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厢内空间宽敞,隔音极好,窗外淅沥的雨声和码头的嘈杂被完全隔绝,形成一个静谧私密的空间。
陈阳接过藤原千夜递来的一个纸质衣袋,里面是一套崭新的深灰色杰尼亚休闲西装,尺码竟然分毫不差,甚至连内搭的白色衬衫和领带都一应俱全。
“希望合身。”藤原千夜微微一笑,姿态优雅地升起前后排之间的隔断玻璃,将后座完全留给了陈阳。
陈阳没有多言,迅速脱下身上破损不堪沾满灰尘与不明污渍的外套和长裤,换上了这套质地精良、剪裁得体的西装。冰冷的布料贴合皮肤的瞬间,带来一丝清爽。
当他再次抬起头时,方才那一身狼狈已荡然无存。合体的西装完美衬托出他挺拔的身形和沉稳内敛的气质,仿佛一位刚刚结束晨间会议、正准备出席重要场合的年轻学者或高管,唯有眼底深处那一抹难以察觉的疲惫,透露出一夜未眠的痕迹。
隔断玻璃缓缓降下。
“很合身。”藤原千夜从后视镜中看了他一眼,眼中掠过一丝欣赏,随即问道,“陈教授接下来要去哪里?”
“港龙潭港区。”陈阳系好西装最后一颗纽扣,声音平稳。
“去视察智能航道项目的进展?”藤原千夜一边示意司机开车,一边看似随意地问道。
“算是吧。”陈阳靠在舒适的座椅上,闭上双眼,揉了揉眉心。
车子平稳地驶入雨中的车流,向着城北方向的港龙潭港区驶去。
车内一时陷入沉默,只有空调系统发出的微弱送风声。
藤原千夜目光看似随意地扫过窗外飞掠的被雨水冲刷得格外干净的街景,实则余光透过车内后视镜一直落在陈阳沉静的侧脸上。
她那双仿佛能洞察人心的美眸中,掠过一丝了然,以及一种基于自身立场和认知的带着优越感的怜悯。
她沉吟片刻,清冷的声音打破了沉寂:“陈教授是在为昨夜之事,或者说,为这片土地上那些难以根除的顽疾而忧心吗?”
陈阳没有睁眼,只是淡淡地“嗯”了一声,算是回应。
藤原千夜嘴角勾起一丝了然的笑意,目光专注地看着前方雨幕中的道路,声音却清晰地传入陈阳耳中:“其实,无论是杜彪还是乔永华,都不过是依附于腐烂肌体上的蛆虫。这类人贪婪、短视、为祸一方,甚至不惜勾结外敌,自毁长城。但他们的存在,其根源,不正是这片土地深植的某些‘劣根性’?官商勾结、体制僵化、阶层固化……这些顽疾,侵蚀着这个古老国度的生机。您纵有通天彻地之能,以雷霆手段扫除一个杜彪,又能如何?新的杜彪,会源源不断地从这片土壤中滋生出来。您心中的无力感,我能理解。”
陈阳缓缓睁开眼,平静的目光迎向车内后视镜里藤原千夜那双仿佛看透一切的美眸。
“藤原小姐,你提到了劣根性,提到了体制缺陷。那么,请问贵国自民党与公民党之间的长期角力,本质是什么?是纯粹的政见之争?还是背后财阀意志的延伸?是公民福祉的博弈场?还是利益集团重新划分蛋糕的舞台?”
陈阳语气平淡,却直指核心,“贵国与美国之间,那看似坚不可摧的同盟关系,其内核,又何尝不是一种基于实力差距而不对等的依附?当华尔街的金融巨鳄需要转嫁风险时,广场协议便应运而生,贵国经济‘失去的二十年’,便是代价。当半导体产业威胁到硅谷的霸主地位时,肢解东芝、限制尼康,便是理所当然的手段。这其中的‘劣根性’与‘体制缺陷’,藤原小姐,难道就比我们少吗?”
