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局辩论,铁头那套“刀把子撑腰”、“先救命再治病”的朴素法治论,虽然粗粝却直指核心,竟与饱学鸿儒郑博士辩得难分难解。最终,在玉玲珑(玉妈妈)和几位勋贵代表组成的临时评判团商议下,认为铁头虽言辞粗鄙,但道理清晰,切中时弊(尤其是泾阳血战的现实),判了个平局!
“平局?!”柳文轩等人差点一口老血喷出来!跟一个满身纹身的莽夫辩成平手?!这简直是奇耻大辱!但看着铁头那砂锅大的拳头和周围虎视眈眈的五千红棍,他们也只能打落牙齿和血吞。
秦哲倒是无所谓地耸耸肩:“平就平吧!算你们运气好!赶紧的!下一局!算数!老子等得花儿都谢了!”
柳文轩深吸一口气,强行压下翻腾的气血。算数!这是他们的强项!士子六艺之一!他就不信,这群只知道打打杀杀的蛮夷,还能懂算经?!
“第三局!算数!”柳文轩声音带着一丝找回场子的急切,“规矩如前!双方各出一题!由对方解答!限时一炷香!解题需用算筹或口述推演,不得含糊!”
他目光扫过秦族阵营,最终落在一个看起来相对“文弱”些的红棍身上。这人个子不高,身形有些单薄,穿着皮甲背心,露出的手臂上纹着复杂的几何图案和看不懂的符号,眼神有些躲闪,似乎不太习惯这种万众瞩目的场合,下意识地缩了缩脖子。
“就你!”柳文轩指着那红棍,“我方出题!你来答!”
那红棍愣了一下,似乎有些紧张,但还是站起身,走到场中。他叫卫东,穿越前只是个普通的高中生,性格内向,在学校里常被欺负,连相依为命的母亲被混混骚扰时都无能为力。加入华社团后,他找到了归属感和保护,虽然武力值不高,但心思细腻,尤其对数字敏感,在秦族内部负责一些简单的账目核算和物资统计。
“请…请出题。”卫东的声音不大,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柳文轩这边,一位精通算学的年轻文人站了出来,他叫赵明远,是国子监算学馆的佼佼者,脸上带着自信的笑容,朗声道:“听好了!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这是《孙子算经》中经典的“鸡兔同笼”问题!在唐朝,这是考验算学基本功的常见题目,解法也相对成熟(如抬腿法、假设法),但需要清晰的思路和一定的计算能力。
赵明远说完,得意地看着卫东,等着看他抓耳挠腮、一筹莫展的样子。
卫东听完题目,紧绷的神情却意外地放松了下来,甚至…嘴角微微勾起了一丝古怪的笑意。鸡兔同笼?这…这不是小学奥数题吗?
他清了清嗓子,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设…鸡有x只,兔有y只。”
他这第一句话,就让在场所有懂算学的人愣住了!设?x?y?这是什么古怪说法?算筹呢?推演呢?
卫东却不管这些,自顾自地往下说:“由题可知:x + y = 35 (头数)… 2x + 4y = 94 (足数)…”
他将题目条件用两个方程列了出来。
赵明远眉头紧皱:“你…你在说什么?什么爱克死?歪?何意?”
卫东没理会他,继续道:“将第一个方程变形:x = 35 - y … 代入第二个方程:2(35 - y) + 4y = 94 … 展开:70 - 2y + 4y = 94 … 合并:70 + 2y = 94 … 移项:2y = 94 - 70 = 24 … 解得:y = 12 … 兔有12只。”
他语速不快,但步骤清晰,逻辑严密。
“代入第一个方程:x + 12 = 35 … 解得:x = 23 … 鸡有23只。”
卫东说完,抬头看向赵明远:“答:鸡二十三只,兔十二只。对否?”
全场一片寂静!
赵明远脸上的自信笑容彻底僵住,眼睛瞪得溜圆!他…他还没开始摆弄算筹呢!对方…对方就这么口算出来了?!而且用的是一种他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古怪方法!什么“设x、y”?什么“方程”?什么“代入”、“移项”?每个字他都听得懂,连在一起却如同天书!
柳文轩等人更是目瞪口呆!这…这算什么?解题?这简直是妖法!
角落里的李世民、房玄龄等人也是面面相觑,眼中充满了震惊!李世民本人也通晓算学,自然知道这道题目的分量。卫东这种解题方式,简洁、高效、直指核心,完全颠覆了传统算筹推演的繁琐模式!这…这秦族的手段,真是层出不穷!
