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立“共生轨迹”后的日子,像是驶入了平静而宽阔的海域。林星辰按照计划,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校报的工作和专业学习中。她主动请缨,接手了一个关于城市边缘群体——特别是随迁子女教育现状的深度报道选题。
这个选题敏感而复杂,需要大量的实地走访、数据核实和人物访谈。她跑遍了城市几个主要的农民工聚居区,走访社区、学校,试图倾听那些沉默的声音。过程很辛苦,常常早出晚归,但她乐在其中,感觉自己真正在触摸这个社会的脉搏,在做有意义的事情。
陆见深一如既往地支持她,但严格遵守着“支持而非包办”的原则。他会帮她梳理采访提纲的逻辑,提醒她注意安全事项,在她疲惫归来时递上一杯热茶,却从不干涉她的具体采写。他也在忙着自己的科创项目升级,两人在各自的轨道上努力奔跑,晚上回到图书馆那个角落,互相分享一天的收获与困惑,仿佛又回到了最初那种并肩奋斗的美好时光。
然而,平静之下,暗流涌动。林星辰的报道触及了一些长期被忽视的问题,比如某些民办打工子弟学校师资薄弱、设施简陋,以及部分政策落实不到位的情况。她的报道初稿完成后,在校报内部引发了不小的争议。有人认为报道客观真实,有社会价值;也有人觉得过于尖锐,可能引发不必要的麻烦。
在主编的坚持下,稿件经过谨慎修改后,还是如期刊发了。没想到,文章见报后不久,一场针对林星辰的风暴悄然降临。
先是某个本地网络论坛出现匿名帖子,直指林星辰的报道“数据造假”、“夸大其词”、“博取同情”,甚至暗示她收取了某些“有心人士”的好处费,才故意抹黑本地教育形象。帖子列举了几处看似确凿的“证据”,比如某个受访者“查无此人”,某个数据与官方统计“严重不符”等等。
水军迅速跟进,在各大平台复制粘贴,言辞激烈,充满攻击性。很快,#A大女记者造假# 的话题竟然被顶上了本地热搜的尾巴。
一时间,舆论哗然。原本只是校园内小范围传播的报道,瞬间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不明真相的网友开始涌入校报的社交媒体账号留言辱骂,甚至有人人肉出了林星辰的班级和信息,她的手机开始收到骚扰短信和电话。
“怎么会这样……”林星辰看着电脑屏幕上恶毒的评论和不断弹出的陌生号码呼叫,脸色苍白,手指冰凉。她从未经历过如此规模的网络暴力,那些凭空捏造的罪名像脏水一样泼来,让她感到愤怒、委屈,更多的是无助和恐惧。
她第一时间向校报主编和指导老师汇报了情况。学校方面表示会调查,并建议她暂时不要回应,保持冷静。
但“冷静”二字谈何容易。她不敢看手机,不敢上网,走在校园里都觉得有人在指指点点。她辛苦采访、熬夜写出的稿子,她以为能带来一点点改变的努力,如今却成了攻击她的武器。
晚上,她魂不守舍地来到图书馆。陆见深已经在了,他显然也知道了这件事,脸色阴沉得可怕,但看到她时,眼神瞬间切换为浓得化不开的心疼。
他什么都没问,只是起身,将她轻轻拥入怀中,用外套裹住她微微颤抖的身体。“别怕,”他在她耳边低语,声音沉稳有力,带着一种能安定人心的力量,“有我在。”
简单的三个字,却像坚固的盾牌,挡在了她和外界汹涌的恶意之间。林星辰把脸埋在他胸前,汲取着那令人安心的气息,强忍了半天的眼泪终于落了下来。
“我没有……我没有造假……”她哽咽着,声音闷闷的。
“我知道。”陆见深的手臂收得更紧,语气斩钉截铁,“我比任何人都清楚,你为了这篇报道付出了多少,你的每一个字都经得起考验。”
他松开她,双手扶着她的肩膀,目光如炬地看着她泪眼朦胧的眼睛:“星辰,记住,你现在戴着的不是耻辱的枷锁,而是勇者的荆棘王冠。只有触及真相、戳破谎言的人,才会被既得利益者如此疯狂地反扑。这说明,你的报道,打到了他们的痛处。”
他的话语,像一道强光,劈开了她心中的迷雾和恐惧。是啊,如果她的报道无足轻重,谁会如此大动干戈地抹黑她?
“可是……现在该怎么办?”她无助地问。
陆见深的眼中闪过一丝冷冽的光:“收集证据,正面迎战。我会帮你。”
荆棘王冠或许沉重,甚至会将人刺伤。但这一次,她不再是独自承受。她的身边,有了最强大的骑士。
(第十二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