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内次级实验点被查封、全球联合行动启动的同时,林砚在整理苏晚晴的实验记录时,一段熟悉的场景描述突然触发了他尘封多年的记忆——“白色的房间、刺鼻的消毒水味、手臂上细密的针孔、窗外一成不变的梧桐树”,这些细节与他童年模糊的记忆碎片高度重合,而苏晚晴提到的“仁心医院基因检测中心的走廊布局”,竟与他记忆中“经常被带去的陌生建筑”完全一致。
林砚的童年一直是未解之谜。他自幼在孤儿院长大,三岁前的记忆一片空白,只残留着零星的恐惧片段:冰冷的金属台面、穿着白大褂的模糊人影、耳边持续的仪器嗡鸣,还有一个反复出现的符号——与核心实验室、六芒星谜案中完全一致的六芒星标记。多年来,他试图追溯自己的身世,却因线索匮乏毫无进展,直到此刻,苏晚晴的描述如钥匙般,打开了记忆的闸门。
“我需要重新梳理记忆碎片。”林砚独自回到临时休息室,关闭灯光,试图在黑暗中唤醒更多细节。随着呼吸逐渐平稳,更多碎片化的场景浮现:
——三岁左右,他被一个穿着白大褂、声音温和的女人抱进一辆黑色轿车,轿车内饰有独特的檀香气味,车窗外闪过“仁心医院”的招牌;
——进入一栋白色建筑后,他被安置在一个单独的房间,房间里有柔软的床垫和彩色积木,但门窗都被锁死,每天固定时间会有人来抽取他的血液样本,手臂上的针孔从未愈合;
——有一次,他趁看守不注意,偷偷跑出房间,在走廊尽头看到一扇刻有六芒星的金属门,门内传来奇怪的呻吟声,随后被一个高大的男人抱回房间,男人的手腕上有一道月牙形的疤痕;
——记忆中最恐惧的片段,是被带到一个摆满仪器的房间,一个戴着眼镜的男人拿着注射器靠近他,嘴里说着“最后一次测试,成功了就是完美的样本”,随后他感到手臂一阵刺痛,陷入昏迷,再次醒来时已在孤儿院。
这些记忆碎片中,两个细节引起了林砚的警觉:一是那个手腕有月牙形疤痕的高大男人,与李伟的体貌特征、疤痕位置高度吻合;二是“完美的样本”这句话,与陈景明审讯中提到的“最稳定的初步样本”表述一致。“难道我也是Y-327的早期实验体?”这个念头让林砚脊背发凉。
他立刻让技术组调取仁心医院的早期档案和孤儿院的入院记录。档案显示,林砚于15年前被送入孤儿院,入院时身体虚弱,手臂有多处陈旧针孔,体检报告标注“存在不明原因的基因序列异常”,但未做进一步检测。而仁心医院的档案中,一份15年前的“公益治疗项目”记录显示,当时有5名年龄在2-4岁的孤儿参与,编号分别为S-01至S-05,其中S-03的基因序列片段,与林砚的基因检测结果高度吻合,且记录中注明“该样本耐受性极强,基因编辑成功率达89%,为后续实验提供关键数据”。
“S-03,这就是我的实验编号。”林砚看着档案中的基因序列片段,心中的疑惑终于有了答案。他的童年空白、基因异常、对白色房间的恐惧,都源于这场早年间的非法实验。而他能成为犯罪心理侧写师,对罪犯的心理有着超常的洞察力,或许也与基因编辑带来的大脑功能轻微改变有关——这是实验带来的“副作用”,也是他追查真相的独特优势。
进一步比对档案后,发现当年参与实验的5名孤儿中,除林砚外,其余4人都在实验后不久“因突发疾病死亡”,死亡证明均由陈景明签署。“这4名孤儿很可能是实验失败的样本,被陈景明伪装成疾病死亡,掩盖实验真相。”技术组负责人语气沉重,“而林顾问能存活下来,且基因编辑成功率极高,成为陈景明口中‘完美的样本’,这也是他被秘密转移到孤儿院,而非直接‘处理’的原因——陈景明可能想长期观察你的基因变化。”
林砚的记忆碎片中,那个声音温和的女人身份也逐渐清晰。档案显示,当年负责照顾实验孤儿的,是仁心医院的一名护士——白玲,也就是顾维安的前妻、代号“夜莺”的余党核心。“白玲当年可能对我抱有一丝怜悯,没有完全执行‘处理’命令,而是将我送到了孤儿院,让我得以存活。”林砚分析道,“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夜莺’的相关线索总是若隐若现,她对实验网络的运作了如指掌,却从未直接参与暴力‘清理’行动。”
得知真相后,林砚没有陷入情绪崩溃,反而更加坚定了追查到底的决心。“我不仅是案件的追查者,更是这场实验的受害者。”他对江澈说,“我童年的痛苦、那4名孤儿的死亡、无数实验体的遭遇,都让我必须彻底摧毁这个犯罪网络,让所有罪犯付出代价。”
他将自己的记忆碎片、基因检测报告与仁心医院的实验档案整合,形成了一份关键证据,同步给国际刑警:“已确认我是Y-327早期实验体S-03,当年参与实验的5名孤儿中仅我存活,其余4人被陈景明伪装成疾病死亡。‘夜莺’白玲曾是照顾实验孤儿的护士,对实验网络核心机密知情,且可能持有早期实验的完整数据。请求重点追查白玲的下落,她的身上不仅有海外资金和据点的线索,还可能藏着更多实验受害者的真相。”
江澈看着林砚坚定的眼神,心中充满敬佩:“你的经历让我们更清楚这场犯罪的残酷。放心,我们一定会找到白玲,彻底揭开所有真相,为你、为那些死去的孤儿和实验体讨回公道。”
林砚的童年记忆碎片,不仅揭开了他的身世之谜,更提供了关键的案件线索:确认了“夜莺”白玲与早期实验的关联,补充了实验体招募的早期模式,也为追查白玲的下落提供了新的方向。而林砚作为“完美样本”的存活,更让他成为破解Y-327基因编辑技术的关键——他的基因序列中,可能藏着药物副作用的抑制机制,为解毒剂研发提供了重要参考。
临时指挥室的灯光下,林砚看着自己的基因检测报告,心中百感交集。童年的创伤曾是他内心深处的阴影,但此刻,这份阴影已转化为追寻正义的力量。他知道,接下来的行动中,他不仅要作为侧写师提供专业支持,更要以受害者的身份,直面那些给他人带来无尽痛苦的罪犯。
而随着“夜莺”白玲的线索进一步清晰,国际刑警的全球追捕也进入了关键阶段。一场围绕着真相、正义与救赎的较量,即将迎来新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