“对…对…”赵明远失魂落魄地喃喃道,脸色煞白。对方不仅答对了,而且是用一种他完全无法理解的方式答对的!这种打击,比答错题更让他难以接受!
“好!”秦族阵营爆发出震天的欢呼!“卫东牛逼!”“卧槽!这么快!”“这什么神仙算法?!”
卫东被同伴的欢呼声弄得有些不好意思,挠了挠头。
秦哲叼着烟,笑得见牙不见眼:“行了!该我们出题了!卫东!给他们也来一道!让他们开开眼!”
卫东点点头,深吸一口气,看向对面那群失魂落魄的文人,眼神中闪过一丝穿越者特有的“恶趣味”。他缓缓开口,声音不大,却如同惊雷:
“今有三人同行,七十里路。甲日行五十里,乙日行四十里,丙日行三十里。若三人同时同地出发,问:几日之后,三人再次于路途中相遇于同一地点?注意,是途中相遇,非终点。”
这道题一出,全场再次陷入死寂!
鸡兔同笼好歹有头有脚,有具体数量。这道题…“再次于路途中相遇于同一地点”?这…这算什么?时间?路程?还要考虑速度差?还要找最小公倍数?而且不是终点相遇,是途中?!
唐朝的算学,虽有《九章算术》等经典,但多集中在面积、体积、赋税、工程等实用计算,对于这种涉及速度、时间、最小公倍数且限定“途中相遇”的动态问题,极其罕见!其思维复杂程度,远超“鸡兔同笼”!
赵明远、柳文轩等人脸色瞬间变得惨白!他们的大脑飞速运转,试图理解题目,寻找切入点。算筹?怎么摆?假设?从何假设?速度不同,时间不同,路程在变…还要找共同点?这…这根本无从下手!
赵明远额头上冷汗涔涔,手指无意识地颤抖着,连算筹都拿不稳了!他感觉自己的脑子像一团浆糊,完全被这道题绕晕了!
一炷香的时间,在赵明远等人抓耳挠腮、汗流浃背的煎熬中,飞快流逝。
“时间到!”玉玲珑的声音响起。
赵明远颓然放下手中的算筹,面如死灰,嘴唇哆嗦着:“我…我…解不出…”
“解不出?”卫东推了推并不存在的眼镜(习惯动作),平静地说道,“此题需先求三人速度的最小公倍数。甲、乙、丙速度分别为50里\/日、40里\/日、30里\/日。其最小公倍数为600里(即他们各走完600里所需时间的最小公倍数日数,实为求速度倒数的最小公倍数,但卫东简化了概念)。”
“三人再次相遇,意味着各自走过的路程都是速度的整数倍,且路程相同。故需找50、40、30的最小公倍数,为600里。”
“因此,相遇时路程为600里。”
“甲走600里需:600 \/ 50 = 12日。”
“乙走600里需:600 \/ 40 = 15日。”
“丙走600里需:600 \/ 30 = 20日。”
“但题目要求是途中相遇,且是第一次再次相遇(非起点)。他们第一次同时到达某点是在路程为600里倍数时,但起点也算相遇(时间为0)。所以下一次途中相遇,是在他们各自走完最小公倍数路程所需时间的最小公倍数日?不…”
卫东顿了一下,意识到用现代数学解释太复杂,干脆换了个说法:“三人从起点出发,速度不同,会在不同时间到达不同地点。要再次在途中某点相遇,意味着从出发到相遇的时间t,必须同时是甲走某段路(S)所需时间(S\/50)、乙走S所需时间(S\/40)、丙走S所需时间(S\/30)的整数倍。即t是50、40、30的倍数?不对…”
卫东发现自己有点绕进去了,这题对古人确实超纲太多。他简化道:“换个思路。他们第一次在起点相遇(时间0)。下一次相遇地点,应是他们速度的公倍数点。但要求是途中,且是第一次再次相遇。实际上,他们第一次离开起点后,再次同时回到起点的时间,是各自走一圈(假设路是环形)所需时间的最小公倍数。但此题路是直的70里,不是环形…”
卫东卡壳了,他发现这道改编题对古人来说过于复杂,甚至自己解释起来都费劲。
“咳!”秦哲咳嗽一声,打断了卫东的纠结,“行了!意思到了就行!反正他们解不出来!”
他站起身,对着面如死灰的柳文轩等人,咧嘴一笑:“第三局!算数!我方胜!两胜一平!柳公子,你们…还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