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午后,实验中学社团活动室的窗户敞开着,风卷着几片金黄的银杏叶飘进来,落在铺着蓝色桌布的辩论桌上。江念熙正趴在桌上,用荧光笔在白色纸板上写“性别平等辩论赛”几个大字,旁边的江逸晨蹲在地上,把写着“正方”“反方”的牌子摆得整整齐齐,陈阳和张萌则在贴辩论规则,活动室里满是忙碌又兴奋的气息。
“念熙,辩题确定是‘性别教育是否该纳入必修课’了吧?”张萌拿着胶带,抬头问道,“刚才有同学问,能不能加个‘自由提问环节’,让观众也参与进来。”
念熙放下荧光笔,点点头:“可以啊!本来就想让更多同学参与讨论,加个自由提问环节正好。对了,正方和反方的队员都确定了吗?别到时候有人临时请假。”
“放心吧!”陈阳拍了拍手里的名单,“正方是初二(1)班的林菲、初三(2)班的赵宇,还有我们班的大壮;反方是初二(3)班的苏瑶、初三(1)班的李然,还有隔壁班的王浩。他们昨天还来彩排过,状态都不错。”
江逸晨突然站起来,手里拿着一个秒表:“我这个计时员肯定没问题!到时候谁超时了,我就吹哨提醒,绝对公平公正。”他还特意把秒表举起来晃了晃,惹得大家都笑了。
距离辩论赛开始还有一个小时,活动室里已经陆续来了不少同学。有的同学坐在观众席上,手里拿着笔记本,准备记录辩论内容;有的同学围在辩论桌旁,跟辩手们小声讨论;还有几个低年级的小朋友,好奇地看着桌上的辩题,小声问身边的哥哥姐姐:“性别教育是什么呀?为什么要纳入必修课呢?”
下午两点,辩论赛准时开始。江念熙作为主持人,穿着干净的校服,站在讲台上,声音清亮:“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欢迎来到‘性别平等辩论赛’的现场。今天我们的辩题是‘性别教育是否该纳入必修课’。在开始之前,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正方和反方的辩手们!”
掌声中,正方和反方的辩手们依次站起来,向观众鞠躬。正方一辩林菲穿着浅蓝色的衬衫,手里拿着厚厚的资料,看起来自信满满;反方一辩苏瑶则扎着高高的马尾,眼神坚定,手里的笔记本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批注。
“首先,有请正方一辩发言,时间三分钟。”江念熙话音刚落,林菲就站了起来,清了清嗓子:“我方认为,性别教育应该纳入必修课。首先,性别教育能帮助我们正确认识性别,打破刻板印象。就像我们学校之前推行的厕所改革,很多同学一开始不理解,就是因为缺乏性别教育,觉得‘男生就该用男厕所,女生就该用女厕所’,不知道还有人有特殊需求。如果我们从小接受性别教育,就能明白‘性别不是标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求’,也能更尊重别人的不同。”
她顿了顿,翻开手里的资料:“根据我们查到的数据,目前全国有超过60%的中小学生,对‘性别平等’的概念一知半解,还有很多同学因为性别刻板印象,不敢追求自己喜欢的事——比如男生喜欢手工,会被说‘娘’;女生喜欢篮球,会被说‘不像女生’。而性别教育纳入必修课,就能系统地教我们这些知识,让我们从小就树立平等的观念,避免因为偏见伤害别人。”
三分钟很快就到了,江逸晨吹响了哨子,林菲坐下时,台下传来一阵掌声。接下来是反方一辩苏瑶发言:“我方认为,性别教育不该纳入必修课。首先,现在学校的课程已经很紧张了,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每天的作业都写不完,如果再增加性别教育这门必修课,只会加重我们的学习负担。而且,性别教育的内容,我们可以通过社团活动、主题班会来学习,不一定非要纳入必修课,占用正常的上课时间。”
