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光阴,在昆仑星上刻下了深刻的痕迹。
新望京已从一片荒原,蜕变成一座容纳五十万人口的奇迹之城。从高空俯瞰,城市呈现出优美的螺旋布局,仿佛一个巨大的星系在行星表面展开。建筑不再是冰冷的钢筋混凝土方块,而是如同有生命的有机体,外墙随着日光角度变换色彩,屋顶的生态花园与天空中的悬浮山脉遥相呼应。
在城市的主干道上,反重力飞梭沿着蚀刻在空中的符文轨道无声滑行,流线型的舱体在阳光下泛着珍珠般的光泽。这些交通工具既不完全依赖科技,也不纯粹依靠修炼,而是将精确的工程学与灵能符文完美结合——正是星穹文明这三年来最引以为豪的成就。
“妈妈你看!那座塔在呼吸!”
十二岁的林星月指着远处一座高塔惊呼。那是一座科研中心,它的外墙确实如同活物般微微起伏,表面的材质在光照下呈现出类似植物叶面的气孔开合。
叶婉晴笑着抚摸女儿的头:“那不是呼吸,是建筑在调节内部空气和温度。科学家们从辉光森林的植物中获得了灵感。”
这样的景象在新望京比比皆是。有的建筑外墙上流淌着灵能符文组成的光带,如同建筑的血脉;有的结构会在夜间发出柔和的光芒,替代传统的路灯;甚至有些住宅区完全模仿悬浮山脉的原理,整片社区漂浮在离地数米的空中,由精致的虹桥相连。
在城市中心的公共修炼广场上,数百人正在晨练。与旧时代不同的是,这里的修炼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是每个公民都可参与的活动。空中悬浮着全息演示屏,展示着各种修炼心法的要点;灵能感应器实时监测着修炼者的状态,提供个性化指导;甚至还有专门的灵能理疗站,为修炼不当导致能量紊乱的人提供帮助。
“三年前,谁能想到会有今天。”林枫走在广场边缘的步道上,对身旁的苏慕雪感慨道。
苏慕雪点头,目光扫过那些正在修炼的普通民众:“修炼的民主化,可能是我们带给人类最伟大的礼物之一。”
但光鲜的表象之下,暗流仍在涌动。
---
在城市东区的传统科技园区,一场激烈的争论正在进行。
“我反对在医疗中心全面推广灵能疗法!”老医生陈志宏拍着桌子,花白的胡子因激动而颤抖,“灵能可以辅助治疗,但不能替代科学医学!我们连灵能的本质都没有完全理解,怎么能把它用在关乎人命的事情上?”
坐在他对面的,是灵能医疗部的负责人杨清音,一位年轻的修炼者。她平静地回应:“陈医生,数据显示,灵能疗法在精神类疾病和慢性病治疗上的效果远超传统手段。而且我们建立了完善的安全标准……”
“安全标准?”陈志宏冷笑一声,“上个月那个孩子怎么回事?因为灵能灌输过量导致经络永久性损伤!这就是你们所谓的安全?”
会议室里的气氛顿时凝固。那起医疗事故虽然被及时控制,但确实在科技派和修炼派之间造成了裂痕。
类似的摩擦在新望京的各个领域都有发生。在教育系统,传统教师与灵能导师就课程设置争论不休;在城市建设中,工程师与符文师为技术路线各执一词;甚至在日常生活中,习惯科技产品的老一辈与擅长运用灵能的年轻一代之间,也存在着无形的隔阂。
最严重的一次冲突发生在新望京的能源分配会议上。以物理学家为首的科技派坚持扩建核聚变发电站,而以修炼者为首的灵能派则主张开发地脉灵能。争论最终升级为人身攻击,会议不欢而散。
“这样下去不行。”当晚,苏慕雪在家庭晚餐时忧心忡忡地说,“科技与修炼本应互补,现在却成了对立的阵营。”
林宸放下筷子,若有所思:“问题不在于技术路线,而在于理念。双方都认为自己的道路才是正统。”
林枫点头赞同:“我们需要一个超越技术争议的框架,一个能够指引星穹文明未来发展方向的伦理准则。”
这个想法在苏慕雪心中生根发芽。作为星穹文明的首席科学家,同时也是顶尖的修炼者,她或许是唯一能够弥合这道裂痕的人。
---
两周后,苏慕雪向星穹议会提交了成立“灵能科技伦理委员会”的提案。
“这个委员会的任务不是评判科技与修炼孰优孰劣,”她在议会上阐述道,“而是为整个文明的发展制定伦理边界,确保任何新技术的应用都不会损害生命的尊严和宇宙的和谐。”
提案引发了激烈讨论。
“又一个官僚机构!”科技派的代表嗤之以鼻。
“谁来保证这个委员会不会偏袒某一方?”修炼派的代表同样怀疑。
但苏慕雪的坚持最终打动了议会。委员会得以成立,成员包括科学家、修炼者、哲学家、艺术家甚至普通市民,力求代表社会的各个层面。
