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导您这是?…是的…不瞒您说,您是我第一个联系的导演...但既然您没档期,我也只能继续找了…哦?”
“您推荐谁?…刘俊杰?这位是…啊!我知道了,抱歉刚才一时没反应过来,您一说作品我就想起来了。”
“您真能帮忙联系?…太感谢了…好,我等您消息,如果真能成,我一定记您这份人情,好的…”
放下电话,俞良的心情瞬间由阴转晴。
原来林雨芬虽然自己无法接拍,却特地来电为他推荐了另一位导演,刘俊杰。
起初俞良对这个名字并不熟悉,但一听对方作品,立刻就想起来了。
这位导演来头不小,是台省知名导演,更有“台省偶像剧之父”的美誉。
他的作品俞良不仅听说过,小时候甚至还追过。
最有名的就是《薰衣草》和《王子变青蛙》。
尤其是《王子变青蛙》,俞良记得自己上一世觉得名道老帅了。
他心想,如果能请到刘俊杰来执导《何以笙箫默》,那这部剧基本就成功了一半。
毕竟都叫“偶像剧之父”了,那业务能力肯定是到位的。
这或许就是一种缘分,俞良不知道的是,上一世《何以笙箫默》的导演恰恰就是刘俊杰。
或者说,偶然之中,似乎藏着某种必然。
不过对俞良来说,这些并不重要。
短暂的兴奋过后,俞良很快冷静下来,立刻上网查阅刘俊杰的详细资料。
确认对方实力后,他开始思考该开出怎样的价码。
毕竟“偶像剧之父”的身价,肯定低不了。
俞良稍作思索,随即拨通了濮伦的电话,咨询当前电视剧导演的市场行情。
身为经纪人,濮伦对行业信息了如指掌,很快给出了报价,目前电视剧导演每集的薪酬,普通导演约7万到10万元,小有名气的12万左右,一线导演则在15万到17万之间。
这还是涨价之后的行情。
这么一比,导演的片酬确实比演员低不少,但行情如此,全世界也都这样。
除非是那些能参与票房分成的一线电影大导。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他的义父张义谋。
这次他可听说了,乐视不仅开出高价片酬,还让义父在项目中占有份额。
至于和张维平合作的时候……那就别提了,根本是把义父当黑矿工使了。
很快,俞良就有了决断。
他对《何以笙箫默》这部公司首部电视剧极为重视,也愿意为成功适当让利。
所以他决定,如果刘俊杰真的有意,他按业内最高标准的基础上再加一万,给出每集18万元的片酬!
电视剧写的是三十二集,这样算下来总片酬差不多六百万了。
而且不仅如此,他还准备给对方5%的项目份额。
同时还能和对方拉一下关系。
因为俞良从来没有想过,凭借情谊来拉拢人,年代不同了,这个社会,什么都不如钱能拉动人与人的关系。
俞良不信,这样的条件还打动不了对方。
随后他便开始静候林雨芬的回音。
大约一小时后,林雨芬果然来电告知,她已经联系过刘俊杰,对方表示有兴趣。
她还说道,刘俊杰最初对项目本身兴趣一般,但听说俞良确定担任主演后,态度明显积极了许多,表示愿意深入洽谈。
这其实很正常。
说实话,俞良现在基本算是新生代演员中最火的几位之一,甚至可以把“之一”去掉。
毕竟没有几个同龄演员能同时拥有飞天视帝、电影票房十亿的成绩。
而且俞良还是演技好的偶像派。
在两岸三地的娱乐圈里,甚至放眼整个亚洲,能把这几个特质融合的演员,真没几个。
独树一帜这一块的。
总而言之,他就是当下最炙手可热的演员。
试问,哪个导演不想与这样的演员合作?
更何况刘俊杰本就是拍偶像剧的,因此对方连剧本都没看就表现出强烈兴趣也正常。
其实林雨芬何尝不是如此?
俞良来电时虽未详述详细的剧情,但一听说他亲自主演,她同样心动。
只是刚才说了,档期已满,实在无法接拍,这才将这个机会转介给了前辈。
随后,林雨芬将刘俊杰的联系方式给了俞良。
俞良那也肯定不能忘记林雨芬的帮助,所以在挂掉电话之前,表示无论和刘俊杰成不成,他都记得对方的帮助,表示有机会,一定要合作。
林雨芬对俞良印象很好,所以也表示都是小事儿,将来她也希望和俞良合作,不过最好提前。
俞良挂掉对方的电话,当即拨通了刘俊杰的电话。
“喂,是刘俊杰导演吗?我是俞良,林雨芬导演……您好您好,久仰大名……”
接下来,俞良也没废话,先向对方简要介绍了剧情梗概,以及剧组现在的情况。
大概介绍了一下,刘俊杰让他把剧本发到邮箱,而且电话始终保持着通话状态。
刘俊杰一边在电脑前浏览剧本,一边与俞良交流对剧本的看法。
经过谈话,俞良发现刘俊杰本人与他预想的有所不同。
原以为这位资深导演会比较严肃,毕竟对方年纪不小了。
但没想到刘俊杰非常健谈,甚至有点话痨,还很快就亲昵地称他“阿良”。
其实这也更坚定了与对方合作的意愿,因为这也代表着刘俊杰好说话。
如果合作了,能省不少事儿。
同时他也得知了,目前刘俊杰把工作重心放在了大陆,而且没有公司。
目前就是和各家公司合作拍戏。
这让俞良更有想法了。
如果能把刘俊杰拉来自己公司...
不过他也知道,这事儿不能现在问,也不能急。
他会让对方,感受到自己的诚意,尤其是这部剧就是个很好的契机。
还是那句话,一步一步来。
随后他也不提这事儿,而是着重和对方谈《何以笙箫默》的剧本。
不过话又说回来,关于导演修改剧本的问题,俞良心里是不排斥的。
他从未指望完全按照原剧本拍摄,这根本不现实。
不单单是导演的问题,还有广电。
就这么说吧,广电就经常提出修改意见,即便剧本过审,完全按照剧本拍,那成片也可能需要调整。
然后就是导演或演员在拍摄过程中产生新想法,改戏加戏更是家常便饭,这都可能导致剧本变动。
俞良还听说过一个业内趣事。
某位编剧的剧本被老板相中,找导演拍摄。
可导演改了一稿,不过整体方向未变,但演员又要改,剧情又偏了。
但这还没完,送审被广电打回,再次修改。
最终成片与原始剧本几乎成了两个故事。
后来项目扑了,各方就开始互相甩锅。
编剧怪导演,导演怪演员,演员怪编剧。
以及所有人都怪审核。
这并非笑话,而是行业真实案例,而且类似的情况时有发生的。
当然,像俞良这样规模的项目可能不会如此夸张,大体框架应该能保持。
但这充分说明,完全按照过审剧本拍摄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