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上,忠臣不敢说话,奸臣不敢乱来,贪官都不敢伸手。
让锦衣卫干什么?在家养老?
“这也不是坏事。”
“就该让那些大臣明白。”
“大明的威严!”
“任何家族都不得妄想操控朝政!”
“咱老朱出身贫寒,从不惯着任何门阀!”
“谁要是敢像唐宋那帮人那样嚣张?”
“那就让他们尝尝‘洪武灭世家’的滋味!”
“天下,必须整顿!”
朱棣微微握紧手掌,目光里透出一抹冷意。
“嗯。”
“养着就养着吧。”
“只要这江山安稳,养一群豺狼?”
“也没什么不可以。”
朱标也轻轻点头,有锦衣卫这群狠角色坐镇,震慑那些豪门世族,他们自然不敢轻举妄动。
若真有不安分的?
那就不用手下留情。
洪武年间铲除世家,并非虚言!
“我昨晚从感恩寺回来,听说了一件事情。”
“本来是打算陪你们嫂子去拜佛的。”
“但没去大相国寺。”
“改去了离家近些的感恩寺。”
“可最后我们谁都没进去。”
朱涛忽然谈起别的事,语气平静地说道:“感恩寺与大相国寺一样,佛前一张嘴,没钱别想进门,真是悲哀。烧香礼佛,抄写经文,几乎都是达官显贵,哪有寻常百姓?”
“后来我在吏部调阅了所有登记在案的和尚名册。”
“发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字。”
“整个大明!”
“在册和尚竟多达八十万!”
“其中不少是在战乱时杀人越货,犯下命案的恶徒。”
“这种人也能得道?”
“放下屠刀,就能立地成佛?”
“那还要大明的律法做什么?”
“我要禁佛!”
“你们怎么看?”
朱涛眼神凌厉,嘴角带着一丝冷意。
“二弟。”
“你忘了咱家的家规?”
“见佛必须行礼!”
“父皇当年做过和尚。”
“他能坦然面对过去,需要多大的勇气?”
“那时他也正需要借助佛门的力量。”
“所以才允许佛门在大明立足。”
“这些我们都知道。”
“所以。”
“禁佛并不合适。”
朱标眼中闪过一丝震惊。他没想到弟弟朱涛竟然想禁佛,这不是等于否定父皇的过往?
这绝不能接受。
朱元璋曾是和尚。
禁佛,就等于动摇大明根基。
别说朱元璋不会答应。
就连朱标也无法认同。
更别说朱家的其他兄弟。
“固执!”
“你们该去外面看看!”
“看看那些和尚干的事!”
“他们的势力,简直能与豪门比肩!”
“他们积累的财富!”
“足以让你们大开眼界!”
“父皇给了他们地位!”
“他们却忘乎所以!”
“疯狂扩张信众!”
“长此以往,大明还剩多少百姓?”
“若人人都出家当和尚?”
“大明如何传承?”
朱涛冷冷地扫视众人,语气严厉:“禁佛,是要铲除庙堂上的佛,并非要杀和尚!”
“让和尚们都还俗去!”
“不论是去参军!”
“还是去为官!”
“实在不行就去务农!”
“这都是可行之路,上上之选!”
“如果执意不改!”
“只有战乱!”
“才能结束这一切!”
朱涛灭佛的意志,绝非朱标所能参透。
“不可!”
“现在动手还太早!”
“此刻灭佛,时机未到!”
“父皇绝不会答应!”
“他不会亲手否定自己!”
“佛门,不能动!”
“等我即位之后,一切由你!”
朱标一向信赖自己的弟弟,尤其这个与他心意相通的弟弟,虽然心中已有几分明白,却仍摇头拒绝。至少现在不行,不能由洪武朝来灭佛!
“嗯。”
“太宗来灭世家!”
“也无不可!”
“若实在不行!”
“那就由三位藩王来完成!”
“定保大哥地位无损,威信不减!”
朱涛这才点头满意。他本就不想和朱元璋硬碰硬,只要能说服朱标,灭佛与灭世家便可一并推行。
“对了。”
“我昨日在大本堂授课,给弟弟们讲了一番话。”
“却忘了回复三哥的信。”
“请大哥、二哥见谅。”
“三哥来信说,山东府一切安好,以工代赈已全面推行,百姓踊跃参与,花费不多,特别是土豆已经长出苗头。”
“估计不久之后。”
“山东将成为土豆的起源地。”
“毕竟经历了这次寒冬灾荒。”
“百姓再也不愿挨饿受冻。”
“种土豆的热情高涨。”
“呼声也很高。”
“比扬州那边强多了。”
朱棡想起朱樉的来信,转头笑着对兄弟们说:“三哥办事果决,有担当,事必躬亲,两位兄长不妨略加奖赏。”
“老三一张嘴,十句话里九句夸自己!”