藤原千夜脸上的优雅从容出现了一丝极其细微的凝滞。陈阳的反击,精准而犀利。
陈阳没有停顿,继续道:“在社会变革的浪潮中,尤其是在涉及巨大利益调整的转型期,没有任何一个既得利益者会是完全‘干净’的。改革,本身就意味着利益的重新分配。在这个过程中,国有资产的流失、灰色地带的交易、甚至某些‘必要的代价’,在某种程度上,是难以完全避免的客观现象,不必大惊小怪,也无需过度苛责历史的每一个细节。”
他的目光变得深邃:“纵观历史,无论是英国工业革命‘羊吃人’的圈地运动,还是美国镀金时代洛克菲勒、卡内基等巨头的崛起史,都充满了血腥、垄断、腐败与对劳工的压榨。当道德伦理与经济利益发生剧烈冲突时,胜利的,往往是那些掌握了经济命脉的既得利益集团。他们从未会自愿放弃手中的利益,除非……有足够强大的力量,迫使他们不得不做出改变。”
他顿了顿,语气带着一种近乎冷酷的清醒:“人性如此,国性亦然。推动变革,需要的不是天真的道德说教,而是精准的形势判断、强大的力量支撑、以及在必要时刻,敢于打破坛坛罐罐、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我们所要做的,不是沉溺于对‘不干净’的批判,而是努力成为那股‘足够强大的力量’。通过制度设计、法治建设、以及持续的推动力,去引导、去规范、去约束,将改革的代价降到最低,将发展的红利尽可能公平地惠及更广泛的人群。这需要时间,需要耐心,更需要坚定不移的信念和足够的力量。”
藤原千夜沉默了。
车厢内只剩下引擎低沉的轰鸣和雨刮器规律的摆动声。
陈阳的这番话,直接剥开了所有理想主义的外衣,将历史发展和社会变革最冰冷、最残酷的底层逻辑赤裸裸地呈现出来。让这个财阀家族大小姐与生俱来的优越感和引以为傲的洞察力,显得有些局促和狭隘。
“陈教授,或许,在您眼中,东瀛的困境,也如同这变革浪潮中的一朵浪花?”藤原千夜的声音少了几分之前的优越感,多了几分郑重。
陈阳没有回答,目光重新投向窗外。
路虎揽胜驶入港龙潭港区入口处缓缓停下。
“港龙潭到了。”藤原千夜转头看着陈阳,那双清冷的眼眸中此刻闪烁着复杂的光芒,有欣赏,有探究,也有一种棋逢对手的兴奋。
“陈教授,若有需要,千夜与藤原家,随时听候差遣。”她的话语带着东瀛式的含蓄,却蕴含着不容置疑的分量。
陈阳微微颔首:“多谢藤原小姐的衣服。”
他推开车门,挺拔的身影融入这片被长江环抱的宏伟港区。
港龙潭,金陵最大、最现代化的集装箱枢纽港。
目之所及,是钢铁与机械构筑的工业森林。
一排排高达数十米的岸桥吊车沿着绵延数公里的深水泊位巍然耸立。它们巨大的钢铁身躯在灰蒙蒙的天幕下呈现出冷硬的蓝灰色,巨大的吊臂如同巨人的手臂,伸向停泊在泊位上的万吨级集装箱货轮。
此刻,几台岸桥正在作业,巨大的吊具精准地抓起一个个有20英尺或40英尺规格的标准集装箱,平稳地吊起、移动、放下,发出沉闷的金属摩擦与液压系统低沉的嗡鸣。
集装箱堆场一眼望不到边。成千上万个红、蓝、黄、绿、白……标注着不同航运公司Logo,包括coSco、mAERSK、cmA cGm的集装箱,被堆叠成七八层楼高的整齐方阵。这些集装箱如巨大的积木,构成了港区最壮观的底色。
堆场中,一辆辆橘红色或黄色的集装箱正面吊运机和堆高机如灵活的工蚁,在集装箱“峡谷”间穿梭。它们轰鸣着,举起沉重的集装箱,进行着堆叠、转运。轮胎碾压过湿漉漉的水泥地面,留下深色的水痕。
