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俩人渐行渐远的背影,黄老眼中满是欣慰。
想那三年前,匡正夫妻二人来到黄家村。
当时村里人告知他的时候,刚开始还以为是来寻亲的。
可见面后才知道,两人是来逃难的。
好在他在一开始就安排人去了衙门报告,而村里人都聚集在那里围观。
因此就算两人是法外狂徒,有全村老少爷们儿在。
他们就是有三头六臂,也休想翻出什么浪花来。
想象衙门对于流窜的罪犯的赏赐,村民们恨不得对方是哪里逃来的犯事者呢!
真要是那样的话,这奖励不就拿到手了吗?
正因如此,黄老并不担心两人能做出什么不轨的事情来。
再说这大白天的,方圆十里八乡的都是熟人。
真要有什么情况,一声吆喝就能聚起几百号人。
乡村没有高大的城墙,防御贼寇靠的就是十里八乡的连寨自保。
因此,只要有呼救,乡亲们必然会第一时间赶过来。
所以,他们丝毫不担心有歹人冒充良人混进村寨。
流民在天元大陆虽然不是很常见,但也不是没有。
阳光再耀眼也总有找不到的对方,生活在富足也总能难免有活不下去的。
远的不说,就是近二十年,黄家村已经收留了九户外来者了。
对于这些人只要身世干净,为人老实,各个村寨都不会拒之门外。
俗话说多一个人多一分力量,在高度依靠的体力的乡村,人就是最重要的资源。
有人就有力量,别的不说,就是和邻村发生个争执什么的,只要村里的青壮够多,就是没理都能讲出个道理来。
因此,对于匡正这样的青壮,只要在衙门没有挂上号,每个村寨都是欢迎的。
因为新并入村子的人,在开始的一两代都是没办法完全融入的。
这就是所谓的乡土情结,外来者对此心知肚明。
并不是原住民刻意的排挤,而是每个村寨都是经过了多年的发展才安定下来的。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村寨都形成了独特的“村风”。
虽然每村每寨的村风都大同小异,可这小小的差异也注定了每个村寨都会有自己的特性。
外来者想要融入,必然需要时间。
而刚开始的边缘化是必须经历的,因此,为了尽快的融入,新村民必须积极的表现。
你可以把这看成是村民对你的考察期,毕竟一旦彻底的融入,彼此可就是一个整体了。
所谓“远亲不如近邻”,在高度依赖人力的农耕社会这个不是一句空话。
但凡村里哪户人家有了难处,村民们都会竭尽全力的给予帮助。
就是平时谁家有何急活,抢收什么的,只要有空的村民都会主动的帮忙。
谁家但凡有个什么好吃的,他们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乡亲,其中最重要的是村里的老人。
不管东西的多少,只要是好东西,他们都会第一时间给这新人送去一份。
从来不会自己家关起门来独享,这是独属于村寨的人情味。
他不想那些繁华的大城,个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
人心封闭的自己都看不到,人情淡漠的宛如极地的冰霜。
正因为有这些温暖的东西,所以每一个新村民在刚开始的时候,都会积极表现,以期能在最短的时间获得大家的认可。
所以一旦村里有个什么集体的活,他们都会第一时间报名,而且干起活来也会下死力气。
不这样的话,他们就不要想着在这里待了。
因为原住民会看不上他们,这样一来就融不进大家的集体。
融入不了,那这里也就没有你的容身之地。
正因为如此,每一户人家在新的地方落地生根之初,都要想尽一切办法,付出巨大的努力去获得原住民的认可。
这个过程叫“生根”,唯有过了这一关,家才能安得下来。
当初的匡正夫妇也经历了这样的一段考察期,只不过因为他无私的传授给了村民们那神乎其技的射技,因此这个过程被大大的压缩了。
所以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最好,最快的融入是给大家带来利益。
自从村民们学会了箭术之后,谁家的生活水平没有上一个台阶?
如今整个黄家村谁不对这夫妻俩竖大拇哥?
“这可都是咱老黄的功劳啊!”黄老的心里默默的念道。
“要不是咱给他夫妻俩从镇衙门办下来了户籍凭证,他们能在这里安心落户?”
而也正是匡正的到来给黄村带来了高超的箭术,这才过去多久啊?
如今的黄村不仅是十里八乡数得着的富裕村,甚至连镇长都听闻了黄村人拥有超高的箭术了。
这让他在镇里的地位顿时就不一样了。
原来挤破头丢抢不到的公家的活计,如今但凡有工钱的代人服徭役,他们黄村必然能分一杯羹。
可这都是别人抢都抢不来好事儿啊!
不但自己的徭役完成了,顺带着还能大赚一笔。
因为这,如今他老黄在村里的地位可谓如日中天!
更难能可贵的是,匡正夫妻俩不仅身怀绝技而且为人热心,心善。
原先在村里都快活不下去的黄狗儿一家,因为他们的帮衬,如今已经大大的改观。
不仅心善,匡正做事和非常的主动。
一想到这些,黄老的心里甜滋滋的。
“正哥儿,我不能要你的工钱,今天的事情是我自己闯的祸。娘经常和我说,男子汉大丈夫,要敢作敢当,不能总是依靠别人的帮助。
再说如今自己也能挣钱了,可以养活自己了,三十个铜币我三天就可以赚回来了,所以没关系的,我自己能行!
喏!这里是你给我的15个铜币,这边是我今天赚的10个铜币也一并给你。
只不过每天的不能给你,因为每天的工钱我要拿回家给母亲买米。
但是后天的工钱我会给你的,加上大大后天的十个,您借我的30个铜币就还清了。这样可以吗?”回家的路上,黄狗儿鼓起了勇气看着匡正,终于将心里的话说了出来。
他知道匡正夫妻这些年是真心实意的帮助他们,可娘亲说得对,人活一世,不能总想着靠别人接济,得自己争气。
因此,黄狗儿尽管忙活了一天只赚十个铜币,却不曾想被那管家讹去了三十个铜币。
这样一来,今天等于一个大子儿没赚到,反而还搭进去了20个铜币。
原本还计划着等他今天拿了工钱买些糙米回去,因为家里又要揭不开锅了。
可一看到匡正毫不犹豫的慷慨,他鼓起勇气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这是他第一次自己做主,心里难免慌张,可他知道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
尽管这意味着今晚一家人又要饿肚子了,但母亲知道的话,一定会支持他的。
今天是他第一次参加工作,尽管一天只有10个铜币,但他很知足。
因为他终于可以替家里分担了,再也不是瞎眼的母亲和瘦弱的姐姐为他撑起一片天,他可以靠自己的双手立足了。
因此,尽管工作非常的辛苦,但他却非常的高兴。
原本还想着今天少买些糙米,5个大子儿就够了。剩下的5铜币买肉,虽然只能买半斤,但打牙祭却也足够了。
就当是庆祝自己终于成年了。
肉的分配他都想好了,一半自己家吃,另一半送给匡正。
不为别的,就为了感激这三年多以来,夫妻俩对他们一家人的帮助。
可谁曾想,天不遂人愿。愿望不但没实现,还搭进去20铜币的饥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