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会安排在杂交中心新落成的学术报告厅。时间未到,场内已是人头攒动,长枪短炮架起,线上直播通道开启,无数双眼睛聚焦于此,等待着林默的回应。
刘天雄坐在远离会场的一家私人俱乐部里,端着酒杯,志得意满地看着墙上的大屏幕直播。他期待着林默的失态、辩解,甚至是愤怒,那都将成为新的攻击素材。
林默准时出现在台上。
他没有穿白大褂,而是一身深色西装,神情肃穆,眼神清澈而平静,看不到一丝被舆论围攻后的慌乱或愤怒。他身后的大屏幕上,没有华丽的ppt,只打出了一行简洁的字:“事实与生命”。
他没有急于开口,而是先向着镜头,深深地鞠了一躬。
“首先,我为沈雨晴女士的离世,表示最深切的哀悼。作为她的主刀医生,我没能挽救她的生命,我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并深感痛心和遗憾。”
开场白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没有推诿,没有辩解,只有沉重的责任与真诚的哀悼。会场内原本有些躁动的气氛,瞬间安静下来。
“其次,”林默直起身,目光扫过全场记者,语气平稳而有力,“针对近期网络上关于本次治疗的不实言论,我在此做出如下澄清。”
他没有情绪化地驳斥,而是直接调出了沈雨晴完整的、脱敏后的电子病历档案投影在大屏幕上。
“这是沈雨晴女士的全部病历资料,包括入院诊断、病情评估、术前讨论记录、以及长达三小时、有录像为证的知情同意沟通全过程。”他清晰地展示着每一个环节,“所有治疗方案、尤其是其中涉及的实验性器械使用的巨大风险、极低成功率,我们都与患者及家属进行了毫无保留的沟通,并签署了详尽的知情同意书。不存在任何隐瞒或欺骗。”
铁一般的事实,无声地击碎了“人体实验”和“草菅人命”的指控。
“关于治疗费用。”林默切换画面,展示了费用明细,“其中实验性器械部分,由Schmid公司依据相关法规提供临床研究支持,并未向患者收取高昂费用。其余费用均符合我院标准。所谓‘利益输送’,纯属无稽之谈。”
他的陈述条理清晰,证据确凿。
然而,他知道,仅仅澄清事实还不够。他需要直面那个最核心的质疑——医生的边界在哪里?
“我知道,很多人质疑,为什么明知希望渺茫,还要选择如此冒险的方案?”林默的声音低沉下来,带着一种沉重的思考,“因为对于沈雨晴女士而言,那是她唯一的、最后的希望。医学不是神学,医生也不是神。我们无法保证治愈每一个病人,尤其是在面对未知和极限的时候。”
他的目光仿佛穿透了镜头,望向所有关注此事的人。
“但我们的责任,是在充分告知风险的前提下,为那些陷入绝境的患者,争取哪怕一丝一毫的可能。如果因为惧怕失败、惧怕非议,就放弃尝试,拒绝为绝望者点亮那盏微弱的灯,那才是对生命最大的亵渎,才是真正的‘草菅人命’。”
他的话语,没有激昂的呐喊,却带着一种撼动人心的力量。会场内,许多记者动容地记录着。
“探索,必然伴随风险和非议。我接受一切基于事实的、理性的批评和监督。”林默的语气陡然转冷,目光锐利如刀,“但我绝不容忍,任何人利用患者的悲剧、利用家属的悲痛,进行恶意的污蔑和中伤,企图玷污医学探索的尊严,阻碍技术进步的脚步!这不仅仅是对我个人的攻击,更是对无数挣扎在生死线上的患者的犯罪!”
他最后说道:“杂交中心,以及我个人,将继续秉持对生命的敬畏,在法规和伦理的框架内,勇闯禁区,探索未知。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时间,会证明一切。”
新闻发布会结束。林默没有接受任何提问,在保安的护卫下,径直离开。
反响是巨大的。
理性的声音开始占据上风。多家权威媒体迅速跟进,客观报道了发布会内容,并配发了支持医学探索、反对污名化创新的评论文章。之前被煽动的网民,在确凿的证据和林默坦荡的态度面前,也渐渐冷静下来。
沈雨晴母亲那段电话录音,虽然未被公开,但其代表的患者家属的理解与支持,无形中成为了最有力的背书。
刘天雄在俱乐部里气得摔了酒杯。他没想到林默会用如此坦诚、如此硬核的方式正面回应,更没想到对方非但没有被击垮,反而借势进一步巩固了其“勇于担当的探索者”形象。
“妈的!又让他躲过去了!”刘天雄咬牙切齿。
然而,就在舆论风暴看似平息之时,一封来自“上级主管部门”的正式函件,被送到了中心和医院领导的案头。
函件措辞严谨,表示“高度重视近期社会舆论反映的相关问题”,要求中心和医院就“杂交技术,特别是其中涉及实验性器械应用的伦理审查流程、风险管控机制及不良事件处理预案”进行“全面、深入的内部自查”,并限期提交详细报告。
这封看似程序化的函件,背后却透着不容忽视的压力。它意味着,魏宏那边,开始动用更官方、更“合规”的手段,试图从规则层面,限制和审视林默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