巨大的龙门吊横跨在堆场上方,沿着轨道缓缓移动,进行着更远距离的集装箱吊运作业。
更远处,靠近专用滚装船码头的区域,几艘体型更为庞大、船型特殊的LNG(液化天然气)运输船正静静地停泊着。它们通体白色,船体线条流畅,巨大的球形储罐在甲板上方隆起。船身上喷涂着醒目的“LNG”标识和所属公司的名称,其中有沪东中华造船、江南造船、国际巨头moL、NYK。
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工业气息,柴油引擎低沉的咆哮,金属构件摩擦的尖啸,轮船汽笛低沉悠长的鸣响,集装箱落地时沉闷的撞击,还有远处长江波涛拍打堤岸的哗哗声……
港区道路宽阔整洁,指示牌清晰。穿着各色反光背心、戴着安全帽的工人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着。有的在操作岸桥吊车,目光专注地盯着下方;有的在驾驶拖车,拖着满载集装箱的平板车在堆场间穿行;有的在检查设备,敲打着巨大的轮胎或金属结构;还有的拿着对讲机,在调度中心或船边协调指挥
一辆低调的丰田考斯特中巴车,在几辆黑色奥迪A6的护卫下,平稳地驶入港区,停在距离陈阳不远处的办公楼前。
车门打开,一行人鱼贯而下。
为首的是王渊,穿着深灰色羊绒大衣,金丝眼镜后的目光锐利依旧,只是此刻脸上带着一丝刻意的从容,与陈阳的目光在空中短暂交汇,彼此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深意与警惕。
紧随其后的是国家发改委基础产业司副司长吴振华,一位头发花白、气质沉稳的老派技术官僚,苏省省委书记刘石屹,国字脸上带着主政一方的威严与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还有苏省国资委主任邰斌,一位身材微胖、笑容可掬却眼神精明的中年男子。
接着是江南造船集团总工程师、中科院院士邹凯,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戴着厚厚的眼镜,金陵船舶设计院院长郭辛博,以及华立财团智能航道项目总工程师、技术总监张嘉,他身后跟着几名手持平板电脑、神情专注的年轻技术骨干。
最后下车的是苏省公安厅长孙正阳,穿着笔挺的警服常服,肩章上的橄榄枝和三颗四角星花在阴沉的光线下依然醒目。
孙正阳的脸色有些发白,眼神中带着难以掩饰的焦虑和惶恐,一下车,目光就急切地寻找陈阳的身影。
当看到陈阳在人群中心时,孙正阳几乎是小跑着挤了过去,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陈……陈司长!您可算来了!昨晚……昨晚下关码头的事,我……我……”
陈阳抬手,轻轻拍了拍孙正阳的手臂:“孙厅长,过去的事情就不说了,金陵治安,还需你这位父母官多费心。”
他说话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孙正阳耳中,也落入周围几位竖起耳朵的官员耳里。
简单一句话,既肯定了孙正阳的职责,又含蓄地点明了他知道孙正阳并非完全干净,但此刻“稳定”大局高于一切,暂时不会动孙正阳,他需要孙正阳在后续整合江南书院、平衡地方豪强势力时发挥作用。
孙正阳瞬间领会,连连点头,腰杆都不自觉地挺直了些:“当然!维稳部门一定全力以赴!”
