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建宁显然早有准备,立刻翻开随身带着的文件夹,手指迅速找到其中一页,语速平稳但内容却不轻松:
“老板,已经超过三成了。而且……最棘手的是,六月底就有两笔贷款到期,连本带利要还一百二十万港币。”
他说完,轻轻合上文件夹,留意着老板的反应。
郑硕听完,只是低低“嗯”了一声,听不出什么情绪。他的食指下意识地在“正大便利店”那几页报表上来回点了点,指节敲在纸张上发出轻微的“嗒、嗒”声。
他脑子里那个比算盘还快的“灵魂AI”立刻亮起了红灯,冷冰冰地提示着:
『当前整体负债率已超过70%的警戒线。一旦倚重的物业资产价值下跌超过10%,整个资金链将面临断裂风险。』
这行字像烧红的烙铁,烫在他的意识里。
他闭上眼,眼前浮现的不是复杂的数字,而是便利店货架上那些密密麻麻、贴着“正大”商标的矿泉水和包装面包。
这些水,还有旁边那些包装上印着“凤凰零售”字样的面包、纸巾,都是找本地工厂代工生产的贴牌货。
他抬头对面前的霍建宁说:“虽然不是咱们自己的生产线,但我们已经把合作工厂的剩余产能全都包下来了。”
他的食指一下一下地敲击着桌面:“建宁,你注意一下我们还要往这些代工厂派遣了更多的质检员,从原料进口到成品包装,每个环节都有人盯着。”
这种贴牌模式要被中间商赚一道差价,利润肯定不如自建工厂来得高。
但现在这个阶段,既要保证食品卫生安全,又要快速抢占市场,这已经是能在质量和成本之间找到的最好平衡点了。
霍建宁小声补充道:“我们已经往每个代工厂派遣了六个质检员轮流盯生产线,连面粉的含水量都要每两小时检测一次。
虽然利润薄了点,但至少能保证送到顾客手上的都是合格产品。”
郑硕点点头,他清楚的知道现在最重要的是先把品牌形象立住,等现金流稳定了,再考虑自建工厂的事。
毕竟在食品这个行当,口碑要是砸了,再多利润也补不回来。
郑硕心里清楚,这只是权宜之计,但确实是现阶段最务实的选择。
不管怎么说,推自有品牌,毛利肯定是要比进货别人的东西高一些,但赚来的这点钱,真能填上每个月滚雪球一样的利息这个大窟窿吗?
他猛地睁开眼,目光锐利地看向站在一旁的霍建宁,话锋一转:“建宁,你在美国读书的时候,听没听说过一家叫Fed-mart的零售商?
你知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在美国那种地方稳住现金流的?”
霍建宁被这突然一问弄得愣了一下,脑子里飞快地搜索着课堂和商业案例的记忆碎片,不太确定地回答:
“您说的是1954年成立的那家Fed-mart吗?我的印象里……他们好像主要是靠向顾客收取会员费?
还有就是……依靠大批量采购和销售自有品牌的商品,做到价格便宜、量又大。”
郑硕的嘴角微微向一边扯动了一下,但那根本算不上是笑。
“Fed-mart干了十几年攒下的家底,我们一时半会儿肯定比不了。
但我们手里有他们求都求不来的好东西——墨方,这就是现成的引流法宝。”
他站起身,走到窗边看着楼下熙熙攘攘的街道,语气果断起来:“立刻通知下去,从下个月一号开始,所有正大便利店统一推出‘墨方积分换购’。
顾客每买一件我们凤凰零售公司自有品牌的商品,就积一分,攒满十分,可以直接换一个限量版的魔方。
我们要做的,就是把那些每天来买油盐酱醋的普通顾客,都变成对魔方感兴趣的潜在玩家。”
他转回身,看着霍建宁:“这里面怎么控制成本,怎么设计积分规则,怎么确保限量版魔方的吸引力,你尽快拿个详细的方案给我。
我们要用卖生活用品的流量,来养我们自己的品牌,更要护住我们的资金链。”
窗外的天色不知不觉中已经大亮,阳光透过百叶窗的缝隙,在红木办公桌上投下一条条明亮的光带,正好掠过那份摊开的、关乎未来的财务报表。
