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源的晨光尚未完全驱散山间的薄雾,一封来自英国伦敦的邮件,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杂交中心的内部通讯群里激起了滔天波澜。
邮件是《柳叶刀》期刊编辑部正式发来的录用通知函。函件以严谨而热情的文字告知,经过严格的同行评审,林默团队关于“林默肺单元功能性重塑术”治疗终末期尘肺病的重磅论文,已被正式接受,将在一周后的新一期《柳叶刀》主刊上,以 “重点推荐论文”的形式全文刊登,并配发国际权威专家的特邀评论!
《柳叶刀》!国际医学界公认的四大顶级医学周刊之一!其影响力无远弗届。能在其上发表论文已是无数研究者毕生的梦想,而能以“重点推荐”形式全文刊登,更是莫大的荣誉,意味着该研究成果被认为具有改变临床实践的巨大潜力。
“成功了!我们成功了!”张浩第一个在群里喊了出来,后面跟了一长串的感叹号,几乎能透过屏幕看到他激动得通红的脸。
“恭喜林主任!恭喜大家!”这是马保国发来的信息,带着欣慰与自豪。
“数据经受住了最严格的检验。”陆青屿的回复依旧理性,但末尾加了一个难得的[微笑]表情。
苏晚晴看着手机屏幕上不断跳出的欢呼,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她立刻拨通了林默的电话,此时林默正在江源市一院的病房里查看扎西的最新恢复情况。
“林默,《柳叶刀》!全文刊登,重点推荐!”苏晚晴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激动。
电话那头沉默了两秒,传来林默平静的回应:“嗯,知道了。”
依旧是那般波澜不惊,但苏晚晴却从中听出了一丝不同以往的、极细微的松弛感。她了解他,这已是他表达内心满意的最高形式。
消息如同插上了翅膀,迅速从团队内部扩散开来。
首先是国内学术界的又一次震动。之前《中华》杂志的发表和《柳叶刀》的邀约转载已是殊荣,但如今正式落地,还是以如此重磅的形式,其意义截然不同。各大医院、医学院的同行、领导们的祝贺信息再次雪片般飞来,但这一次,语气中更多了几分由衷的敬佩与仰望。
“林默老师,为国争光啊!”
“这是我国胸外科领域里程碑式的成就!”
“林主任,下次学术会议,您一定要来做主旨报告!”
紧接着,是媒体的狂欢。之前《时代脊梁》的预热已经吊足了公众胃口,此刻《柳叶刀》的确认消息无疑是一剂猛料。#中国医生攻克尘肺病登顶柳叶刀# 等相关话题迅速冲上网络热搜榜前列。官媒、主流媒体、自媒体纷纷跟进报道,将林默团队和“星火计划”的知名度推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这才是我们应该追的星!”——这条评论在相关新闻下获得了数十万点赞。
而反响远不止于国内。
在苏黎世,埃里克·施密特医生第一时间转发了《柳叶刀》的官方预告,并评论道:“见证历史!林的创新不仅属于中国,更属于世界。这是普惠医疗的胜利!”
通过埃里克和盖伦基金会的渠道,论文尚未正式刊出,其摘要和核心内容已在欧美顶尖心肺疾病研究中心流传开来。好奇、质疑、惊叹、乃至迫不及待想要学习应用的情绪,在国际同行间蔓延。
一封封邮件开始涌入林默和苏晚晴的邮箱,来自梅奥诊所、克利夫兰医学中心、德国心脏中心……这些世界顶级的医疗机构,询问着技术细节,探讨合作可能,甚至直接发出了访学或讲学的邀请。
国际医疗器械巨头们也闻风而动。瑞泰总部发来了更高规格的祝贺,并急切地希望探讨更深层次的全球战略合作。其他几家巨头也纷纷透过陈薇或直接联系,试图分一杯羹。
面对这纷至沓来的国际关注,林默的应对依旧简洁。
“合作可以谈,前提是技术普惠,核心知识产权必须在我们手中。”
“讲学暂时不考虑,江源的工作还未结束。”
他的态度明确而强硬,但在绝对的技术实力和开创性成就面前,这种强硬反而赢得了更多的尊重。
站在江源市一院的走廊上,林默看着窗外。远处,是苍茫的群山;近处,楼下院子里,《时代脊梁》的摄制组正在抓紧拍摄一些空镜,记录下这个对于中国医学界而言意义非凡的地方。
张浩兴奋地跑过来,手里拿着手机,屏幕上正是《柳叶刀》官网的预告页面:“老师,您看!全世界都能看到了!”
林默的目光扫过那熟悉的标题和自己的名字,脸上依旧没有太多表情,只是淡淡地说:“嗯。下一个课题的数据收集,要加快了。”
于他而言,荣誉只是过去式,是通往下一个目标的垫脚石。世界的回响固然动听,但他更倾心的,永远是手术室里监护仪那平稳的滴答声,是患者康复后脸上重现的笑容。
然而,这股来自国际顶刊的东风,已然为“星火计划”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强大推力。它像一道最耀眼的光芒,照亮了团队前行的道路,也吸引着更多志同道合者汇聚而来。
苏晚晴走到他身边,轻声说:“下一站,无论去哪里,我们脚下的根基,都更稳了。”
林默点了点头。
星火,已燃成炬。其光,可照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