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夏把最后一箱快递搬进单元楼时,后背已经被汗水浸透。七月的午后,阳光像熔化的铁水泼下来,连楼道里的声控灯都带着潮热的气息,亮一下就迅速熄灭,留下一串沉重的脚步声在黑暗里回响。
她住在城郊的“云境花园”,一个刚交付两年的小区。当初选这里,是看中了宣传册上“步行十分钟直达地铁口,三公里内覆盖商超、医院、学校”的承诺。可真住进来才发现,地铁口的“十分钟”是地图直线距离,实际要绕过大片待开发的荒地;所谓的“商超”,不过是小区门口两家加起来不足五十平米的便利店;至于医院和学校,更是得跨半个城区。
“叮——”手机弹出一条外卖推送,是常点的那家沙拉店,标题写着“新店开业,三公里内三十分钟送达,超时免单”。林夏揉了揉酸痛的腰,点开下单界面。她刚搬完家,冰箱空空如也,连口热水都喝不上,此刻最需要的就是这种“即时送达”的慰藉。
下单成功的提示音刚落,门铃就响了。林夏愣了愣,以为是外卖员走错了楼层,开门却看见隔壁邻居张阿姨拎着一个保鲜盒站在门口。“小夏啊,看你搬了一上午,肯定没顾上吃饭吧?”张阿姨笑得眉眼弯弯,把保鲜盒递过来,“刚炖的绿豆汤,放凉了,解解暑。”
林夏接过沉甸甸的盒子,指尖触到冰凉的瓷壁,心里忽然一暖。她搬来大半个月,和邻居们素未谋面,没想到第一次打交道会是这样的场景。“谢谢阿姨,太麻烦您了。”
“客气啥,远亲不如近邻嘛。”张阿姨探头往屋里看了看,“还没收拾好呢?需要帮忙吗?我家老陈今天不上班,力气大得很。”
“不用不用,我慢慢收拾就行。”林夏连忙摆手,“您快进屋歇着,这么热的天。”
送走张阿姨,林夏打开绿豆汤,清甜的香气扑面而来。她喝着汤,刷着手机里的外卖订单,显示骑手已经取餐,正在派送中。地图上那个小小的摩托车图标跑得飞快,预计送达时间还有二十五分钟。
她起身走到阳台,打量着这个即将熟悉起来的小区。楼间距很宽,绿化做得不错,草坪上有几个孩子在追逐打闹,凉亭里坐着几位乘凉的老人。小区西门外,隐约能看到施工的围挡,听说那里要建一个大型生鲜超市,还有传闻说要引进一家连锁药店。
“要是这些都能早点建好就好了。”林夏喃喃自语。她是自由撰稿人,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家里,看似对通勤需求不高,但日常的柴米油盐、头疼脑热,都离不开便利的生活配套。前几天她感冒发烧,想找点退烧药,跑遍了小区门口的两家便利店都没买到,最后只能拖着病体打车去三公里外的药店,来回折腾了一个多小时。
外卖送到时,绿豆汤刚喝了一半。骑手是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额头上满是汗珠,工装后背湿了一大片。“不好意思,路上有点堵车,没超时吧?”他递过餐袋,语气带着点焦急。
“没有没有,挺快的。”林夏接过沙拉,忍不住多问了一句,“你们这新店开业,订单多吗?”
“多着呢!”小伙子擦了擦汗,脸上露出一丝骄傲,“尤其是咱们这小区,还有旁边几个新小区,订单量特别大。老板说,以后还要在这附近设个前置仓,到时候送达时间能再缩短十分钟。”
林夏心里一动。前置仓,这个词她听过,就是把商品提前储存在离消费者最近的仓库里,下单后直接从仓库发货,比从门店调货快得多。她想起之前在市中心住的时候,外卖、生鲜几乎都是半小时内必达,那种“想要什么,很快就能拿到”的便利,曾是她习以为常的生活。
接下来的日子,林夏开始慢慢探索这个小区的“附近”。她发现,除了张阿姨这样热心的邻居,小区里还藏着不少“惊喜”。
东门拐角处,有一个不起眼的修车铺,老板是个沉默寡言的大叔,手艺却极好。林夏的自行车胎破了,推过去的时候已经做好了等半天的准备,结果大叔十分钟就修好了,收费还比外面便宜一半。“都是街坊邻居,不用那么贵。”大叔一边收拾工具,一边说。
小区里的便利店虽然小,但老板记性极好。林夏第二次去买东西,老板就认出了她:“姑娘,还是要无糖可乐和全麦面包?”后来她加班到深夜,想吃点热的,老板还特意给她煮了一碗泡面,加了两个鸡蛋。“晚上吃这个暖和。”老板说,“我这儿二十四小时营业,以后想吃啥随时来。”
更让林夏惊喜的是,西门外的施工围挡很快就撤了,那家承诺的生鲜超市真的开了业。开业当天,超市里人山人海,新鲜的蔬菜、水果、肉类摆得满满当当,价格比菜市场还实惠。超市门口贴着一张海报:“线上下单,三十分钟送达,覆盖周边三公里小区”。林夏试着下了一单,买了些蔬菜和水果,果然,不到二十分钟,外卖员就敲响了她家的门,水果还带着刚从冷柜里拿出来的凉意。
随着超市开业,周边的配套也慢慢完善起来。超市旁边开了一家连锁药店,二十四小时营业,支持线上问诊和送药上门;药店隔壁是一家干洗店,当天送洗,第二天就能取;小区里还多了一个快递驿站,再也不用为了取快递跑老远。
林夏的生活渐渐变得便利起来。早上起来,她可以在小区楼下的早餐铺买一杯热豆浆和一根油条;中午不想做饭,打开外卖软件,总有几十家餐馆可供选择,半小时内就能吃上热饭;下午写稿累了,就去小区里的咖啡馆点一杯咖啡,坐一会儿;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