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们,我们继续往下讲。”朱迪钠的声音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沉重,仿佛在揭开一段令人扼腕的往事,“那位缔造了‘弘治中兴’,更以一生一世一双人感动了后世无数人的明孝宗朱佑樘,最终却未能逃脱大明皇帝盛年早逝的魔咒。在弘治十八年五月初七日,这位备受爱戴的君主,驾崩于乾清宫,年仅三十六岁。”
天幕上,一幅对比图缓缓展开,列出了明朝前期几位皇帝的享年与死因,触目惊心:
-明宣宗朱瞻基:38岁去世(史载“无疾骤崩”,疑因家族遗传性高血压或过度服用丹药所致)。
-明英宗朱祁镇:38岁去世(历经土木堡之变、漠北囚徒、南宫幽禁,身心饱受摧残,最终油尽灯枯)。
-明代宗朱祁钰:30岁去世(兄夺门复位后,其“病逝”原因成谜,普遍认为系非正常死亡)。
-明宪宗朱见深:41岁去世(因万贵妃薨逝,悲痛欲绝,绝食殉情而亡)。
-明孝宗朱佑樘:36岁去世(官方记载因“偶感风寒”,病情急剧恶化,最终不治)。
“大家可以看到,”朱迪钠指着这份名单,语气低沉,“除了明宪宗是为情自毁,其余几位,包括我们刚刚讲述的明孝宗,都是在三十多岁的壮年时期便骤然离世。这在大明前中期的皇帝中,几乎成了一种令人不安的‘惯例’。”
画面转向了弘治朝最后几年的场景。朱佑樘在灯下批阅奏章的身影显得愈发清瘦,他勤于政事,事必躬亲,常常工作至深夜。
“明孝宗的勤政是出了名的,”朱迪钠解释道,语气中带着敬佩与惋惜,“他努力扭转成化年间的弊政,汰斥佞幸,勤求治理。但长期的过度操劳,无疑极大地损耗了他的健康根基。史书上说他‘忧勤积虑’,没有提及他有什么特别的慢性疾病,但身体底子或许早已在不知不觉中被掏空。”
“关于他的具体死因,”她调出了太医院的脉案与起居注记录,“官方记载非常简略,始于‘偶感风寒’。按理说,对于一位三十六岁的壮年男子,一场风寒并非不治之症。但记载显示,他的病情在短时间内‘病症大作’,迅速恶化,出现‘口吐涎沫,眩晕欲倒’等症状,最终医药罔效。”
天幕上浮现出太医院匆忙进出乾清宫、御药房日夜煎熬汤药的紧张画面,衬托出一种山雨欲来的压抑感。
“一场看似普通的感冒,竟在短短时间内夺去了一位正值盛年、素有仁君之名的皇帝的生命,这本身就显得极不寻常。”朱迪钠总结道,留下了深深的悬念,“无论是因为他本就体质虚空,积劳成疾,还是其中另有隐情,明孝宗朱佑樘的英年早逝,都标志着‘弘治中兴’的戛然而止,也给后世留下了一个巨大的遗憾和谜团。他和他父亲一样,似乎都未能挣脱那份笼罩在大明皇室头顶,关于早逝的宿命阴影。”
奉天殿前,朱元璋和朱棣看着天幕上那份简短的死因记录和那令人痛心的年龄数字,脸色都异常凝重。他们开创的基业,为何传到后世子孙手中,连寿数都变得如此艰难?这仅仅是天意,还是……人祸的开端?一种不祥的预感,在两位雄主心中悄然蔓延。
“明孝宗的早逝,让他唯一的继承人,时年十五岁的太子朱厚照仓促登基,这便是明武宗,年号正德。”朱迪钠将画面切换到一位意气风发、眉眼间带着桀骜不驯神色的青年皇帝身上。
“与我们刚刚讲述的、性情温和、励精图治的明孝宗截然不同,明武宗朱厚照,可以说是大明王朝十六帝中,最具‘叛逆精神’和‘玩家’气质的一位。”天幕上快速闪过明武宗种种“出格”行为的画面:他不满足于紫禁城的四方天地,营建了集娱乐、办公于一体的“豹房”;他自封“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朱寿”,跑到边关与蒙古小王子打了一仗(应州大捷);他热衷巡游,南下游玩,一路旌旗招展,闹得地方鸡飞狗跳……
“这位皇帝,精力旺盛,行事天马行空,完全跳出了传统帝王的行为规范,让恪守礼法的文官集团头痛不已,却也展现出不俗的军事勇气和旺盛的生命力。”“历史个性派”发弹幕评论道。
“然而,正是这样一位看似精力无穷、身体强健的年轻皇帝,其结局却充满了令人费解的迷雾。”朱迪钠的声音引入了悬念。
“正德十五年九月,明武宗南巡至清江浦(今江苏淮安一带)。他一时兴起,学着渔夫的样子,自驾一条小舟在积水池中捕鱼。”天幕上再现了当时的场景:朱厚照兴高采烈地站在窄小的船头,手持渔网,左右摇晃。突然,船体失衡,在众人的惊呼声中,这位“威武大将军”噗通一声,栽入了水中。
“虽然侍卫们反应迅速,立刻将皇帝救了上来,看似有惊无险。但事情从此就转向了诡异的方向。”朱迪钠的语气凝重起来,“史载,明武宗自此‘遂罹疾’,身体开始出现严重问题。更令人不解的是,这场落水引发的疾病,竟然迁延不愈,拖了整整一年多!”