委员会的第一个议题,就是解决那起引发争议的灵能医疗事故。
听证会上,苏慕雪没有急于评判对错,而是请来了事故中的小患者和他的家人。
“我们希望听到的是解决方案,而不是责任追究。”苏慕雪在开场白中定下基调,“如何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如何让科技与修炼更好地为生命服务。”
接下来的讨论中,委员会成员们听到了各种声音:医生的担忧、修炼者的解释、患者的痛苦、家属的希望。在充分的倾听后,苏慕雪提出了一个突破性的概念——“技术谦逊”。
“无论是科学还是修炼,都应该保持一份谦逊。”她说,“承认我们认知的有限性,尊重大自然和生命的复杂性。在完全理解灵能对人体的影响之前,我们应该采取更加谨慎的应用策略。”
基于这一理念,委员会制定了《灵能医疗应用准则》,规定所有灵能医疗手段必须经过严格的双盲测试,同时结合传统医学的监测手段。更重要的是,准则强调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任何人都有权拒绝纯灵能治疗,而选择传统疗法或二者结合的方式。
这个准则虽然不能让所有人完全满意,但确实为争议画上了句号。更重要的是,它确立了一个处理类似问题的先例——不是通过权力压制分歧,而是通过对话寻求共识。
委员会接下来的工作更加繁重。他们需要为基因编辑与修炼进化的结合制定规范,为人工智能与灵能意识的研究划定红线,为星际探索中的文明接触确立原则......
每一个议题都充满争议,但苏慕雪以惊人的耐心和智慧引导着讨论。她发明了“伦理模拟”的方法,让持不同观点的成员在虚拟场景中体验自己主张的后果;她引入“世代责任”原则,要求所有决策都必须考虑对未来七代人的影响;她甚至邀请归墟教团的同情者匿名参与讨论,听取反对声音中的合理成分。
三个月后,委员会发布了《星穹文明发展宪章》草案。这份文件既不是纯粹的科学主义,也不是盲目的灵能崇拜,而是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文明范式——科技与修炼如同文明之舟的双桨,只有协调划动,才能平稳前行。
“我们的目标不是征服自然,而是理解自然;不是超越生命,而是丰富生命。”宪章的开篇这样写道。
宪章公布后,在新望京引起了巨大反响。许多人第一次意识到,科技与修炼的争论本质上是对文明发展方向的思考。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参与到各种讨论会中,表达自己对未来的设想。
---
在宪章正式通过的典礼上,苏慕雪做了简短的发言。
“三年前,我们建造了这座城市的外壳。今天,我们才开始为它注入灵魂。”她的声音通过灵能网络传遍新望京的每一个角落,“真正的融合之城,不是技术的堆砌,而是理念的升华。在这里,不同的思想可以碰撞,不同的道路可以并行,因为我们共同信奉一个更高的原则——对生命的敬畏,对宇宙的感恩。”
典礼结束后,苏慕雪独自一人来到城市中心的观景台。夜幕降临,新望京的灯火与辉光森林的光芒交织在一起,反重力飞梭如同流星般在符文轨道上划过,修炼广场上的人们在星光下冥想。
这是一座仍在成长中的城市,既有孩童般的好奇,也有青春期的烦恼。但此时此刻,它展现出了一种难言的和谐。
林宸悄悄走到妻子身边,握住她的手:“你为这座城市,为整个文明,找到了一条可能的前进方向。”
苏慕雪靠在他肩上,轻声说:“我只是个引路人。真正的道路,需要所有人一起去走。”
在观景台下方,一群孩子正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城市模型。他们中有地球移民的后代,也有在昆仑星出生的新一代。这些孩子熟练地操作着全息投影,同时也能感知模型的灵能结构。对他们而言,科技与修炼从来不是对立的选择,而是与生俱来的本能。
“看,”苏慕雪微笑着指向那些孩子,“他们才是融合之城的真正主人。”
夜风中,新望京的灯火如同希望的种子,在这颗遥远的星球上生根发芽。而在城市的某个角落,归墟教团的符号再次悄然出现,但这一次,旁边多了一个问号。
仿佛在问:你们真的找到了答案吗?
这个问题,只有时间能够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