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古文经宴会的举办者,乃扶风马氏马日磾。
袁基刚一走进马府,就受到了马日磾的热情招待。
“袁公!袁公肯光顾我马氏,我等上下荣幸万分啊!请袁公必要收下某这一拜——”
说着,马日磾就要拜下去,这对自持矜贵的马氏来说,简直是匪夷所思的一幕。
不过众人一看,对面是袁太仆?哦,那不奇怪了。
虽然不奇怪,但袁基可不能眼睁睁看着马日磾拜下去。
他手疾眼快,飞快上前扶起马日磾。
感受着马日磾向下的力道,他手上也微微用力,将马日磾抬起来。
马日磾见自己无论怎么努力,都拜不下去,只得放弃。
袁基无奈开口,真诚说道:
“马公何必如此?这岂不使基羞愧万分吗?马氏同我袁氏乃姻亲关系,叔母亦对基十分慈爱。你我二人更应如家人一般,万不能如此拘礼,反失情分啊!”
听闻此言,马日磾心里说不出的畅快。
前面一拜,是他马氏代表古文经的态度,但袁基能对他如此尊重,没让他拜下去,是真的给了他极大的体面,他亦是十分受用。
很快,在他的有意,袁基的有心下,二人彼此交谈,渐渐熟络起来。
马氏其实同袁氏关系还算亲近。
若是在没有今古文之争的时期,那两者的关系就更亲近了,毕竟袁基叔母马伦便是扶风马氏之人。
马伦是大儒马融的女儿,而马日磾是马融的孙辈。
马氏在古文经中的地位,基本可以类同汝南袁氏和弘农杨氏在今文经中的地位。
此地位就源自于马融。
马融于166年去世,虽然马融在世时仕途波折,名声也是几度反转,但其在学术界的地位,是举世瞩目无法动摇的大儒。
后世亦是对马融多加赞扬。
马融祖辈乃伏波将军马援,马援在唐宋时配享武庙。
而对马融来说,其在唐朝时配享孔庙,在宋时被追封为扶风伯。
马融学识渊博,遍注群经,其下门生众多,郑玄、卢植等人皆是其门徒。
今日,此二人也全部到场,在宴会厅等候袁基的到来。
当袁基被马日磾迎入宴会厅的那一刻,袁基就感受到了来自古文经士人的热情。
袁基是上宾,他直接被马日磾迎入上座。
他刚一入座,就有人出言对袁基表示感谢。
首先是大儒郑玄。
郑玄是如今古文经学界顶级人物,他亦曾在171年就被党锢。
而袁基同刘宏商讨解除党锢名单的时候,二人成功达成一致,将两个学派的大儒全部解禁。
曾被党锢的郑玄,如今对做官的兴趣是一点都没有了,但郑玄对儒家经文可是极度热爱,对今古文的经文之争就更有兴趣了。
可以说今古文全国辩经赛的消息一经发布,他就开始双眼放光期待起来,整个人都更加精神了。
而作为还他自由之身、又同天子共同研究辩经大会规则的袁基,他迫不及待对其展示自己的一腔感恩之情:
“袁公!玄今日定要第一个对袁公表达感谢。”
“您能解除危害大汉已久的党锢,玄实不胜感激。袁公又能联同天子举办如此盛会。有此辩经盛会,必定会推动大汉的经学成长、进步,玄真是不知该如何感谢袁公才好。”
语罢,郑玄向袁基深拜一礼,此礼十分真诚、郑重,袁基受下。
紧接着,袁基同样以礼回之:
“某对郑公敬仰已久。今日得见,实乃此生之幸事!”
“不过郑公实在是谬赞了。解除党锢乃天子之仁,此盛会乃天子之意,郑公的感恩之心,天子定会收到。某最多不过是提供些微末建议,不值得您感激什么。”
郑玄收到如此谦虚的真诚回敬,看着面前彬彬有礼的年轻人,心中对袁基产生了更多好感。
他对着袁基亲和地微笑,袁基见状也唇角上扬。
两人相视一笑。
郑玄不太精通政治之事,但袁基作为同他对话之人,话里话外得帮他圆回来。
虽然这是古文经聚会,可谁知道下面有没有今文经之人?在这种敏感时刻,郑玄的一举一动都会被放大。
若是有心人将郑玄的话,添油加醋传到刘宏耳中,刘宏倒是不会生袁基的气,但郑玄就不好说了。
不过郑玄不明白袁基的话语是在帮他,一旁的马日磾、卢植等人可是听得出来。
原本他们就对袁基持友好态度,如今更是对袁基好感倍增。
很快,卢植也起身,对袁基一礼。
“袁太仆能辅佐天子,成就圣明之政,此能力卢植实在是钦佩万分!”
卢植是一个汉室忠臣,他对于袁基最大的好感,就是源自于袁基劝说天子实行仁政。
这让他对汉室又重新焕发出新的希望。
卢植是文武兼备之人,真正的出将入相之才。
历史中,其门下弟子有公孙瓒、刘备等人。
他也是朝廷和天子的御用“救火队长”,曾担任九江郡、庐江郡的太守,皆为平蛮乱而任。
如今卢植在朝中任侍中。虽不是位高官员,但袁基可不会低看卢植。
袁基立马回敬一礼,微笑说道:
“哪里是基有何能力?实乃天子圣明,乐于听众家之言。王节信有言:‘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某深以为然。往日天子只能听到某些言论,自然会被蒙蔽。”
“此,还需我等士人多做努力,多多建言,尤其是卢公这般士之楷模、国之干才。基可是时常以公为学习、进步的目标。”
此一语,直接戳中卢植心窝。
虽然夸奖他的话语,他谦逊不肯应下,但一起努力,让天子变得圣明,让大汉变得更好,这话卢植却是深深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