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0月25日清晨,高浪被手机震醒时,窗外的梧桐树正落着今年的第一片黄叶。屏幕上是张涛发来的消息,附带着一张截图——《遇见》的网络播放权被优视网以800万的价格买下,这个数字是去年同类影片的三倍。
“浪哥,优视网的王总说想约你吃午饭,顺便聊聊长期合作。”张涛的消息紧跟着进来,“还有,昨天庆功宴上认识的那个编剧李雪,把她新写的剧本发过来了,说是专门为刘一菲量身定做的。”
高浪揉着太阳穴坐起来,床头柜上还放着庆功宴带回的伴手礼——一个刻着“年度新锐导演”的水晶奖杯。他拿起奖杯对着光看,棱角折射的光斑在墙上晃成一片,像极了这些天影视圈对他的追捧。
“先推了王总,”他回消息给张涛,“上午去趟之前看中的那个写字楼,把工作室的场地定下来。”
这个念头其实在庆功宴当晚就冒出来了。当王中军把那份天价合约推到他面前时,他突然意识到,想要拍自己真正想拍的东西,就必须有独立的话语权。重生一场,他不想再重复上辈子看人脸色的日子。
九点半,高浪和张涛站在朝阳区建国路88号的写字楼前。中介小李殷勤地递过户型图:“高导,您看这18层整层,300平米,之前是家传媒公司在用,装修都是现成的。最重要的是,这层有独立电梯,私密性特别好。”
推开玻璃门的瞬间,阳光透过落地窗铺了满地。高浪走到窗边,能看到远处的央视大楼正在建设中,塔吊的影子在晨雾里若隐若现。他突然想起重生那天,自己就是在这附近的天桥上,看着车水马龙发呆。
“就这儿了。”高浪转头对小李说,“租金按你说的算,但我要求三个月内免租,用来做装修改造。”
小李愣了一下,连忙点头:“没问题没问题!能请您这样的大导演入驻,我们老板还得感谢您呢。对了,物业经理说想跟您合张影,他女儿是您的影迷。”
签合同的时候,张涛在一旁小声嘀咕:“浪哥,这租金可不便宜,一年下来得小两百万。咱们现在虽然有了点钱,但是不是该省着点花?”
高浪在签名处落下最后一笔,笔尖在纸上顿出个小小的墨点:“钱要花在刀刃上。你想想,以后咱们要签艺人、搞制作,没有个像样的场地,谁愿意跟我们合作?刘一菲的团队昨天还问,咱们是不是还在光影车间那间小办公室办公呢。”
正说着,手机响了,是刘一菲的助理打来的:“高导,一菲说她上午刚好在这附近做活动,问能不能过来看看您说的工作室?”
半小时后,刘一菲戴着墨镜出现在写字楼大堂。她今天穿了件米色风衣,手里拎着个保温桶,见到高浪就摘了墨镜笑:“我妈早上炖了汤,想着你们可能没吃早饭。”
电梯里,张涛识趣地站在角落玩手机。刘一菲悄悄碰了碰高浪的胳膊:“其实我爸也觉得你该成立工作室,他说现在影视圈太乱,有自己的地盘才能挺直腰杆。”
高浪想起庆功宴上见过的刘父,那位儒雅的商人当时拍着他的肩膀说:“我家一菲拍了这么多戏,就数在你这儿最舒心。”原来那时,对方就看出了他的心思。
走进空荡荡的办公室,刘一菲转了一圈,突然指着靠窗的位置说:“这儿可以做你的办公室,光线好,累了还能看看风景。那边可以隔出两间化妆间,以后艺人来了方便。”
她的语气自然得像在规划自己家,高浪心里一动。其实在写《遇见》的剧本时,他就常常想象女主角林晚星的样子,如今看着刘一菲站在阳光里的侧影,突然觉得有些恍惚。
“对了,”刘一菲从包里拿出个U盘,“这是我托人找的资料,关于老兵返乡的,你不是说想拍下一部戏叫《归途》吗?或许能用上。”
高浪接过U盘,指尖不小心碰到她的手,两人都像触电似的缩了一下。刘一菲低下头,耳尖悄悄红了:“我爸有个战友,当年参加过抗美援朝,我可以帮你约他做采访。”
中午在楼下餐厅吃饭时,隔壁桌的谈话飘了过来。是两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在聊找工作:“听说高浪导演要成立工作室了,咱们要不要投份简历试试?”“算了吧,人家现在肯定只招有经验的,咱们这种新人连门都摸不到。”
高浪放下筷子,对张涛说:“回头在招聘启事上加上一条,应届生优先。”
张涛愣了:“为啥啊?咱们现在正是用人的时候,招些熟手不是更好?”