陈阳不再看孙正阳,目光转向其他几位核心人物,脸上露出温和而极具掌控力的笑容,主动伸出手,一一问候,姿态从容,礼数周全:
“吴司长,一路辛苦,智能航道项目是国家重点工程,发改委的指导至关重要。”
“刘书记,苏省是智能航道的核心区域,需要您的大力支持。”
“邰主任,航道升级涉及大量国有资产重组和资本运作,国资委的统筹协调是关键。”
“邹院士,郭院长,张总工,技术是项目的灵魂,有你们在,我就放心了。”
他步履沉稳,声音温和有力,与每一位官员、专家握手时,目光都带着专注的交流,仿佛对方是此刻最重要的人。这种礼贤下士却又自带强大气场的气度,让在场无论是位高权重的封疆大吏,还是心高气傲的技术专家,都感到一种被重视的熨帖,同时也清晰地感受到谁才是这个庞大项目真正的核心与灵魂。
“陈司长客气了,我们一定全力配合!”众人纷纷回应,态度恭谨。
寒暄过后,众人走向港区深处。
巨大的港区如一个精密运转的钢铁王国。
巨大的桥吊将集装箱从万吨货轮上精准地抓起、移动、放下,发出沉闷而有力的轰鸣。
无人驾驶的AGV小车(自动导引运输车)沿着地面铺设的磁条或依靠激光导航,在堆场间灵活穿梭,运送着集装箱,秩序井然。
轨道吊在专用轨道上平稳滑行,进行着集装箱的堆码作业。
远处,长江浩荡,烟波浩渺,一艘艘满载的货轮拉响汽笛,缓缓驶离泊位,劈波斩浪驶向远方。
“壮观!真是大国重器,气象万千!”国家发改委的吴振华副司长忍不住发出感慨,他指着远处正在作业的自动化桥吊,“这种自动化程度,效率比传统码头提升了至少50%!陈司长提出的‘智能航道’构想,从港口智能化切入,真是抓住了内河航运升级的牛鼻子!”
“是啊,”苏省省委书记刘石屹接口道,他指着繁忙的堆场,“港龙潭作为长江下游最大的内河集装箱港,也是我们智能航道升级的首批示范点。按照规划,这里将率先实现‘船-港-车-货’全链条信息互联互通。北斗高精度定位、5G专网覆盖、智能理货系统、无人集卡运输……这些都在紧张部署中。”他语气带着自豪,也隐含着一丝压力,“不过,陈司长,阻力也不小啊。地方上,一些传统码头运营方、运输公司,对新技术有抵触,担心被淘汰,安置问题、再就业压力很大。还有,数据共享的壁垒,涉及到各方的商业机密和利益,协调起来非常困难。”
陈阳目光扫过远处正在调试新型岸电桩的工人:“阻力必然存在。技术革新,必然带来阵痛。我们要做的,是引导转型。华立联合金陵市政府,可以启动‘内河航运产业工人技能提升与转型安置计划’,联合金陵航运学院、苏省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提供免费技能培训和就业对接。至于数据共享……”
他看向华立的技术总监张嘉:“张总,你们和北斗星通联合开发的‘长江船联网安全数据交换平台’,进展如何?”
张嘉立刻上前一步,语气充满自信:“平台架构已完成,核心加密模块通过了国家密码管理局和国安部门的双重认证。采用‘可用不可见’的联邦学习框架,各参与方包括船公司、港口、物流公司的数据在本地加密处理后,在平台上进行模型训练和优化,最终共享的是优化后的‘知识’和‘决策’,而非原始数据本身。这样既保证了数据安全,又能实现整体效率的提升。下个月将在港龙潭和江城港进行小范围试点运行!”
“好!”陈阳赞许地点头,“这就是破局之道!用技术解决信任问题,用规则保障各方核心利益。刘书记,苏省可以在政策上给予先行先试的支持,鼓励企业接入平台,对首批接入并贡献数据的单位,在岸线使用费、港口服务费上给予一定优惠。”
“没问题!回去我就让相关部门研究落实细则!”刘石屹立刻应承。
国资委主任邰斌也适时开口:“陈司长,关于智能航道建设涉及的国有资产整合,特别是沿江一些老码头、老船厂的改造升级,我们初步梳理了方案。原则是‘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方参与’。对于有发展潜力的,引入华立、中远海运等战略投资者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对于确实需要退出或功能转换的,做好资产评估和职工安置,土地资源纳入省市土地储备,优先用于支持智能航道配套产业园区建设。目前最大的难点是历史债务包袱和人员安置成本……”
“钱的问题,可以多渠道解决。”陈阳思路清晰,“发改委的专项引导资金要争取足额到位。省、市两级财政配套。更重要的是,要吸引社会资本!华立可以牵头组建‘长江智能航运产业投资基金’,联合国开行、社保基金理事会以及有实力的民企共同参与。用未来的收益预期,吸引当下的投入。智能航道带来的物流效率提升、成本降低、绿色减排效益,是巨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本身就是最好的‘抵押品’!关键是要把账算清楚,把前景描绘清晰,让投资者看到实实在在的回报!”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语气带着强大的感染力:“同志们,当下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传统增长动能减弱,社会就业压力突出。我们推动智能航道、东海风电这样投资巨大技术密集的国家级项目,不仅仅是为了航运升级或能源转型!更是拉动内需、稳定增长、创造高质量就业的‘压舱石’和‘发动机’!”
