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午后,阳光透过纱帘在书桌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小杨端坐在案前,目光落在那方古朴的砚台上,墨锭与砚石相触的瞬间,发出细微的沙沙声,仿佛在诉说着一段即将展开的旅程。这是小杨第三次尝试静心练字,前两次的浮躁与挫败感仍萦绕心头,但此刻,他深吸一口气,决心在这两小时里完成一次与自我的对话。
小杨铺开宣纸,执起毛笔,指尖微微颤抖。墨汁在笔尖凝聚,第一笔落下时,线条歪斜如蚯蚓,与脑海中理想的“永”字八法相去甚远。他盯着那扭曲的笔画,眉头紧锁,想起老师曾说的“字如其人”——这字迹,不正映照出他内心的慌乱吗?
“不急,先调整呼吸。”他默念着,放下笔,闭目静坐片刻。再次提笔时,手腕不再僵硬,但笔锋仍显迟滞。他尝试模仿字帖上的起笔与收势,每一笔都像在雕刻时光。半小时过去,纸上的字迹逐渐规整,虽无神韵,却已初具骨架。小杨发现,当注意力完全集中于笔尖与纸面的摩擦时,外界的喧嚣仿佛被隔绝,只剩墨香在空气中弥漫。这种专注,让他第一次体会到“心手合一”的微妙。
第二小时伊始,小杨挑战行书。笔锋流转间,他试图捕捉字帖中的飘逸,却因力度不均导致线条时而粗重如铁,时而纤细如丝。一个“风”字写到第三遍时,墨团在纸面晕开,像一块丑陋的疤痕。他烦躁地搓了搓手,几乎想放弃。
“练字如人生,起伏皆是常态。”老师的话在耳边响起。小杨强迫自己停下,观察字帖中“风”字的转折处——那看似随意的提按,实则是力度的精准控制。他重新蘸墨,放慢速度,从捺画开始,感受笔尖与纸面的每一次接触。渐渐地,字迹有了流动感,虽不及字帖的洒脱,却多了几分个人的拙朴。这过程中,他领悟到:书法不仅是技巧的堆砌,更是对“不完美”的接纳与超越。
最后一小时,小杨尝试创作一幅小诗。他选了“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意在通过笔墨传递那份孤寂与清远。起笔时,他不再拘泥于单字的完美,而是将整首诗视为一个整体,让字与字之间产生呼吸般的节奏。横画如月光铺展,竖画似孤影垂立,点画则如星辰闪烁。当最后一笔落下,他退后几步审视,发现字迹虽仍有稚嫩,但已能隐约透出诗中的意境。
这一刻,小杨突然明白:练字的两小时,不仅是技术的磨砺,更是心灵的修炼。从最初的生疏到中途的挫败,再到最后的顿悟,每一笔都像在雕刻自己的心性。墨香中,他看到了自己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飞跃,而是日积月累的沉淀。
两小时结束,小杨将作品轻轻卷起,放在案头。阳光已西斜,在宣纸上投下淡淡的金色。他摩挲着那方砚台,感受着掌心残留的墨香,心中涌起一股暖流。这趟旅程,他不仅学会了如何控制笔锋,更学会了如何与自己对话,如何在浮躁中寻得一片宁静。
“练字如修心。”小杨轻声自语。他知道,未来的路还长,但至少此刻,他已在墨香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