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零年开春,县城国营菜市场的铁门刚拉开,对面旧粮仓改造的宋家超市就亮了灯。青灰色的粮仓老墙还留着当年的木梁纹路,却被刷得雪白,落地玻璃窗里摆着整齐的开放式货架,与菜市场里此起彼伏的吆喝声形成了奇妙的对照——这是宋家人自己设计的模样,把老粮栈改成了县城头一家现代风格的超市,去年电视台来拍过专题,现在不少人都特意绕过来瞅新鲜。
周晓云骑着二八大杠停在超市门口时,车筐里的文件袋晃得厉害。她掀开门帘冲进去,林薇正蹲在货架旁理货,浅蓝色的围裙上沾了点面粉,丈夫宋卫国在一旁核对进货单,指尖在账本上快速划着,眉头微蹙却眼神清亮。
“批了!乡镇企业的批文批下来了!”周晓云把文件拍在收银台上,红公章在晨光里格外扎眼。
赵金凤从里屋出来,手里还拿着刚热好的馒头,凑过来一看,手指不自觉地摸了摸文件边缘:“这就是电视里说的‘政策扶持’?咱们这老粮仓改的超市,也能算公家认的企业了?”
正说着,门口传来自行车铃铛响,王素芬推着她的小摊车停在窗边,铁锅里的茶叶蛋冒着热气。她隔着玻璃朝里喊:“金凤姐,给我留两个馒头!今儿早市人多,我得多煮两锅蛋!”林薇笑着应了,转头却瞥见菜市场门口的张摊主正往这边看,手里的秤杆耷拉着,眼神里带着点说不清的意味——自从超市开起来,菜市场里不少摊贩都说生意被抢了,张摊主前几天还在巷口念叨,“好好的粮栈改超市,净搞些洋气玩意儿”。
宋卫国放下账本,指了指文件上的“减税”条款,声音稳却有分量:“现在城西分店那边工人多,正好用减税的钱补点劳保用品,那边要开发,往后工人只会更多。”林薇点头,心里清楚,丈夫看着老实,脑子却比谁都快,上次电视台来采访,就是他提议在镜头里展示超市的便民货架,说这样能让更多人知道“现代超市”不是花架子。
挂牌仪式定在七天后,宋家人忙得脚不沾地,楚瑶也带着弟弟过来帮忙,手里拎着刚从家里烙的饼。
宋卫国带着工人检修超市的吊灯,老粮仓的房梁高,他踩着梯子往上爬,林薇在下面扶着:“慢着点,这灯是你设计的,可别摔着。”他回头笑:“放心,我算过承重,没问题。”旁边帮忙的大庆插话:“卫哥,还是你厉害,这老粮仓改成这样,连电视台都夸咱们会利用老房子。”
刘淑珍在整理新到的货,国营菜市场的李大姐过来串门,拿起一包洗衣粉翻来覆去看:“淑珍,你们这东西卖得比我们菜市场便宜,还能自己挑,难怪人多。”刘淑珍笑着递过一杯水:“都是薄利多销,咱们各做各的生意。”李大姐接过水,眼神却瞟着货架上的标价,没再多说就走了。刘淑珍看着她的背影,轻轻叹了口气——自从超市火了,菜市场的人过来总带着点酸溜溜的劲儿。
王素芬的小摊就摆在超市门口,煮蛋的香味飘进超市里。她正给顾客找零,就听见有人说:“素芬,你咋不进超市里卖?跟着宋家干,不比你自己摆摊强?”她擦了擦手:“我这小摊自由,再说宋家帮我不少了,哪能再添麻烦。”说话间,楚瑶端着碗粥出来:“素芬姐,先喝口粥,忙到现在还没吃饭呢。”
城西分店的店长也赶了过来,手里拿着账本:“卫哥,林姐,城西那边工人要涨工资了,咱们要不要调整下劳保用品的价格?”宋卫国接过账本,手指在数字上快速算着:“不用调,工人不容易,咱们薄利多销,先把口碑稳住。等那边开发起来,客源多了,自然能回本。”林薇点头附和,楚瑶在一旁听着,忍不住说:“卫国哥这想法靠谱,城西要是开发了,咱们分店说不定能成工人的‘补给站’。”
挂牌那天,旧粮仓前的空地上挤满了人,电视台的摄像机也架了起来。国营菜市场的铁门开得比平时晚,不少摊贩都站在门口往这边看。
王局长走上临时搭的台子,手里拿着话筒:“宋家超市把旧粮仓改成现代超市,还开了城西分店服务工人,电视台都报道过,这是咱们县的好榜样!”掌声里,林薇和宋卫国一起掀开铜牌上的红布,“宋家超市股份有限公司”几个字在阳光下亮得晃眼。赵金凤站在人群里,看着摄像机对着儿子儿媳,眼泪忍不住往下掉——她想起这老粮仓以前堆满粮食,谁能想到现在变成了亮堂堂的超市,还能上电视。