郑硕的手指在厚厚一沓报表上滑过,停在了印着“凤凰服装公司”的那一页。他的目光在几个关键数字上扫了几个来回,眉头立刻就皱紧了,拧成了一个死结。
库存积压那一栏,明明白白地写着价值二百万港元的成衣堆在仓库里,而旁边的备注还提着一句,指望着正在拍摄的喜剧片《鬼马双星》上映后,能靠电影热度带火这批货。
他脑子里那个从不感情用事的“灵魂AI”立刻开始了冷峻的分析:
『根据上一条时间线的历史数据回溯,《鬼马双星》项目最终取得商业成功的概率高达87%。
但现实困境是,凤凰服装公司目前只有支出没有收入,依据现有消耗速度,其现金流预计无法支撑超过三个月。』
这行字像冰水一样浇在他心头——电影成功是概率,可现金流断裂却是近在眼前的悬崖。
他“啪”地一下把报表拍在桌上,震得旁边那半杯冷普洱漾了出来。
站在一旁的霍建宁和服装公司的经理心里同时一紧,连呼吸都放轻了。
郑硕猛地抓起桌上那支红笔,笔尖狠狠戳在报表下方“电影广告植入”那一栏,用力划了一道粗重的红线,几乎要把纸张戳破。
他抬起头,眼神锐利,语气不容置疑:“立刻联系许冠文导演。跟他说一下,在主角刘俊杰去百货公司试衣服那场戏里,加一句台词。”
他顿了顿,字句清晰地交代:“就让主角对着试衣镜,自然而然地说一句——‘凤凰牌的剪裁,够挺,穿着去见工(面试)都显得体面’。”
他放下笔,环视着眼前紧张的下属,语气稍微放缓,但分量更重了:
“听着,我们这不是在硬塞广告。是要把我们的牌子,巧妙地融进剧情里,要让观众觉得理所当然,好像主角的生活里就该有这个牌子。
许氏兄弟的喜剧为什么卖座?就因为拍的是普通人的日子,接地气,说的话、穿的衣服,都得是老百姓熟悉的味儿。
我们这批积压的西装和衬衫,款式都是最基础的,但面料和做工不差,要的就是让那些想找份体面工作的后生仔觉得,穿上它,能给自己涨几分信心。”
办公室里静悄悄的,只有窗外隐约传来的车流声。
郑硕这番话,像是一下子把压得人喘不过气的库存数字,变成了一个可以触摸、可以运作的商机。
原本悬在报表上的那支红笔,此刻仿佛成了破局的利器。
郑硕拿起最后那份广播公司的预算申请表,纸张很薄,但感觉却沉甸甸的。
上面罗列着发射塔设备、人员薪资、节目制作……每一项后面都跟着一长串数字,看起来简直像个填不满的无底洞。
旁边的霍建宁往前凑了凑,声音压得更低了,小心地提醒道:
“郑生,祁理士律所那边最新递过来的消息是,广播牌照的申请,就算一切顺利,最快也还要再等上一年半。”
郑硕没立刻接话,手指无意识地敲着那份预算表,办公室里只剩下哒、哒的轻响。
他沉默着,脑子里那个“灵魂AI”却已经在高速运转,冰冷的逻辑链条快速拼接:
【正面强攻广播牌照,时间成本与资金消耗过高。
最优路径:利用旗下《今日头条》报业现有的民生新闻内容优势,将其转化为每日五分钟的‘民生快评’音频节目。
借助现有关系网络,在友好电台试播,以最低成本测试市场真实反应,同时为未来积累潜在听众基础。】
思路瞬间清晰。他抬起头,眼里刚才的凝重散去了些,语气变得果断:
“建宁,广播塔的事,按照计划慢慢来,几页没用。”
他拿起红笔,在预算表上那个庞大的设备采购数字上划了个大大的叉。
“你去找找《香江电台》里相熟的朋友,跟他们商量一下。
我们把《今日头条》上最受欢迎的那个‘市井追踪’栏目,变成每天五分钟的音频评论,看能不能放在他们电台傍晚六点左右的时段播。”
他放下笔,身体微微前倾,解释道:“我们负责出内容,他们提供频道。
我们不出钱,或者只象征性给一点费用,算是合作。先试试水,看看听众反响怎么样。”
这个想法让他紧绷的神经稍微松弛了一些,这确实是个低风险、高效率的探路法子。
“好的,老板,我待会就吩咐下去。”霍建宁脸上依旧没什么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