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冰冷的战果核算(中央军委紧急会议)
惨重的代价:
人员伤亡:会议首先宣读了一份长长的阵亡和失踪官兵名单,其中包括多名顶尖飞行员和资深工程师。会场气氛凝重。一位高级将领沉痛地说:“我们失去的不是冰冷的钢铁,而是未来几十年太空军建设的种子。”
装备损失:“赤龙号”需要大规模维修,短期内无法形成完整战斗力;多艘护卫舰、驱逐舰被毁;宝贵的“巡天”空间站严重受损。重建这支舰队需要时间和天文数字的资源。
技术暴露:在战斗中,部分新式武器(如相位偏移护盾的极限)和战术特点已被美军窥探,下一场战斗将不再有突然性的优势。
战术胜利的局限性:
作战参谋冷静指出:“此战目标是挫败美军的进攻,保卫我方轨道资产。目标已达成,是战术胜利。但美军的太空主力并未被全歼,‘复仇者号’等核心舰艇尚存,其工业能力和技术底蕴依然雄厚。他们有能力,也必然会在短期内卷土重来。”
2. “ pyrrhic victory ”(皮洛士式的胜利)的阴影
一位资深战略顾问(可能是类似“智库首长”的角色)直言不讳:
“我们取得了一场‘皮洛士式的胜利’。美军‘秃鹫号’的沉没,极大地刺激了美国的民族情绪,将其从一个可能倾向于战略犹豫的国家,变成了一个‘同仇敌忾’的复仇实体。我们在战术上消灭了一个敌人,却在战略上制造了一个更强大、更团结、更危险的对手。”
3. 骤然升高的国际孤立风险
外交部门的评估报告指出:
形象转变:国际舆论中,中国的形象正从“被迫自卫的受害者”微妙地转向“有能力击沉美国旗舰的挑战者”。尽管我方强调自卫,但许多中小国家出于对强者的天然恐惧,开始重新权衡站队。
“威胁论”沉渣泛起:美国及其核心盟友正利用此事件,在全球范围内大肆渲染“中国太空威胁论”,试图构建一个针对中国的“太空北约”。此前一些态度暧昧的中间派国家(如部分东盟、拉美国家)开始动摇。
经济与技术反噬:随着美国将我国定位为“最大战略竞争对手”,更严厉的技术封锁、金融脱钩和供应链切割可能会到来,将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科技升级造成长期困难。
4. 下一步的艰难抉择
会议中出现分歧:
强硬派:主张“乘胜追击”,利用美军新败、我方士气高涨的窗口期,扩大在月球及小行星带的控制范围,甚至对美方关键太空节点进行“预防性打击”,将战术胜利转化为战略优势。
稳健派(主导意见):认为当前首要任务是“巩固胜利,防止孤立”。建议如下:
高调宣传自卫与和平诚意:主动释放被俘美军官兵(如有),公开部分作战数据以证明确系被迫还击。
积极争取国际支持:利用联合国等多边舞台,提出有利于我的太空行为准则,分化美盟体系。
加速与俄、欧等方的战略协调:避免多线树敌,稳住基本盘。
最关键的:回应美方的停火试探,但必须在确保我方核心利益和安全的前提下进行。
______
本章结尾:
会议最终确定了“以战止战、以和促稳”的总体方针。最高决策者总结道:“同志们,我们打赢了一场战斗,但远未赢得战争。真正的考验现在才开始。我们要有胜利者的自信,更要有战略家的清醒。下一步,不是如何扩大战果,而是如何将这场流血的胜利,转化为对我们民族复兴最有利的持久和平与安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