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塔”机构的线索浮出水面后,专项小组面临新的关键难题:非洲秘密据点的模糊坐标无法支撑精准打击,而“血色黎明”交易准则中提及的“原料供应地”“次级实验点”等信息,均未标注具体位置。林砚将突破口锁定在核心实验室与疗养院周边的土壤数据上——长期的实验废料排放必然会在土壤中留下独特的重金属与化学物质印记,通过地理映射技术,或许能反向锁定未被发现的关联据点,甚至辅助验证非洲据点的大致范围。
技术组立刻启动“土壤指纹”溯源计划,整合三类土壤数据:一是疗养院及核心实验室周边10公里范围内的土壤样本(此前已采集56份);二是张诚隐秘账户中记录的“废料运输路线”沿线土壤样本(新增采集83份);三是王坤供述的“东南亚分装厂”周边公开土壤监测数据(通过国际环保组织数据库调取)。检测重点聚焦与Y-327生产、实验废料相关的特征物质:铅、汞、铬等重金属,以及纳米银颗粒、特定有机合成物(Y-327降解产物的标志性成分)。
“特征物质的组合形态是关键。”负责检测的地质专家李教授指着检测报告,“核心实验室周边土壤中,纳米银颗粒与铬的浓度比为1:3.7,且含有微量的氟苯尼考(实验废料处理时使用的抑菌剂),这种‘指纹组合’是独一无二的,就像据点的‘地理身份证’。”
检测结果显示,疗养院周边土壤的特征物质浓度呈现“中心高、外围低”的辐射状分布,核心区域(秘密通道出口、废弃锅炉房周边)的重金属含量远超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8-12倍,且在距离疗养院3公里的一处废弃砖窑附近,发现了相同的“指纹组合”,但浓度略低。“这里应该是临时废料堆放点,”李教授分析,“特征物质浓度下降是因为经过了简单的稀释处理,但核心成分完全吻合,说明与核心实验室存在直接关联。”
进一步对“废料运输路线”沿线土壤的检测,带来了更重要的发现:在距离疗养院80公里的一个偏僻山谷中,土壤样本的“指纹组合”与核心实验室高度匹配,且重金属浓度仅次于核心区域。“这个山谷很可能是次级实验点或原料预处理基地。”林砚看着地图上的山谷位置,“它位于废料运输路线的中段,隐蔽性极强,符合‘次级据点’的选址逻辑——既远离人口密集区,又能快速对接核心实验室。”
技术组立刻对山谷展开秘密勘查,果然在山谷深处发现了一处废弃的地下设施。设施入口被植被掩盖,内部面积约50平方米,残留着实验器材的碎片、废弃的试剂瓶,地面土壤中特征物质浓度极高。更关键的是,设施内的墙壁上,发现了与核心实验室一致的六芒星标记,以及“原料预处理区 编号02”的字样。
“这里是Y-327生产的原料预处理基地。”技术人员检查残留试剂瓶,“瓶身上的标签显示,里面装的是基因编辑酶的前体物质,通过特定工艺处理后,再运输到核心实验室进行合成与提纯。”设施内还发现了一份残缺的运输记录,上面标注着“目的地:非洲 代号‘黑土’”,与陈景明供述的“非洲秘密据点”形成印证。
为了锁定非洲据点的大致范围,技术组将核心实验室的“土壤指纹”与全球土壤监测数据库进行比对。通过筛选纳米银颗粒、铬、氟苯尼考的组合特征,最终在索马里南部的一片军阀控制区,找到了匹配度高达92%的土壤数据。“这片区域的土壤监测数据来自三年前的联合国维和部队环保调查,”李教授解释,“虽然时间跨度较大,但特征物质的组合形态一致,且浓度较高,符合‘长期排放实验废料’的特征,基本可以确定是非洲秘密据点的所在地。”
地理映射技术的进一步应用,让据点的范围更加精准。技术组通过分析特征物质的扩散模型,结合当地的气候、地形数据(降水、风向、坡度),模拟出废料排放后的扩散路径,最终将非洲秘密据点的范围缩小至15平方公里内。“这个区域多为荒漠,人口稀少,且处于军阀控制区,便于隐藏实验基地,与陈景明的供述完全吻合。”林砚看着映射出的精准区域图,“有了这个范围,国际刑警和当地维和部队就能展开针对性搜查,大大提高抓捕效率。”
与此同时,东南亚分装厂的位置也通过土壤数据得到了验证。技术组将王坤供述的“东南亚小岛”周边土壤数据与核心实验室的“指纹组合”比对,在印度尼西亚某偏远小岛的西北角,发现了高度匹配的特征物质。“这个小岛没有常住居民,只有少量渔民偶尔停靠,”技术人员调取卫星地图,“岛西北角有一处人工改造的区域,符合分装厂的布局特征,且周边海域的海水样本中,也检测到了微量的Y-327降解产物,进一步证实了这里就是分装厂的所在地。”
土壤重金属的地理映射,不仅锁定了境内次级实验点、东南亚分装厂和非洲秘密据点的精准位置,还揭示了顾维安实验网络的“原料-生产-分装-销售”全链条地理分布:境内(核心实验室+次级预处理基地)负责原料处理与核心生产,东南亚分装厂负责标准化分装,非洲秘密据点负责改造士兵的训练与输出,最终通过“血色黎明”暗网销往全球。
“这些地理坐标是精准打击的关键。”林砚将所有据点的坐标、土壤指纹报告及映射分析结果,同步给国际刑警和上级部门,“请求协调当地警方和维和部队,对境内次级实验点、东南亚分装厂实施抓捕,对非洲秘密据点展开联合搜查,摧毁顾维安的全链条生产与输出网络。”
上级部门迅速批复,境内次级实验点的抓捕行动率先展开。江澈带队前往偏僻山谷,成功查封了废弃地下设施,缴获了残留的原料、实验器材和部分未销毁的生产记录。“这些生产记录详细记录了原料采购渠道和预处理工艺,”江澈在现场汇报,“我们已根据记录锁定了原料供应商,正在展开抓捕,试图切断实验网络的原料供应。”
国际刑警那边也传来进展:东南亚分装厂的包围行动已部署完毕,将在48小时内实施抓捕;非洲秘密据点的联合搜查队已组建完成,正在等待最佳行动时机。
林砚站在大屏幕前,看着三张精准的据点地图,心中清楚,地理映射技术带来的突破,让专项小组从“被动追查”转向了“主动打击”。但他也明白,非洲秘密据点处于军阀控制区,行动风险极高,且那3名成功改造的实验体仍下落不明,后续的抓捕与打击任务,依旧充满挑战。
夜幕降临,临时指挥室的灯光依旧明亮。技术组还在对土壤数据进行更细致的分析,试图找到更多潜在据点的线索;江澈已从山谷返回,正在整理次级实验点的证据;国际刑警的实时消息不断传来,全球联合行动的大网正在缓缓收紧。这场跨越国界、关乎生命伦理的正义之战,正朝着最终的胜利稳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