购买。”
凌薇立刻把巡展时间加进工作室的日程表:“我得提前剪个巡展专属的预热片,加进邻市的文化元素,比如当地的古桥、老巷,跟咱们的诗画结合,让当地人有亲切感。”
林野也跟着补充:“我会多拍点王爷爷编竹编的特写,剪进体验课的宣传片段,让观众知道小课堂能学到真东西,不是摆样子。”
傍晚,团队留在工作室吃外卖——凌薇订了老街的卤味,林野买了刚烤好的烧饼,周曼煮了锅绿豆汤,解暑又解腻。
吃饭时,岳川提起后续的计划:“等签售会和巡展第一站结束,咱们可以启动‘诗画进校园’的活动,跟中小学合作,教学生写简单的诗词、画简笔山水,再教他们唱《山居秋暝》的童谣版,让文化从小扎根。”
夏晚晴眼睛一亮:“我可以编个简单的吟唱教程,比如把《静夜思》编成四句的短歌,学生容易学。”
陆哲也跟着说:“我可以去学校唱《男人海洋》的校园版,把歌词改成‘青春像片海洋’,鼓励学生勇敢追梦。”
周曼点点头,把这些想法记在笔记本上:“我会跟教育局对接,看看能不能先在滨江的中小学试点,效果好再推广。”
饭后,林野开始拍签售会的预热短片——他先让岳川拿着画册小样,对着镜头说“希望这本画册能让你感受到诗画里的生活气”;
再拍夏晚晴练吟唱的侧影,配上周曼的古筝伴奏;
最后拍陆哲对着镜头比心,邀请粉丝来现场。凌薇则在旁边帮忙打光,偶尔提醒大家“表情再放松点”“语速慢一点”。
岳川看着镜头里的众人——夏晚晴的眼神温柔,陆哲的笑容真诚,周曼的古筝声缓缓流淌,林野和凌薇在镜头后忙碌——突然觉得,这本画册、这场签售会、这次巡展,不只是简单的作品输出,更是他们团队对“文娱”的理解: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是能走进生活、走进校园、走进普通人心里的温暖。
他走到窗边,看着老街的路灯亮起来,槐树叶在晚风里轻轻晃。画册小样还在手里,纸墨的香气混着绿豆汤的清甜,飘在空气里。
接下来的日子,他们要改画册小样、备签售会、盯巡展布置、对接校园活动——事情很多,但每个人都有明确的方向,都在自己的职能里踏实做事,这就够了。
就像从地球“抄”来的那些诗画歌,不是照搬形式,而是借那些经过时光验证的美好,结合龙国的老街、非遗、校园,变成属于他们、也属于更多人的“真实”。
而这条路,他们会继续一起走下去,带着纸墨的温度,带着声线的温柔,一步一步,走向更远的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