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室定策之后,整个刘备集团的核心层如同上紧发条的精密机械,在绝对保密的状态下,高速运转起来。糜竺凭借其庞大的商业帝国和高效的执行力,迅速将计划付诸实施。一支肩负着特殊使命的秘密商队,在严密的筹备后,即将启程北上,目标——遥远的辽东。
这支商队,表面上与糜家任何一支前往北地贸易的队伍并无二致。几十辆满载的大车,覆盖着厚厚的油布,里面是河北地区紧俏的丝绸、瓷器、茶叶、盐巴,以及一些精巧的手工艺品。护卫的镖师和伙计,约百余人,个个精壮彪悍,神情警惕,都是糜家商队中经验最丰富、忠诚度最高的老人。领队的,是一位名叫糜忠的中年人,他是糜家的远房族人,自幼在糜家长大,对糜竺忠心不二,更难得的是为人沉稳干练,精通北地语言和风土人情,曾多次带队前往辽东、甚至更远的草原部落进行贸易,是执行此次任务的不二人选。
然而,在这批寻常货物之下,却隐藏着真正的核心机密。其中几辆特制的大车,夹层内妥善安置着赵云提供的“特殊物资”:
兵器图谱与样本: 并非神兵利器的打造方法,而是几张绘制在坚韧绢布上的图纸,详细描绘了几种结构更合理、锻造更精良的环首刀、长矛枪头、箭簇的改进方案,以及简易,却效率更高的水力鼓风炉的构造图。这些都是赵云凭借超越时代的见识,结合当前工艺水平提出的优化建议,旨在有效提升武器装备的性价比和耐用度。此外,还有几把严格按照新图纸打造的样品兵器,寒光闪闪,品质明显优于寻常军械。
医药典籍与成药: 几卷手抄的医书,重点收录了针对外伤止血、消炎、防治瘟疫(如伤寒、疟疾)的验方,以及一些常见草药的辨识与炮制方法。还有一些赵云根据现代卫生观念提出的建议,如饮水消毒、营地卫生管理等。同时,配备了大量精心调配的金疮药、解毒散等成药,都用防潮的油纸和瓷瓶妥善封装。
作物种子: 几大袋经过精心筛选的种子,并非什么逆天品种,而是赵云根据记忆,挑选出的这个时代已有、但可能在辽东地区尚未广泛种植或产量更有潜力的作物,如耐寒抗旱的黍米(黄米)、大豆品种,以及一些生长周期短、可补充粮草的蔬菜种子。关键在于附有详细的种植要点说明。
资金与信物: 大量的黄金、五铢钱,以及一些价值连城的珠宝玉器,作为活动经费。还有刘备以个人名义写给辽东太守公孙度以及几位已知与袁绍不睦的当地豪强的密信,措辞谦恭,表达仰慕结交之意,并附有刘备的私印为凭。给乌桓部落的礼物则是丝绸、盐茶和精美的工艺品。
这些物资,是刘备集团目前能拿出的、最具战略价值的“软实力”体现,目的不是立刻颠覆局势,而是展现诚意、建立联系、播撒种子。
临行前夜,糜竺在城外的秘密货栈内,最后一次召见糜忠。赵云亦秘密前来。
糜竺指着那几辆特殊的大车,神色凝重:“糜忠,此行之重,关乎主公安危,集团未来!这些货物,比万两黄金更珍贵!务必妥善保管,安全送达!”
糜忠单膝跪地,肃然道:“家主放心!糜忠在,货物在!纵粉身碎骨,亦必完成任务!”
赵云扶起糜忠,将一块刻有云纹的玉佩递给他:“糜忠兄弟,此行凶险,一切见机行事。若遇盘查,一切以商队安全为重,可弃寻常货物,但核心之物,需誓死守护。抵达辽东后,先行站稳脚跟,以行商为掩护,结交豪强,尤其是对公孙度统治不满或与袁绍有隙者。乌桓部落,可先从中小部落入手,示之以利,结以恩义,勿急勿躁。若有急事,可凭此玉佩,到襄平城(辽东郡治)东市‘赵氏皮货行’寻一姓赵的掌柜,他是我早年布下的一枚暗子。” 这皮货行,自然是赵云通过糜竺的网络,早先布局的一步闲棋,此刻正好启用。
糜忠双手接过玉佩,贴身藏好,重重磕头:“赵将军放心!忠,定不辱命!”
次日拂晓,天色未明,商队悄无声息地驶出了邯城,融入了北上的官道。他们选择的路线并非最近的道路,而是绕行并州北部,避开袁绍势力核心区的主要关卡和城镇,虽然路途遥远艰辛,但更为安全。
北方的冬天,寒风如刀。商队在茫茫雪原上艰难前行。糜忠经验丰富,指挥若定,避开大的城镇,在熟悉的村庄驿站补给休整,与沿途的税吏、守军周旋,凭借糜家商队的招牌和打点的银钱,倒也畅通无阻。
一路上,并非一帆风顺。曾在太行山隘口遭遇小股山贼,但商队护卫强悍,装备精良,一个冲锋便将其击溃。也曾遇到大雪封路,被困数日,靠着充足的准备和糜忠的调度,有惊无险。糜忠谨记赵云吩咐,遇到袁绍方面的巡逻队盘查,态度恭顺,主动缴纳“例钱”,亮出糜家旗号,只说是往幽州贩货,从未提及辽东,更未显露任何特殊物品。
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跋涉,商队终于穿越幽州,进入了辽东郡地界。这里的风貌与中原迥异,天高地阔,林海雪原,民风更加彪悍。襄平城虽不如邺城繁华, 却也城墙高厚,自有一番边陲重镇的气象。
糜忠按照计划,先在襄平城内外安顿下来,租赁仓库,正常开展贸易,迅速融入了当地的商业网络。他凭借精明的商业手腕和充足的资本,很快与一些本地商人建立了联系,并通过他们,隐约感受到了辽东的政治氛围:太守公孙度,确实是个强势人物,牢牢控制着辽东,对袁绍和曹操都保持着警惕的独立姿态。其麾下官员和本地豪强,关系错综复杂。
时机成熟后,糜忠通过“赵氏皮货行”的赵掌柜,果然联系上了赵云提到的暗子。此人乃是当地一汉化较深的乌桓小部落的头人,曾受赵云(通过糜竺商队)恩惠。通过这层关系,糜忠开始小心翼翼地接触一些对公孙度赋税沉重或与袁绍有旧怨的边境豪强,以及临近的乌桓中小部落。
他并未急于亮出全部底牌,而是以商人的身份,用精美的货物、公道的价格开路,慢慢建立信任。在一次与一位对袁绍心怀不满的边地豪强的酒宴上,糜忠“酒后失言”,隐约透露了中原局势的“混乱”与“刘皇叔”的仁德,引起了对方的浓厚兴趣。在向一个乌桓部落提供急需的盐铁和药品后,他“无意间”展示了商队护卫使用的“精良”武器,引起了部落首领的惊叹。
糜忠谨记“勿急勿躁”的指示,每一次接触都恰到好处,留下钩子,却绝不深入。他将辽东的见闻、各方势力的态度、潜在的合作对象等信息,通过秘密渠道,源源不断地传回邺城。
这支北上的商队,如同一条悄无声息的溪流,渗入了辽东这片看似封闭的土地。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货物,更是一颗颗可能在未来发芽的种子。而这一切,都在袁绍和公孙度都未曾察觉的情况下,悄然进行着。潜龙在渊,布下的棋子,正静静地等待着风云变幻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