“还奖赏?别开玩笑了!”
朱涛与朱标几乎同时翻了个白眼,连一旁的朱棣也露出不屑神色。
“不过想想也没错。”
“扬州是鱼米之乡。”
“只要恢复繁华,粮米自然充足。”
“那个地方几乎没怎么受灾。”
“他们当然不在乎土豆。”
朱标轻叹一声,脸上露出一丝苦笑。
他早已派人调查过。
扬州百姓种土豆的极少,根本成不了气候。
那样肥沃的土地,一旦恢复生产,谁会去种土豆?
“等山东府的土豆真正发展起来……”
“各地官员都去山东府取经。”
“粮食和土豆都要抓紧。”
“哪样都不能落下。”
朱涛说完便朝朱标点了点头,嘴角含笑:“魏武帝曹操的屯田法也可以参考,设立个典农司,老三去管,反正他闲着也是闲着。”
“老三性子懒散,连老婆都管不了。”
“你让他管典农司?”
“不如让朱橚来试试?”
“同样是父皇的儿子,老二在家胆子就小。”
“骂半天也不吭一声的老三。”
“能指望他成事?”
朱棡毫不留情地说着老三的不是。
也是。
自家兄弟,又不是外人。
不像老大是太子,老二是摄政王。
骂几句又能怎样?
“那就让朱橚那个小子去掌典农司。”
“老三这人,确实不太让人放心。”
朱涛还是答应了下来,他对这位三弟太了解。
别说争强好胜。
单是那股子赖劲儿。
新设的典农司,真不合适朱樉!
这话倒也没错。
那就干脆。
让朱橚来吧!
他为人老实,做事踏实,挺合适。
“真不知那些大臣是来做什么的?”
“你我兄弟坐在后头。”
“天下已然稳当。”
“还要他们议事。”
“整天点头哈腰,一点担当都没有!”
“真想把他们全换了!”
朱棣眼中透出一丝不屑。他确实爱才。
可这满朝文武?
哪有什么栋梁?
简直是笑话!
“老五。”
“打仗是你的长处。”
“767你算是除了老二之外,最能打的藩王了。”
“好好学,别生气。”
“将来也不用待在朝廷,直接带兵出征。”
朱标懒洋洋地靠在椅子里,看着满脸不满的朱棣笑道:“我们兄弟各有分工,大明才能稳如泰山。那些文武百官也都有用处,毕竟这天下,光靠咱们老朱家撑不住。”
朱标这话确实有理。
汉朝之后,有气节的朝代。
当属大明!
除了朱元璋出身农民。
更因他是汉人!
元朝压迫百姓太久。
自然会支持朱元璋。
至少百年之内。
没有昏君。
不扰百姓。
明朝就不会亡。
可惜。
咳咳。
朱标到死都想不通,历史上怎么就出了个朱祁镇?
瓦剌的“留学生”。
“叫门天子”朱祁镇。
这种人?
真是他们老朱家的子孙?
“今天的早朝,一定很精彩。”
“你们多帮帮胡惟庸,跟他走动走动。”
“这场朝会才有看头。”
朱涛早已察觉朱标的神情含义。前日与李善长交谈甚久,怎会猜不到胡惟庸即将向汪广洋发难。
只是他所用的方式……
希望别太拙劣!
否则实在无趣。
若再效仿杨宪的旧路。
那便是沆瀣一气了。
“太子殿下。”
“摄政王爷。”
“晋王殿下。”
“燕王殿下。”
“文武百官已在宫门外列队,是否开始早朝?”
太子属官李恒低头走入偏殿,望向殿中几位朱家子弟,轻声禀报。
“开始。”
朱标扫视诸弟一眼,对李恒点头应允。
“出发。”
“去瞧瞧这些官员拙劣的表演。”
“希望他们能拿出点新鲜东西。”
“别让本王失望。”
“对了。”
“朱棡。”
朱涛起身伸了个懒腰,转向身旁的朱棡问道:“最近毛骧可有动静?”
“一切如常。”
“听说他在家中休养,没去锦衣卫报到。”
“不知是真病。”
“还是在躲风头。”
朱棡轻轻摇头。锦衣卫上下尽在掌握之中,唯独毛骧这几日深居简出,毫无动静。
“继续密切留意。”
“在胡惟庸未出手前,先按兵不动。”
“本王相信毛骧会送点惊喜给咱们。”
朱涛嘴角浮现一丝意味深长的笑容,眼神中却闪过寒意。
贪欲,真是催命符!
当年朱涛何等重用毛骧!
却始终压不住他的私心!
此事令他颇为失望!
同时。
他竟开始有点明白朱元璋。
难怪老朱晚年雷霆手段,接连诛杀旧臣。若是一再被信任的人欺骗,谁都会动杀机!
更何况是那位威震天下的洪武大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