“一个智能航道项目,从核心设备研发制造,比如新型LNG动力船舶、智能岸电系统、船联网设备,到港口自动化改造,包括智能桥吊、AGV小车、无人集卡,再到配套的绿色能源加注网络的LNG加注站、岸电桩、大数据中心、智慧物流园区建设……这背后,能带动多少产业链?能创造多少高价值的研发、管理、技术岗位?又能消化多少传统产业转型出来的劳动力?这是万亿级的产业集群!是未来十年甚至二十年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我们不是在花钱,我们是在播种!播种的是国家未来的竞争力,是万千百姓的饭碗和希望!”
在场的官员和专家们,眼中都燃起了斗志和憧憬。他们仿佛看到了这条古老的黄金水道,在智能化的浪潮中焕发新生,成为驱动整个区域乃至国家经济破浪前行的强大心脏!
众人来到本次考察的核心。
那是一艘崭新的、体型庞大的LNG(液化天然气)动力集装箱船旁。它停靠在专用泊位,船身漆成蓝白相间的环保色,船体线条流畅,与旁边那些传统柴油动力船舶的笨重感截然不同。
船名:“长江新星”号。
船艏位置醒目标注着“LNG powEREd”字样。
“各位领导,这就是我们江南造船集团为长江智能航道量身打造的首艘万箱级LNG动力集装箱船!”江南造船集团总工程师邹凯院士声音带着自豪。
邹院士指着船体介绍道:“船长199.9米,型宽32.2米,设计吃水6.5米,最大载箱量tEU(标准集装箱),专为长江下游航道优化设计。核心动力采用两台国产化率超过85%的瓦锡兰12V46dF双燃料主机,可燃烧LNG或传统燃油,LNG模式相比传统重油船舶,硫氧化物排放降低99%,氮氧化物排放降低85%,颗粒物排放降低95%,二氧化碳排放降低20%以上!完全满足国际海事组织最高排放标准和华夏内河船舶最严环保要求!”
“好!国之重器!绿色航运,未来可期!”国家发改委吴振华副司长连连点头。
“这船看着就提气!”刘石屹书记也赞道。
“陈司长,各位领导,请随我登船参观。”邹院士在前面引路。
金陵港务集团的负责人随即恭敬地递上白色安全帽。
陈阳接过安全帽,稳稳地戴在头上,目光扫过眼前这艘寄托着长江航运绿色未来的巨轮,又望向烟波浩渺的江面。
“好,登船。”他声音沉稳,率先踏上舷梯。
刘石屹、王渊、吴振华、张嘉等一众核心人物紧随在后。
就在他们踏上甲板的那一刻,不远处,几个穿着沾满油污工装、刚从另一艘船上检修下来的码头工人停下了脚步。
工人们好奇地望着这边被众多官员簇拥着的陈阳。
“乖乖,那个年轻人是谁?排场这么大?省委书记都跟在他后面?”一个年轻工人低声问旁边的老师傅。
老师傅眯着眼,抹了把脸上的雨水和汗水,咂咂嘴:“不晓得咧,看这派头,怕是中央来的大官?管他呢,反正听工头说,这艘新船来了,咱们港区以后活更多,工资说不定还能涨点!这年头,能多挣点钱养家糊口,比啥都强!”
“是啊是啊,听说这船烧气,没黑烟,咱这干活也能少吸点灰!”另一个工人附和道,朴实的脸上带着对改善生活的期盼。
他们的话语,随着江风飘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