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禾最近往南城跑得格外勤快。她以采访旧城改造对周边小商户影响为由,在四海货栈附近的街区转悠,目光却总是不自觉地瞟向那个挂着“四海货栈”牌子的院落。
她敏锐地感觉到,四海的气氛似乎比之前更加紧绷。那些穿着蓝色工装的伙计们进出时,眼神里的警惕性明显提高了。她还注意到,货栈门口偶尔会停着维修的自行车,伙计们检修得格外仔细。
这天,她又在街角茶摊“蹲守”时,恰好看到了强子和柱子推着瘪了胎的自行车,一脸晦气地回到货栈。没过多久,就看到林野阴沉着脸出来,围着那辆自行车看了很久。
职业敏感让苏禾意识到,四海可能遇到了麻烦。她联想到之前看到黑皮堵截林野,以及听到的关于四海被刁难的传闻,心里渐渐有了猜测。
她没有贸然上前询问,而是等强子单独出来办事时,假装偶遇,拦住了他。
“强子兄弟,这么巧?我看你们刚才……车子坏了?”苏禾装作随意地问道。
强子对苏禾印象不坏,加上心里正憋着火,也没多想,抱怨道:“可不是嘛!也不知道哪个缺德带冒烟的,在路上撒钉子还是咋的,车胎给扎了!差点耽误正事!”
“正事?”苏禾捕捉到这个关键词,“是给指挥部送文件吗?”
强子话一出口就意识到说漏嘴了,连忙摆手:“啊?不是……就是普通送货,普通送货。”神色却有些慌张。
苏禾心里立刻明白了七八分。四海果然承接了指挥部的业务,而且似乎因此遭到了针对性的破坏。她不再追问,免得强子难做,转而安慰了几句,便告辞离开。
回到报社,苏禾坐在办公桌前,看着窗外灰蒙蒙的天空,心情有些复杂。她原本只是想挖掘一个有趣的商业案例,却无意中触碰到了江城水面下更阴暗的角落。商业竞争显然不只是价格和服务,还伴随着如此下作的手段。
她拿起笔,在采访本上写写画画。一边是林野和四海展现出来的那种蓬勃的、向上的生命力;另一边,则是隐藏在阴影里,试图扼杀这种活力的无形黑手。
这篇报道,似乎越来越沉重了。她不再仅仅是想写一个成功故事,更想揭示这种新兴力量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真实困境和打压。
她决定,要继续跟下去。她想知道,林野会如何应对这些阴招?四海这艘小船,能否在明枪暗箭中,坚持到驶向更广阔的海洋?
一种记者特有的使命感,混杂着对那个沉默坚韧的年轻老板说不清道不明的关注,驱使着苏禾,更深地卷入了这场江城暗流之中的博弈。
黑皮那边小动作不断,虽然没造成实质性损失,但像苍蝇一样嗡嗡作响,扰得人心烦,更是一种无形的挑衅。林野知道,光靠严防死守不行,必须给予反击,打掉对方的嚣张气焰,否则四海永无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