痕检科的超净实验室里,空气仿佛被凝固。蓝色无菌灯的冷光下,那枚从黑市接头人身上缴获的加密U盘静静躺在防震支架上,通体漆黑的外壳没有任何标识,仅在USb接口的金属触点边缘,附着一层肉眼不可见的浅灰色薄膜——这是长期插拔摩擦形成的聚合物残留,也是可能藏着关键生物痕迹的“突破口”。
“所有人穿戴二级防护,禁止随意走动,避免气流扰动物证。”痕检科负责人老周戴着双层无菌手套,声音压得极低。他深知这枚U盘的分量:里面存储的Y-327交易数据是摧毁黑市链条的核心,而外壳残留的生物痕迹,或许能直接锁定暗网平台的“管理员”——陈景明的核心同伙。
技术员小徐手持离子风枪,以每秒2米的低速气流清扫U盘表面,随后将收集到的尘埃样本注入气相色谱仪。“第一步排除环境干扰,确认是否有外源污染物。”屏幕上很快跳出检测结果:尘埃成分以普通室内灰尘为主,未发现工业溶剂或特殊化学试剂残留,排除了人为销毁痕迹的可能。
林砚站在观察窗外,指尖无意识地蜷缩。五年前在孤儿院,他曾见过类似的加密存储设备,当时白大褂们就是用它记录实验数据,那些冰冷的字母和数字背后,是无数孩子的痛苦。“陈景明团队极有可能戴手套操作,但纳米级检测能捕捉到手套无法完全阻隔的上皮细胞碎片。”他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绷。
江澈刚结束卧底行动复盘,便匆匆赶来。他换下伪装用的黑色工装,袖口还沾着黑市交易市场的黄土,“接头人被抓时试图咬碎U盘,虽被及时制止,但牙齿摩擦可能留下唾液残留。另外,他供述这枚U盘仅在交易时由他保管,日常使用者是暗网‘管理员’,大概率是陈景明或其核心助手。”
核心检测环节正式启动。由于U盘长期被手套包裹,传统擦拭取样法无法获取有效dNA,老周采用了“激光剥离-质谱联用”技术:用波长1064nm的脉冲激光,以微米级精度剥离接口处的聚合物薄膜,随后通过飞行时间质谱仪捕捉剥离过程中飞溅的生物分子碎片。
“重点追踪角蛋白10和人类线粒体dNA的特征肽段。”老周紧盯质谱仪的峰值图谱,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敲击筛选。屏幕上的曲线起伏不定,突然,一组清晰的峰值跃入眼帘——与人类上皮细胞的角蛋白特征完全吻合,同时检测到长度约160bp的dNA片段。
“立即进行pcR扩增!”老周的声音难掩激动。小徐将提取到的dNA片段放入扩增仪,经过35个循环的升温、退火、延伸,将原本微量的dNA片段扩增至可测序浓度。随后,样本被转移至基因测序仪,与数据库中的涉案人员dNA样本逐一比对。
“优先比对陈景明、张诚,以及五年前失踪的军工研究员陆明的样本。”林砚补充道。他记得陆明的档案中留存有dNA数据,而张诚“自杀”现场的纤维证据已证明其与U盘存在关联,若能匹配上其中一人,就能打通“研发-交易”的证据链。
测序仪的指示灯闪烁不停,观察窗外的江澈和林砚都屏住了呼吸。江澈忽然想起卧底时的细节:“管理员”在交易时曾用指尖触碰过U盘接口,当时他注意到对方指尖有一层薄茧,大概率是长期操作实验设备形成的——这与陈景明的职业特征高度吻合。
就在此时,测序仪发出一声轻微的提示音,屏幕上弹出比对结果:“与数据库中陈景明的dNA样本匹配度达99.98%!”
观察窗内外瞬间陷入短暂的寂静,随即被老周的声音打破:“确认无误!dNA片段中的SNp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陈景明完全一致,且在样本中检测到微量的Y-327合成原料残留,说明陈景明不仅是U盘的使用者,还直接参与了药物研发。”
林砚紧绷的肩膀终于放松,眼中闪过一丝释然。这一发现印证了他的侧写:陈景明并非单纯的“科研者”,而是集研发、管理、交易于一体的核心罪犯。“手套无法完全阻隔上皮细胞的脱落,长期操作导致的聚合物残留又为dNA提供了保护,这是他百密一疏的地方。”
江澈拿出手机,快速将检测结果同步至国内指挥室和非洲前线:“现在可以确定,陈景明就是暗网‘血色黎明’的核心管理员。有了这份dNA证据,就能将他直接钉在黑市交易链条上。”
老周将检测报告打印出来,每页都附有清晰的图谱和数据说明:“检测过程全程录像,样本保存符合司法标准,可作为直接证据提交。接下来技术组可以解密U盘数据,我们继续深挖是否有其他生物痕迹。”
观察窗外,林砚与江澈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坚定。这枚U盘上的纳米级dNA残留,就像一把钥匙,不仅打开了破解暗网交易的大门,更将陈景明的罪行牢牢锁定。而随着U盘数据的解密,Y-327的全球交易网络、隐藏的实验基地,以及更多同伙的身份,都将在阳光下无所遁形。
此时,技术组传来消息:U盘采用AES-256加密算法,结合区块链动态密钥,预计48小时内可完成解密。江澈抬手看了看手表:“足够了。我们有两天时间整合证据,为非洲突袭行动做最后的准备。”
林砚望着实验室内正在忙碌的技术员,心中的信念愈发清晰:无论罪犯如何精心隐藏,科学终将揭示真相。这枚小小的U盘,已成为刺破疗养院黑幕、摧毁Y-327犯罪集团的关键利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