画面中,曾经生龙活虎的明武宗,变得日渐憔悴,缠绵病榻。与之前那个能驰骋沙场、彻夜狂欢的皇帝判若两人。
“这就非常奇怪了,”“逻辑鬼才”忍不住发弹幕,“一个三十岁出头、正值壮年、且常年习武、身体素质极佳的皇帝,一次落水,即便受了风寒,以宫廷的医疗条件,何至于拖上一年多都无法康复,最终竟至不治?”
“从正德十五年九月落水,到正德十六年三月驾崩,这漫长的治疗过程本身就充满了疑点。”朱迪钠总结道,“明武宗之死,就像他丰富多彩的人生一样,在终点处,画上了一个巨大的、令人困惑的问号。一个活力四射的生命,为何在一次看似普通的意外后,便不可逆转地走向了衰亡?”
“家人们,如果说明孝宗的英年早逝,尚且可以归咎于古代医疗水平的局限,或是他本人因操劳国事而体质亏损。那么,他儿子明武宗的死,连同其治疗过程中的一系列诡异之处,就将一个关键人物清晰地推到了历史聚光灯下,让之前的‘偶然’变得无比可疑。”
朱迪钠说着,在天幕上并排展示了两份太医院的诊疗记录。一份来自弘治十八年,一份来自正德十六年。在两个不同的时间、为两位不同的皇帝进行的关键诊治记录上,御药房首席长官的签名栏里,赫然是同一个名字——刘文泰。
“看,就是这位太医,刘文泰。”朱迪钠用光标圈出这个名字,“在弘治朝,他官居御药房首席,是直接为明孝宗朱佑樘诊病开方的核心太医之一。而当十五年后,明武宗朱厚照落水染疾,缠绵病榻的一年多里,这位刘文泰,依然活跃在最高级别的医疗团队中,并且扮演着重要角色。”
“这本身或许不算什么,太医世家,子承父业,服务两朝帝王也算正常。但关键在于,”朱迪钠话锋一转,语气变得凝重,“他为这两位皇帝诊治的过程和结果,都充满了不合常理的疑点。”
他首先指向明孝宗的记录:“孝宗皇帝起初只是‘偶感风寒’,并非急症绝症。以刘文泰为首的太医们,给出的治疗方案却似乎并未遏制病情,反而在几天内让皇帝‘病症大作’,迅速走向不治。这中间用了什么药,剂量如何,是否存在误诊或用药不当?史料语焉不详,但结果就是,一位三十六岁、正值壮年的皇帝,在一场感冒中轰然倒下。”
接着,她的光标移到明武宗的记录上,声音提高了几分:“而到了明武宗这里,疑点就更大了!正德皇帝落水受惊受寒,固然凶险,但以其三十一岁的年纪和一向强健的体魄,何以调养一年有余,非但不见好转,反而日渐虚弱直至身亡?”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朱迪钠放出了一段《明武宗实录》的原文,“记载明确写道,武宗在病重期间,曾对自己服用的药物产生强烈怀疑,甚至亲口对身边近侍表示:‘药饵不当,朕欲易之,并更医者。’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这药不对,朕想换药,顺便把太医也换了!’”
天幕下的观众都能感受到这句话的分量。一个皇帝,在生命垂危之际,清醒地表达了对主治太医和所用方剂的不信任!
“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堪称明清历史上极其罕见的一幕!”朱迪钠的声音带着难以置信,“武宗这个完全合理、甚至可说是求生本能的要求,竟然被当时的内阁首辅杨廷和驳回了!杨廷和以‘圣体末宁,不宜轻动医药,恐扰圣虑’、‘所用皆天下名医,精择良药’为由,劝慰(实为拒绝)了皇帝,最终,武宗没能换成太医和药方,继续在刘文泰等人的‘精心’治疗下,走向了生命的终点。”
“一位是‘感冒’速死的仁君,一位是落水后经年不愈、欲换医而不得的顽主。父子二人,死因不同,性格迥异,却都在壮年殒命,并且生命最后时刻的医疗负责人里,都有刘文泰的身影。而当后一位皇帝明确表示不信任时,这位太医竟能在文官领袖的‘保护’下,继续完成他的‘治疗’……”
朱迪钠没有直接下结论,但这一切的“巧合”与“异常”叠加在一起,已然在天幕上下所有人心头,投下了一片浓重而诡异的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