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长安皇宫,依旧灯火通明。
苏毅端坐在御书房的龙椅上,面前摆放着刚刚送达的加急奏报。那些做工精良的西洋火器样品散落在案桌上,在烛光下泛着冷冽的金属光泽。
苏毅的声音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
一名太监立刻躬身退下,很快,三位朝廷重臣便匆匆赶到。
诸葛亮手持羽扇,面色凝重。萧何和管仲紧随其后,两人都察觉到了事情的严重性。
“诸位请看。”
苏毅将戚继光的奏报递给诸葛亮。
诸葛亮接过奏报,目光快速扫过上面的字句,眉头越皱越深。萧何和管仲也凑上前来,三人脸上的表情都变得极为严肃。
“带英帝国?流亡舰队?”
萧何放下奏报,声音中带着震惊。
“九十七艘战船,八千精兵,三百门火炮…”
管仲拿起一支燧发枪仔细端详,这精湛的工艺让他也暗自心惊。
“还有这瀛洲的讨华同盟,竟敢妄图反攻大陆!”
诸葛亮轻摇羽扇,沉声说道:“事态确实严重。这些西洋火器的工艺,确实领先我朝不少。”
苏毅却缓缓松了口气。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远方的夜空。月光洒在他的脸上,那双深邃的眼眸中闪烁着冷静的光芒。
“朕反而觉得,这是个好消息。”
三位大臣都愣住了。
“陛下何出此言?”
萧何不解地问道。
苏毅转过身,嘴角带着一丝冷笑。
“朕原本担心的是天外来客,是超越常理的神秘力量。”
“但现在看来,这所谓的带英帝国,不过是一支科技领先的海上流亡势力。”
“既然是人,就有弱点。既然是流亡,就有局限。”
诸葛亮眼中闪过一丝明悟,轻抚胡须道:“陛下英明。敌人虽强,但并非不可战胜。”
“正是如此。”
苏毅重新坐回龙椅,目光扫过三位大臣。
“军师可有良策?”
诸葛亮收起羽扇,躬身道:“臣有三策。”
“其一,以外交手段分化瀛洲讨华同盟,寻找亲华或中立的大名。敌人既非铁板一块,必有可乘之机。”
“其二,加强海军建设,令科学院全力仿制并改进西洋火器。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其三,可考虑派遣一支偏师,直捣老巢,攻其不备。釜底抽薪,或可一举制敌。”
苏毅连连点头。
“军师之策,正合朕意。”
萧何上前一步,拱手道:“陛下,国库充盈,足以支持长期作战。此战无论如何,我朝都有足够的财力支撑。”
管仲也道:“臣建议可进一步开放海贸,在可控范围内刺激经济,同时收集更多海外情报。知己知彼,方能料敌如神。”
苏毅沉思片刻,目光变得坚定。
“朕决定,双管齐下。”
“一方面,命戚继光、周瑜稳扎稳打,先图九州,震慑瀛洲。”
“另一方面,命令鲁班、宋应星加速研发更强火炮和新式战船。”
说到这里,苏毅眼中闪过一道精光。
“甚至,可以考虑铁甲船的构想。”
三位大臣都是一愣。
“铁甲船?”
诸葛亮若有所思。
“以铁甲包裹船身,不惧炮火?此法…倒是闻所未闻,但理论上可行。”
苏毅心中暗自盘算着系统商城中的科技图纸。
那些超越时代的技术,之前因为信仰值不足或条件不成熟而未曾兑换。但现在,时机已到。
【检测到宿主需要高级科技支持,系统商城开启特殊兑换模式】
【可兑换物品:米尼弹制造技术(消耗信仰值:)】
【火炮膛线加工初级图纸(消耗信仰值:)】
【小型船用蒸汽机概念图(消耗信仰值:)】
苏毅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兑换。
【兑换成功!物品已存入系统空间】
“传鲁班、宋应星即刻入宫。”
苏毅下令道。
很快,两位工匠大师便赶到了御书房。
鲁班看起来有些疲惫,显然刚从工坊赶来。宋应星手上还带着墨迹,应该正在研究什么技术图纸。
“参见陛下。”
两人齐声行礼。
苏毅从案桌上拿起几份“古籍”——实际上是他刚从系统兑换的技术图纸,做了一些伪装。
“这是朕从皇室秘库中找到的古籍,你们看看,可有启发?”
鲁班接过图纸,仔细观看,眼睛瞬间亮了起来。
“陛下,这…这是何等精妙的构造!”
“这船用蒸汽机的概念,简直是天才之作!”
宋应星也凑过来观看,看到膛线炮的图纸时,整个人都震惊了。
“膛线…在炮管内刻制螺旋纹路,使炮弹旋转飞行…”
“如此一来,射程和精度都将大幅提升!”
苏毅满意地点点头。
“你们立刻回去研究,不惜一切代价,务必将这些技术变成现实。”
“朕给你们调拨最好的工匠,最优质的材料,只要你们需要的,朕全力支持。”
鲁班和宋应星如获至宝,恭敬地收起图纸。
“臣等必不负陛下重托!”
两人退下后,苏毅又转向诸葛亮。
“军师,朕还有一事要你办。”
“陛下请吩咐。”
“派遣白起率领一支精锐步骑,包括部分神机营,作为第二梯队援军,择机登陆瀛洲。”
“另外,派张仪作为密使,携带重金和承诺,前往瀛洲,瓦解那个讨华同盟。”
诸葛亮眼中闪过一丝赞赏。
“陛下此计,正是攻心为上。敌人内部若有分裂,我军胜算必增。”
萧何也道:“臣立刻安排重金和礼品,务必让张相有足够的筹码。”
管仲补充道:“臣会派遣商贾,暗中收集瀛洲各大名的详细情报,知其所需,方能投其所好。”
苏毅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东方。
那里,是瀛洲的方向。
此时此刻,戚继光和周瑜正在壹岐岛上紧张地准备着下一场战斗。他们不知道,远在长安的皇帝,已经为他们准备了更强大的支援和更先进的武器。
“霍克将军是吧…”
苏毅喃喃自语。
“朕倒要看看,你这支流亡舰队,能在华朝的怒火下坚持多久。”
夜风吹过,带来远方海洋的气息。
长安城中,工坊里灯火通明,工匠们正在夜以继日地研制新式武器。
科学院中,鲁班和宋应星正埋头钻研那些超越时代的技术图纸。
军营里,白起正在挑选精锐,准备第二批远征军。
外交府中,张仪正在准备出使瀛洲的方案。
整个华朝的国家机器,都在为这场跨海征战做着准备。
苏毅知道,这将是华朝建国以来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
但他也知道,这同样是华朝走向海洋,走向更广阔天地的关键一步。
“传朕旨意,给戚继光回信:稳扎稳打,相机行事。朕已为你们准备了更强的援军和更好的武器。”
“告诉他,华朝的威严,不容任何势力挑战。”
太监恭敬地记下圣旨,匆匆而去。
御书房中,苏毅独自站在窗前,眼中闪烁着帝王的威严和智者的深邃。
这一夜,注定是个不眠之夜。
华朝的命运,将在东海的波涛中接受考验。
而苏毅相信,最终的胜利,必将属于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