苏瑶的声音很坚定:“其次,每个同学的认知水平不一样,有的同学可能很早就理解性别平等的概念,有的同学则需要更多时间。如果纳入必修课,用统一的标准来要求所有人,反而会让一部分同学觉得枯燥,达不到教育的效果。不如让有兴趣的同学通过社团活动深入学习,其他人则根据自己的需求,慢慢了解,这样更灵活,也更有效。”
接下来是驳论环节。正方二辩赵宇站起来,针对苏瑶的发言反驳:“对方辩友说课程紧张,会加重学习负担,但我们觉得,性别教育是‘刚需’知识,就像语文教我们读书写字,数学教我们计算,性别教育教我们如何尊重别人、如何认识自己,这些知识对我们的成长同样重要。而且,性别教育不一定非要占用很多时间,每天只需要十分钟,讲一个小故事、一个案例,就能让我们慢慢理解,根本不会加重负担。”
反方二辩李然则反驳道:“对方辩友说性别教育是‘刚需’,但我们觉得,‘刚需’的标准是什么?现在很多学校连体育、音乐、美术课都保证不了,难道性别教育比这些课程还重要吗?而且,性别教育的内容很敏感,比如性别认知、性别平等这些话题,有些老师可能自己都理解不透彻,教给我们的知识不一定准确,反而会误导我们。不如等我们长大了,有了自己的判断力,再通过自己的方式去学习,这样更靠谱。”
辩论越来越激烈,台下的观众也听得很认真,有的同学还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偶尔小声跟身边的人讨论。到了自由辩论环节,双方辩手更是唇枪舌剑——
“对方辩友说老师可能教不好,但我们可以请专业的老师来教啊!比如心理老师、德育老师,他们都接受过专业的培训,能把性别教育的知识讲得很透彻。”正方大壮激动地说,他之前因为喜欢手工被同学笑话,所以对性别教育特别在意。
“请专业老师需要花钱、花时间,很多学校根本没有这个条件!”反方王浩反驳道,“而且,就算有专业老师,也不一定能满足所有同学的需求,有的同学可能不想学,强行让他们学,只会适得其反。”
“不想学就可以不学吗?那数学、英语也有同学不想学,难道就不纳入必修课了吗?”正方林菲立刻追问,“性别教育教我们的是尊重和理解,这些是做人的基本道理,不管想不想学,都应该学!”
“做人的基本道理可以通过家庭教育来教啊!为什么非要靠学校的必修课?”反方苏瑶也不示弱,“比如我们的爸爸妈妈,从小就教我们要尊重别人,这些不就是性别教育的一部分吗?家庭教育比学校的必修课更灵活,也更贴近我们的生活。”
自由辩论结束后,到了观众提问环节。一个初一的女生站起来,小声问:“我想问反方辩友,如果不把性别教育纳入必修课,那像我这样,爸爸妈妈很少跟我聊性别话题的同学,该怎么学习这些知识呢?”
反方李然想了想,回答道:“你可以通过看书、看纪录片,或者参加我们这样的社团活动来学习啊。比如我们今天的辩论赛,不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吗?不一定非要靠必修课,还有很多其他的方式。”
另一个初二的男生站起来,问正方:“如果性别教育纳入必修课,考试会怎么考?是考背诵知识点,还是考我们的理解?如果考背诵,那跟死记硬背数学公式有什么区别,根本达不到教育的效果。”
正方赵宇笑着回答:“我们觉得,性别教育不应该有传统意义上的考试,而是通过实践来考核。比如让我们做一个关于性别平等的调查,或者组织一次像厕所改革这样的活动,根据我们的表现来评价,这样既能让我们学到知识,又能锻炼我们的能力,比背诵知识点有用多了。”
观众提问环节结束后,双方四辩进行总结陈词。正方四辩大壮拿起笔记本,声音比之前更坚定:“各位老师、同学,经过今天的辩论,我方依然认为,性别教育应该纳入必修课。因为性别教育不是‘可有可无’的知识,而是能影响我们一生的‘人生课’——它能让我们正确认识自己,不被性别刻板印象束缚;能让我们尊重别人,不因为偏见伤害他人;能让我们的校园、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包容、更平等。也许现在还有很多困难,比如课程安排、老师培训,但这些困难都可以慢慢解决,而性别教育的重要性,却不能等!”