仪式结束后,有人围着货架看新鲜,也有人在旁边嘀咕:“不就是个卖东西的地方,还搞这么大阵仗,电视台都来捧。”这话正好被周晓云听见,她没反驳,只是拿起一包野菜干递给那人:“大哥,您尝尝,这是咱们本地的野菜做的,城西工人都爱买。咱们超市不光卖东西,还帮着乡亲们卖特产呢。”那人接过尝了尝,没再说话。
王局长跟着宋卫国参观超市,指着保留的老粮仓木梁说:“你们这设计好,既保留了老建筑,又有现代风格,电视台报道得好!”宋卫国笑着说:“当初设计的时候,就想着不能浪费老粮仓,现在看来,没白费功夫。”走到城西分店的照片墙前,王局长点头:“城西要开发,你们这分店选得好,工人需要啥,你们就卖啥,这思路对。”
王素芬的小摊前也围满了人,她忙得满头大汗,楚瑶过来帮她递茶叶蛋:“素芬姐,今天人真多,您这茶叶蛋都快卖完了。”王素芬笑着说:“托宋家的福,今天来的人多,我这小摊也沾光。”
庆功宴摆在超市后院,木桌上摆着炖肉和炒菜,城西分店的店长也来了。
宋卫东喝了口酒,兴致勃勃地说:“现在电视台都宣传咱们了,不如再开家分店,开到城东去!”周晓云皱了皱眉:“城东人流量少,要是开分店,成本太高了。”
宋卫国放下筷子,慢慢说:“我觉得先把城西分店稳住。城西要开发,工人会越来越多,咱们可以增加点工具、劳保用品,把分店做成工人需要的样子。等城西这边稳定了,再考虑城东也不迟。”他顿了顿,又补充:“上次电视台采访,不少人都知道咱们服务工人,要是城西分店能做好,说不定能吸引更多人来咱们超市。”
林薇点头:“卫国这想法对,城西开发是个机会,咱们不能急着扩张,得先把眼前的机会抓住。”楚瑶也说:“我觉得也是,城西工人多,要是能让他们觉得咱们分店方便,以后说不定会介绍更多人来。”
宋卫东想了想,也点头:“行,听你们的,先稳住城西。不过咱们也得盯着城东,要是有机会,也不能错过。”赵金凤看着儿子们商量得热火朝天,心里满是踏实——她知道儿子儿媳都靠谱,这超市肯定能越办越好。
夜深了,宾客走了,宋家人还在超市里收拾。赵金凤摸着铜牌,宋老实给她披了件衣服:“别摸了,铜牌都被你摸热了。”她笑着说:“我就是高兴,咱们这老粮仓改成超市,还上了电视,往后日子肯定越来越好。”
宋卫国和林薇在核对城西分店的货单,楚瑶帮着整理文件。李小明抱着计算器过来:“卫哥,林姐,城西分店这个月的销量比上个月高了不少,工人买劳保用品的最多。”宋卫国点头:“看来咱们增加劳保用品是对的,城西要是开发了,销量还能涨。”
王素芬收拾好小摊,路过超市门口,朝里喊:“金凤姐,我先走了,明天早点来给你们送茶叶蛋!”赵金凤应着:“好,你路上慢点!”
林薇站在窗边,看着外面的路灯,对宋卫国说:“咱们能有今天,多亏了这老粮仓,也多亏了咱们没急着扩张,一步一步来。”宋卫国握住她的手:“以后咱们也这样,踏实干,不管是超市还是分店,都要让顾客觉得方便、放心。”
第二天清晨,超市开门时,电视台的重播还在门口的小电视里放着。第一批顾客进来,就有人指着电视说:“看,这就是咱们县的宋家超市,上电视了!”
刘淑珍笑着迎上去:“是啊,咱们超市不仅卖东西,还帮着乡亲们卖特产,城西分店还服务工人呢。”顾客拿起一包劳保手套:“我儿子在城西上班,说你们分店的手套质量好,我特意来买几双。”
城西分店那边,店长正忙着补货,工人师傅们围在货架旁挑选东西:“你们这分店真方便,不用跑老远就能买到劳保用品。”店长笑着说:“以后咱们还会增加更多你们需要的东西,你们有啥需求,尽管说。”
傍晚打烊后,林薇和宋卫国站在旧粮仓的窗前,看着对面国营菜市场的灯慢慢亮起来。宋卫国说:“城西要开发了,咱们分店得跟上,说不定以后还能开更多分店。”林薇点头:“只要咱们踏实干,多想着顾客,这超市肯定能越办越好。”
夜色渐浓,旧粮仓的灯还亮着,那盏灯照亮了货架,也照亮了宋家人的未来。县城里的风慢慢吹过,带着老粮仓的木香和超市里的烟火气,仿佛在说,这日子,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