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予辰的世界,曾经主要由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亲人的面孔构成。但随着他步履日渐稳健,语言逐渐丰富,他的好奇心也开始越过家庭的藩篱,投向那些与他尺寸相仿、同样对世界充满探索欲的小小身影——其他的孩子。
第一次明显的迹象出现在社区的小公园里。以往,他要么专注于滑滑梯、荡秋千,要么就黏在父母身边。但最近,他会突然停下自己的游戏,睁着乌溜溜的大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不远处正在堆沙堡或者踢皮球的小朋友,眼神里充满了纯粹的好奇,甚至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向往。
林星辰察觉到了这种变化。一个周末下午,她约了同样有同龄孩子的朋友苏晓晴一起带娃去公园。苏晓晴的女儿妞妞比陆予辰大三个月,是个活泼爱笑的小姑娘。
起初,两个小家伙只是各玩各的。陆予辰蹲在沙坑边用手挖沙,妞妞则在旁边努力地把沙子装进小桶里。过了一会儿,陆予辰似乎对妞妞手里那个印着小猪佩奇的铲子产生了兴趣,他慢慢地挪过去,伸出小手,试图去拿。
“这是我的!”妞妞立刻护住铲子,大声宣布。
陆予辰被这突如其来的声音吓了一跳,手缩了回来,有点无措地看向妈妈。
林星辰没有立刻干预,只是微笑着说:“予辰,你想玩妞妞姐姐的铲子吗?那是姐姐的玩具哦,你想玩要问问姐姐可不可以。”
陆予辰似懂非懂,又看向妞妞,小声嘟囔:“玩玩……”
苏晓晴也引导女儿:“妞妞,弟弟想玩你的铲子,你愿意分享给他玩一下吗?或者你们可以一起挖沙堡?”
妞妞看了看妈妈,又看了看眼前这个眼巴巴的小弟弟,犹豫了一下,把手里另一把普通的塑料铲子递了过去:“给你这个。”
陆予辰接过铲子,脸上立刻露出了笑容,模仿着妞妞的样子,开始往桶里装沙。虽然没有任何语言交流,但一种奇妙的、和谐的“共同游戏”氛围开始形成。他们各自挖沙,偶尔会互相看看对方的“成果”,甚至会因为同时看中一块漂亮的石头而产生小小的、无声的“竞争”,但很快又会被新的发现吸引。
林星辰和苏晓晴坐在不远处的长椅上,看着这一幕,相视而笑。 “看,这就是他们最初的社交了。”苏晓晴说。
“是啊,从平行游戏到开始有互动了。”林星辰感慨,“虽然还很简单,甚至会有冲突。”
果然,没过多久,冲突就来了。陆予辰看中了妞妞刚刚堆好的一个小沙堆,伸手就去拍。妞妞不乐意了,推开他的手:“不要弄坏我的城堡!”
陆予辰被推开,愣了一下,委屈地瘪嘴要哭。林星辰赶紧走过去,没有指责任何一个孩子,而是蹲下来,温和地说:“予辰,姐姐堆的城堡很漂亮,我们轻轻摸好不好?或者我们一起帮姐姐再堆高一点?” 同时,她也对妞妞说:“妞妞,弟弟不是故意的,他只是也想玩。我们一起玩,好不好?”
在妈妈的引导下,两个小家伙的情绪很快平复。虽然没有立刻成为密友,但那种剑拔弩张的气氛消失了,又回到了各玩各的,但偶尔会有眼神和动作交流的状态。
这次公园之行,让林星辰深刻体会到,孩子的社交世界就此拉开了序幕。这里有好奇、有模仿、有分享的萌芽,也必然会有争抢、冲突和眼泪。作为父母,他们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全程庇护,而是需要退后一步,成为安静的观察者和适时的引导者,在孩子需要时帮助他理解规则、处理情绪、学习如何与这个世界上的其他小个体和平、友好地共处。
这最初的、笨拙的友谊练习,是孩子走出家庭温室、迈向更广阔天地的第一步。虽然稚嫩,却意义非凡。
(第四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