“因为我知道没人带的滋味。”高浪望着窗外,上辈子他跑组时,不知被多少人以“没经验”为由拒之门外,“给他们个机会,也给咱们自己个机会。说不定里面就藏着个比我还厉害的新人呢。”
下午三点,高浪去光影车间收拾东西。赵建国正带着几个年轻剪辑师研究《遇见》的素材,见他进来就笑着说:“高导,这几天好多人托关系想来咱们这儿学习,其中还有北影的教授推荐的学生呢。”
高浪看着墙上贴满的分镜头脚本,突然觉得有些舍不得。这里承载了《遇见》从无到有的全过程,有他们啃着馒头改剧本的夜晚,也有杀青时大家哭红的眼睛。
“赵师傅,”高浪递过去一杯茶,“新工作室缺个剪辑指导,您愿意来吗?待遇翻倍,还配全套新设备。”
赵建国手里的鼠标顿了一下,眼眶慢慢红了:“高导,我这把年纪了,还能跟上你们年轻人的脚步吗?”
“您上次给《遇见》加的那组空镜,比我这个导演想得都到位。”高浪拍了拍他的肩膀,“经验这东西,可不是年轻就能替代的。”
正说着,门被推开,编剧李雪闯了进来,手里举着个笔记本:“高导!我把剧本改好了!你看这段,林晚星回到老酒馆,发现老周把她的照片放在柜台后面……”
这个姑娘是庆功宴上主动过来敬酒的,说自己看了七遍《遇见》,每遍都哭湿了三张纸巾。高浪记得她当时说:“好剧本就该像老周的酒,初尝平淡,后味才慢慢涌上来。”
“剧本先放这儿,”高浪指了指桌上的招聘启事,“我们工作室招文学策划,你要不要试试?”
李雪的眼睛瞬间亮了,手忙脚乱地从包里掏简历:“我准备了!我连夜写的,您看……”
傍晚回到家,高浪在电脑上敲下工作室的章程。他给工作室取名“浪潮”,取“乘浪而上”的意思。章程里有两条是他特意加上的:一是所有项目必须保留最终剪辑权,二是每年至少要拍一部低成本现实题材作品。
手机响了,是陈默老师打来的:“小高,我刚跟剧院的几个老伙计吃饭,他们听说你要开工作室,都想过来帮忙。有个叫王德顺的老演员,虽然年纪大了,但身体好得很,演技更是没话说。”
挂了电话,高浪看着通讯录里不断新增的名字,突然觉得心里很踏实。这些人里,有打印店的周建国介绍的会计,有怀柔基地保安推荐的场务,还有餐馆老板娘的儿子,学设计的,主动提出要给工作室做logo。
晚上十点,刘一菲发来段视频。是她去养老院看望老兵时拍的,画面里一位白发老人正指着旧照片说:“当年我跟战友说,等胜利了就一起回家娶媳妇,结果……”
视频最后,刘一菲对着镜头比了个加油的手势:“老爷爷说愿意配合你拍戏,他说就想让更多人知道,他们当年不是为了自己在打仗。”
高浪把视频反复看了三遍,然后在工作室章程的最后加了一句话:“拍有温度的戏,做有骨气的人。”
窗外的月亮升起来了,透过窗帘的缝隙落在键盘上。高浪想起上辈子看到的一句话:“所谓帝国,不是拥有多少财富,而是能聚拢多少志同道合的人。”
他打开招聘网站,发布了“浪潮工作室”的第一条招聘信息。在“公司简介”一栏,他没写那些虚头巴脑的话,只写了:“我们刚拍了一部叫《遇见》的电影,现在想拍更多有人情味的故事。如果你也相信真诚的力量,欢迎加入我们。”
提交成功的瞬间,手机弹出一条新消息,是陌生号码发来的:“高导您好,我是王宝强。听说您要成立工作室,我没什么背景,但我能吃苦。如果您有适合我的角色,我随时待命。”
高浪看着这条消息笑了,重生的意义或许就在这里——不仅要圆自己的梦,还要给那些和曾经的自己一样挣扎的人,多些机会,多些希望。
他回复:“来工作室聊聊吧,地址是建国路88号18层。进门说找高浪就行。”
发送成功的提示弹出时,高浪站起身走到窗边。写字楼的灯光一盏盏亮起来,像一片星星落在人间。他知道,属于“浪潮”的故事,才刚刚开始。而这座娱乐帝国的第一块砖,就在今天,稳稳地落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