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兴国,医疗安民,苏毅的目光深邃,缓缓投向了帝国的最根本基石——那关系万民生死的农业。
民以食为天。
这句话,如同亘古不变的真理,回响在每一个时代的上空。
无论新铸的火器如何锐利无匹,杏林院的医术多么妙手回春,倘若百姓食不果腹,饥肠辘辘,那么一切的宏图霸业,一切的繁华盛景,终究不过是镜花水月,是沙上楼阁,一触即溃。
华朝的疆域何其辽阔,江山如此多娇。
然而,各地农业发展的水平却参差不齐,高下悬殊。
耕作之法,多依赖于祖辈相传的陈旧经验。
一旦遭遇天灾,无论是水涝或是旱蝗,便极易引发大面积的饥荒。
流民失所,饿殍遍野,那将是帝国肌体上最深最痛的伤痕。
“管相,萧相,诸葛太师。”
苏毅的声音在安静的御书房内响起,带着一丝沉重。
他召集了这三位足以定国安邦的核心辅臣。
“国家虽已一统,四海臣服,但民生之根本,终究在于农桑之事。”
苏毅的目光扫过窗外,仿佛看到了千里沃野,也看到了那些可能潜藏的危机。
“朕细观各地农耕之法,多有粗放不经之处,土地潜力远未尽用,是以产量亦难有大的提升。”
“若能精研农学,改良耕种之法,推广优良的作物品种,则国库可以充实,民心自然安定。”
“纵使偶有水旱灾情,朝廷亦能从容应对,不至措手不及。”
管仲苍老的脸上露出了深思之色,他微微颔首,表示赞同。
“陛下所言,直指国家根本。”
“国家之强盛,固然需要工商通达,但也离不开农耕的坚实支撑。”
“若能使每一寸土地都竭尽其力,出产丰盈,则百姓再无饥馑之忧,国家亦无匮乏之患。”
诸葛亮轻摇羽扇,眼眸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农者,诚如陛下所言,乃天下之大本。”
“草木繁荣,则国泰民安。”
“臣以为,当设立一专门之所,广聚农学之士,深入研习农桑之术,所获成果,当推行天下,以利万民。”
苏毅的嘴角,终于浮现一抹胸有成竹的笑意。
这正是他深思熟虑之后,得出的必然结论。
继华夏科学院、皇家医学院之后,帝国的第三座知识殿堂,已然在他心中勾勒成型。
“好!朕意已决,再立一‘农学院’!”
苏毅的声音斩钉截铁,充满了不容置疑的威严。
“此学院,旨在振兴天下农事,造福华朝万代!”
他心念微动,再次与那神秘的系统进行沟通。
“系统,朕要指定类型召唤——【农学宗师】!”
【叮!已清晰感应到宿主对农学人才的迫切需求,正在进行【农学宗师】类型华夏人杰的精准搜索与匹配…】
系统的回应一如既往的冰冷而高效。
【恭喜宿主!成功召唤——着《齐民要术》,后世农学之集大成者,农学巨匠贾思勰!】
【恭喜宿主!成功召唤——着《农书》,大力改良推广农具,元代着名农学家王祯!】
两道温和而不失厚重的金色光华,在御书房内悄然绽放。
光华缓缓敛去,两位身着朴素布衣,却精神矍铄,眼神中充满了对土地的深情与智慧的老者,出现在苏毅的面前。
一位老者神情敦厚,目光沉静,仿佛能从最平凡的泥土中看到生命的脉动。
他便是贾思勰,其所着《齐民要术》,乃是华夏农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另一位老者则手脚显得有些粗大,指关节突出,那是长期田间劳作与摆弄农具留下的独特印记。
他,便是王祯,一位将毕生心血倾注于改良农具,以利民生的实践者。
“草民贾思勰,参见陛下!”
“草民王祯,参见陛下!”
两位农学大家几乎同时躬身行礼,声音中透着对这位年轻帝王的恭敬。
“两位老先生快快请起,不必多礼。”
苏毅的脸上洋溢着真挚的春风般的笑容。
他亲自走下御阶,虚扶起二人。
“朕欲大力振兴华朝农学,以利天下万民,正需要二位这般学究天人、经验丰富的农学大家鼎力相助!”
他将自己准备成立农学院,系统研究农业技术,推广优良品种与先进农具的宏大设想,向贾思勰与王祯二人详细地述说了一遍。
贾思勰听罢,原本平静的眼眸中瞬间迸射出难以抑制的激动光芒。
他的声音都带上了一丝轻微的颤抖。
“陛下!草民一生之志,便是钻研农桑之术,曾为此走遍山田阡陌,尝尽百草,方着成《齐民要术》一书。”
“书中详细记述了耕、耙、播、锄、收、藏之法,以及选种、育苗、施肥、除害等关键农事要点。”
“草民毕生所愿,便是希望这些知识能够传之后世,使天下百姓免于饥饿之苦。”
“若能得陛下如此鼎力支持,成立专门的农学院,草民愿将毕生所学,毫无保留,尽数献于国家,献于陛下!”
王祯亦是激动地拱手,声音洪亮。
“陛下!农事之兴,不仅在于耕作之法的精进,亦在于农具之便利与高效。”
“草民年轻时,便曾致力于改良多种农具,如那水转连磨、筒车等物,皆能大幅提升农耕效率,节省民力。”
“若能有农学院作为依托,草民愿与天下能工巧匠一道,研制出更多、更好、更实用的农器,使其普惠万民!”
苏毅闻言大喜过望,心中豪情万丈。
“好!好!有二位先生此番金玉良言,朕的农学院何愁不能大展宏图!”
他当即朗声宣布,声音传遍了御书房的每一个角落。
“朕即刻下旨,于京师长安,成立‘神州农学院’!”
“由贾思勰先生,担任神州农学院首任院长之职!”
“由王祯先生,担任神州农学院首任副院长职!”
“神州农学院之职责,在于全面搜集、整理、研究天下农书典籍,持续改良耕作技术,精心培育优良作物品种,设计推广新型高效农具。”
“学院当派遣得力农学士卒,深入各地州郡乡村,亲自指导农事,推广新法,务求使农学之光,照耀华朝每一寸土地!”
与华夏科学院、皇家医学院一般无二,神州农学院的成立,同样得到了苏毅毫无保留的全力支持。
他当即下令,将京畿附近大片原属皇家的园林,以及部分闲置的肥沃土地,悉数划拨给神州农学院,作为专门的试验田。
同时,苏毅鼓励各地官员,积极举荐在农学方面有特殊专长或独到见解的人才,充实农学院的力量。
政令一下,贾思勰便迅速组织起一批经验丰富的农学士子与老农,开始系统整理《齐民要术》的核心内容。
他计划结合华朝各地不同的气候、土壤与耕作习惯,编写出更为通俗易懂、便于推广的农学教材。
王祯则带领着一批心灵手巧的工匠,甚至偶尔还能得到来自华夏科学院院长鲁班的一些关于机械原理的技术支援。
他们开始着手绘制各种先进农具的详细图纸,并尝试进行小批量的试制与改良。
苏毅对新成立的神州农学院寄予了无比深切的厚望。
他比任何人都清楚,一旦农业技术得到关键性的突破,粮食产量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华朝的综合国力,将会迎来一次怎样波澜壮阔的质的飞跃。
一个真正让百姓温饱无忧,仓廪充实的强大帝国,才能真正做到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无惧任何风雨挑战。
帝国的根基,正在被一寸寸夯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