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大毛被押上警车时,李阳的电脑正处于高速运转状态。新增的犯罪痕迹智能扫描仪如同精密的雷达,将画室现场的每一寸空间都纳入扫描范围,连画布纤维里嵌着的微量氰化物颗粒都无所遁形;罪恶功能系统与罪恶克星功能系统如同正负两极,前者剖析着杨大毛扭曲的犯罪动机形成轨迹,后者则自动匹配过往案例,生成应对策略;身临其境功能系统构建出三维立体场景,让李阳仿佛再次站在那间弥漫着松节油与血腥味的画室里,连地板上颜料干涸的裂纹都清晰可辨。
“超高模拟画像技术启动,基于杨大毛骨骼数据与行为特征,还原其作案时的心理状态。”李阳在心中默念指令。屏幕上,一个虚拟的杨大毛缓缓成型,他眼神狂热,手指在虚拟画架上快速勾勒,每一笔都带着偏执的力量——系统通过分析他的绘画习惯、审讯时的微表情,成功模拟出他策划犯罪时的思维模式:先确定“艺术化死亡”的核心构想,再反向推导所需的工具、时机、掩盖手法,甚至连阿萧倒下的姿势都经过反复推演,力求“构图完美”。
案发现场字幕技术在虚拟场景中同步标注:【杨大毛曾于案发前三天深夜潜入画室,用特制溶剂溶解部分颜料,将氰化物藏于画框夹层,此过程被仓库外墙的监控捕捉(因角度问题未被初始排查)】【红丝绒绳上的纤维与杨大毛工作室的地毯成分一致,且绳结打法与他捆绑画布的手法完全相同】【阿萧手机里最后一条未发送的信息是给编辑的:“杨大毛说要让我付出代价,他好像真的疯了”】。
追踪之瞳功能沿着杨大毛的行踪轨迹逆向回溯,屏幕上的红点从案发仓库一路延伸:案发前一周,他多次出现在画廊附近的咖啡馆,伪装成顾客观察阿萧的作息;案发当天下午,他去化工店购买“实验试剂”时的监控画面被调出,尽管戴着口罩,但步态特征与系统库里的杨大毛完全吻合;甚至连他三年前因版权纠纷威胁另一位画家的记录,都被系统从尘封的档案中挖掘出来,形成完整的犯罪前科链。
双技术证物扫描系统则对现场提取的证物进行交叉验证:将画框夹层的氰化物与杨大毛网购记录中的产品编号比对,成分匹配度达99.9%;对红丝绒绳上的dNA进行深度检测,除了杨大毛的,还有少量阿萧的皮肤组织——显然是捆绑时挣扎留下的;更关键的是,在杨大毛工作室的电脑硬盘深处,系统恢复出一份被删除的文档,里面详细记录了“死亡艺术计划”的构思过程,从最初的模糊想法到最终的实施步骤,时间戳清晰可辨。
“黑客技术破解杨大毛的加密通讯记录。”随着李阳的指令,系统突破了杨大毛设置的多重密码,调出他与海外某“地下艺术论坛”的交流记录。原来,他曾在论坛上炫耀自己的“犯罪构想”,称要“用最极致的方式证明原创的尊严”,甚至有几位匿名用户与其互动,虽未直接参与,却间接助长了他的疯狂。
“所有证据链已闭环。”李阳长舒一口气,将整理好的报告通过内部系统发送给郑一民、季洁、佟林等人。报告中,文字、图片、视频、虚拟模拟场景相互印证,将杨大毛的犯罪事实钉得死死的,不存在任何辩驳的空间。
半小时后,季洁的电话打了过来,声音里带着难以掩饰的疲惫与释然:“李阳,报告收到了,太详细了。佟林已经带着周志斌他们去抓捕论坛里的相关人员,王勇和李少成正在固定最后一批证据。杨大毛的律师刚才还想以‘证据不足’狡辩,现在看到这些,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
“应该的。”李阳的声音平静,“技术只是工具,能让真相更快浮出水面就好。”
“不只是快,”季洁顿了顿,语气郑重,“是让那些自以为聪明的罪犯明白,任何精心策划的罪恶,在技术和正义面前,都不过是自欺欺人。”
挂了电话,李阳看着电脑屏幕上“案件告破”的提示,缓缓合上了笔记本。窗外的阳光透过玻璃洒在键盘上,反射出细碎的光芒。
这些新增的技术,无疑让破案变得更容易,但他心里清楚,真正能终结罪恶的,从来不是冰冷的代码与数据,而是藏在技术背后,那些追寻真相、坚守正义的人。
就像季洁通宵梳理线索的专注,佟林带队抓捕时的果决,周志斌、王勇他们奔波取证的执着……技术是翅膀,而人性中的微光,才是让这翅膀得以挥动的力量。
李阳站起身,活动了一下僵硬的脖颈。下一个案件或许已在不远处等待,但此刻,他只想享受这片刻的安宁——属于正义的,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