反方四辩王浩也认真地总结:“我方依然坚持,性别教育不该纳入必修课。我们不是反对性别教育,而是觉得,应该用更灵活、更适合我们的方式来开展。现在的我们,学习任务重,压力大,如果再增加一门必修课,只会让我们更累。而且,性别教育是一个很私人的话题,每个人的理解和需求都不一样,用统一的必修课来要求所有人,反而会失去教育的意义。不如让学校多组织一些像今天这样的辩论赛、主题班会,让我们在讨论中慢慢理解,在实践中慢慢学习,这样效果会更好。”
总结陈词结束后,现场陷入了短暂的安静。同学们都在思考,到底哪种观点更有道理。这时,德育处的王主任站起来,笑着说:“我觉得今天的辩论赛特别好,不管是正方还是反方,都说得很有道理,也让我们所有人都对‘性别教育’有了更深的思考。其实,不管性别教育是否纳入必修课,有一点是肯定的——我们需要性别教育,需要学会尊重自己、尊重别人,需要打破性别刻板印象,让每个人都能自由地做自己。”
王主任的话刚说完,台下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江念熙走上讲台,笑着说:“今天的辩论赛没有输赢,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在这场辩论中,学到了知识,引发了思考,这就是最大的收获。接下来,我们想请大家一起,在‘性别平等承诺墙’上签名,承诺从今天开始,关注性别平等,尊重每一个人的不同。”
活动室后面的墙上,挂着一张大大的白色画布,上面写着“性别平等,从你我做起”。同学们排着队,拿起彩色的马克笔,在画布上签下自己的名字。有的同学还在名字旁边画了小小的爱心、星星,有的同学写下了自己的承诺——“不嘲笑男生喜欢手工”“不觉得女生不能打篮球”“尊重每一种选择”。
江念熙看着画布上密密麻麻的名字和承诺,心里暖暖的。她想起一开始筹备辩论赛时,还有同学说“性别教育有什么好辩的,根本不重要”,可现在,越来越多的同学开始关注这个话题,开始思考性别平等的意义。
辩论赛结束后,很多同学都留下来,跟辩手们继续讨论。有的同学说:“之前我觉得性别教育没必要,今天听了辩论,才知道原来它这么重要,能帮我们解决很多校园里的问题。”有的同学说:“我觉得可以把性别教育纳入选修课,既不会加重负担,又能让有兴趣的同学深入学习。”还有的同学说:“不管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我都想学习性别教育的知识,因为我想成为一个懂得尊重别人的人。”
江逸晨拿着刚才的计时表,走到念熙身边,笑着说:“没想到这次辩论赛这么成功,比我设计运动服还让人有成就感!下次我们还可以组织类似的活动,比如性别平等主题的演讲比赛、征文比赛,让更多同学参与进来。”
念熙点点头,看着活动室里热闹的场景,心里充满了希望。她知道,一场辩论赛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也不能让所有人都立刻理解性别教育的重要性,但至少,它像一颗种子,种在了同学们的心里。总有一天,这颗种子会发芽、开花,让性别平等的理念,传遍校园的每个角落。
夕阳透过窗户,照在“性别平等承诺墙”上,画布上的名字和承诺,在阳光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温暖。江念熙想起之前厕所改革时,自己和同学们贴的“尊重每一种选择”的标语,想起王浩同学拄着拐杖走进性别中立厕所时的笑容,想起李然同学终于敢说出自己性别认知时的勇气。她知道,性别平等的路还很长,但只要大家一起努力,从一场辩论赛开始,从一次签名承诺开始,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开始,就一定能让校园变得更包容、更平等,让每一个人都能在这片土地上,自由地成长,勇敢地做自己。
离开活动室时,江念熙回头看了一眼那张“性别平等承诺墙”,心里默默想着:下次社团活动,一定要把这些承诺变成实际行动,比如组织大家去调查校园里的性别平等细节,比如给低年级的小朋友讲性别平等的故事,比如把今天的辩论内容整理成小册子,分享给更多的同学。她相信,只要坚持下去,总有一天,性别平等不再是辩题,不再是口号,而是融入每个人生活的习惯,是刻在每个人心里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