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烟雨》的拍摄基地设在浙江一个保存完好的古镇。经过四个小时的高铁和两个小时的车程,当岑卿抵达时,已是下午时分。青石板路被细雨打湿,反射着天光,小桥流水、白墙黛瓦,整个古镇都被剧组租用作为实景拍摄地。走在湿润的石板路上,岑卿恍惚间又感受到了那些记忆碎片中的民国气息——那是属于另一个时代的脉搏,在她的血脉中轻轻跳动。
剧组给主要演员安排在古镇里的一处老宅改建的宾馆。木结构的二层小楼推开雕花木窗就能看见蜿蜒的河道,偶尔有乌篷船从水面划过,船娘的吴侬软语随风飘来。
岑老师,您的房间在二楼。一个年轻的场务热情地帮她提行李,陈导特意交代,说您喜欢安静,这间房朝向后院,比较清静。
房间布置得古雅别致,老式的雕花木床挂着素色帐幔,书桌上摆着文房四宝,连灯都是仿古的绢面宫灯。岑卿推开后窗,映入眼帘的是一方精致的小院,几丛翠竹在微风中摇曳,石阶上爬着青苔。
陈导说今天休息,明天早上五点化妆,七点正式开拍。场务继续交代着注意事项,晚饭六点在宾馆餐厅,导演和主要演员会一起用餐,熟悉一下。
整理好行李,岑卿在古镇里散步。虽然是休息日,但剧组的各个部门都在紧张地做着开拍前的最后准备:灯光组在调试设备,电线在地面上蜿蜒如蛇;美术组在布置场景,往墙上贴着民国时期的海报;服装组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熨烫戏服,蒸汽氤氲中挂着一排排蓝衣黑裙。
路过一处正在布置的教室场景时,她停下脚步——那里摆放着老式的课桌椅,黑板上还用粉笔写着女子当自强几个字,笔迹娟秀中带着力道。不知为何,看到这几个字,她的心头微微一颤,仿佛在哪里见过这样的场景。
感觉怎么样?一个熟悉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岑卿回头,看见陈凯导演站在不远处,手里拿着厚厚的分镜脚本。他今天穿着简单的棉麻衬衫,比在北京时显得更加随和。
很真实,岑卿环顾四周,走进这里,就好像真的回到了那个年代。连空气里的味道都不一样。
陈导点点头,目光中带着满意:这就是我坚持要实景拍摄的原因。我希望演员能真正沉浸在那个时代的氛围里,而不只是对着绿幕表演。他指了指那些老建筑,这些木头、这些砖瓦,都承载着历史的气息。
第二天凌晨四点,天还没亮,岑卿就被闹钟叫醒。简单洗漱后,她步行前往化妆间——那是由一座老宅的堂屋改造的,此时已经灯火通明。
化妆间里坐满了人,主要演员几乎都到齐了。化妆师是个年轻的姑娘叫小雯,手法却很老道。她仔细地给岑卿上妆,重点是突出那个时代女学生清纯自然的气质。
岑老师的皮肤真好,小雯一边上粉底一边说,几乎不需要太多修饰。
发型师接着给她梳头,两条麻花辫要梳得整齐却不死板,额前要留几缕碎发,显得自然活泼。妆发完成,岑卿换上蓝衣黑裙的校服,站在镜子前。镜中的少女梳着两条麻花辫,眼神清澈,唇不点而朱,完全就是剧本中十六岁的苏雨涵。
第一场戏拍摄在古镇的女子师范学校进行。这是一座真正的老校舍,红砖拱窗,梧桐成荫。这场戏是苏雨涵第一次走进学堂,面对陌生的环境和同学们好奇的目光。
全场安静!Action!
岑卿深吸一口气,迈步走进教室。她的眼神中带着些许忐忑,又难掩对新环境的好奇。在走向座位的途中,她不自觉地挺直了脊背,那个在特训时学到的姿势此刻自然而然地展现出来。当她不经意地瞥了一眼窗外的梧桐树时,眼神中流露出的不仅是对未来的憧憬,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坚定——那是属于苏雨涵的,也是属于无数个在记忆中求生的路人丁的坚韧。
cut!很好!陈导满意地点头,保持这个状态,我们保一条。
接下来的拍摄进行得很顺利。岑卿仿佛真的变成了苏雨涵,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自然而贴切。在拍摄苏雨涵认真记笔记的镜头时,她握笔的姿势、书写的节奏,都让在场的文史顾问连连点头。就连和她对戏的老戏骨周老师都忍不住称赞:这孩子演戏很真,不像在演,就像在生活。你看她翻书的动作,那个年代的人就是这样一页一页小心翼翼地翻的。
中午休息时,剧组发放盒饭。岑卿找了个安静的角落,打开手机,收到徐明远发来的消息:开工大吉。后面还附了一张合作社今天的竹编课照片,照片里新来的学员正认真地跟着徐明远学习基础编法。
她回复了一个笑脸,心里暖暖的。虽然身在剧组,但她知道青山坳的一切都在正常运转,这让她能够全身心投入到拍摄中。
下午的戏份比较重,是苏雨涵在课堂上与保守派老师的辩论。这场戏台词多,情绪起伏大,很考验演员的功力。饰演保守派老师的是老戏骨郑老师,他的一个眼神就能给人带来压迫感。
女子读书,不是为了嫁个好人家,而是为了明事理、担责任...当郑老师饰演的先生发出质疑时,岑卿的台词清晰有力,眼神坚定而不失礼节。她的声音不高,却字字铿锵,当她说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女子亦然时,全场工作人员都不自觉地屏住了呼吸。那一刻,她不仅是苏雨涵,也是千千万万个在历史长河中为女性权利发声的先驱。
cut!完美!陈导激动地站起来,罕见地提高了音量,岑卿,你这段表演可以直接用了!情绪、台词、节奏,全都恰到好处!
收工时已是傍晚。夕阳给古镇披上一层金色的外衣,岑卿拖着疲惫却满足的身子回到住处。手机里已经有十几条未读消息,都是合作社的伙伴们发来的关心和鼓励:张婶问她吃得好不好,李叔提醒她注意休息,杨磊汇报了今天的营收情况,王小川发了游客学习竹编的照片。
她躺在床上,看着天花板上木质的梁柱。这一天的拍摄让她确信,那些记忆碎片不仅没有成为负担,反而成了她表演中最宝贵的财富。每一个路人的经历,每一个时代的印记,都在帮助她更好地理解和塑造角色。苏雨涵不再只是剧本上的一个名字,而是有了血肉,有了灵魂。
窗外,古镇的灯笼次第亮起,在河面上投下摇曳的倒影。岑卿拿起剧本,就着温暖的灯光开始准备明天的戏份。这一次,她要演的是一场雨中戏,苏雨涵在雨中奔走,为同学们争取权益。她轻轻抚摸着剧本上的文字,仿佛能感受到雨水的冰凉,和那颗炽热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