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这并非策略失误。为了在日本站稳脚跟,只能采用笨办法,展开大规模广告宣传。因为日本是东南亚最重要的市场,只要攻克这里,销量至少能再翻一番。随着资金大量投入,广告渐渐铺天盖地。刘照天的举动引起了日本漫画界的注意,但像小学馆、集英社等知名出版社根本没把这股外来势力放在眼里。他们知道刘照天不是第一个来日本抢市场的,也绝不会是最后一个。在漫画领域,他们有十足的信心,此前欧美大型传媒财团也曾涉足,最终却铩羽而归。刘照天这样的新人,更不被他们放在眼里。
日本漫画起初模仿沪上美术大师的风格,但经过十几年发展,已自成一派。虽然外部作品屡次进攻,却无人能攻破他们的大本营。尽管日本漫画界不看好刘照天,但他大笔撒钱仍初见成效。漫画销量虽不高,玩具却渐渐有了起色。刘照天现阶段不求大赚,只要在日本市场不亏本就行,待日后推出符合日本市场的漫画,再来搅动风云。
如今香港漫画界中,黄玉郎和上官小宝已离开,刘照天只得“大发慈悲”收编那些还在野的漫画家。这绝非趁人之危——主要是这些漫画家多为宅男,他们不太在意赚多赚少,但一天不画就浑身难受。许多苟延残喘的漫画社看到刘照天漫画社的崛起之路,也想跟风一试。
即便不能亲自去前线销售玩具,难道还不能直接售卖授权?
玩具可比漫画赚钱多了。
可是,模仿刘照天的路子真的能成功吗?真的能赚到钱吗?
答案是肯定的。
企鹅的借鉴之路难道还不够清楚吗?
其实关键难点在于玩具的设计。
刘照天也翻了几本匆忙出版的漫画杂志。
其中有些内容确实可圈可点。
只是设计出来的玩具不太理想罢了。
刘照天并没有特别在意。
而且,他已经为漫画的发展铺好了道路。
只需静待开花结果就好。
玩具的销售也一直很稳定。
由于刘照天将工厂迁到了内地,成本又进一步下降。
收益也比之前高出不少。
这次玩具的火爆,并没有引来对手的针对。
因为他们发现,费尽心思收购回去的魔方是个坑。
魔方离开刘照天之后,
无论是销售方式还是比赛设置,都跟以前差不多,
但销售情况却越来越不理想。
这也让某些人想入非非。
华信的韩湘生甚至提出建议,让刘照天再加一成价格回购回去。
一方面,刘照天不想理睬这种荒唐提议,
另一方面,他也没有精力去经营。
于是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虽然公司的大部分事务已经交接出去,
但来到香江这么久,谁还没有一个导演梦呢!
这是八十年代啊!这里是东方好莱坞——香江!
这也是香江女艺人颜值最巅峰的时期!
霞玉芳红,谁不心动?谁不想近距离接触一下?
而且他上辈子在成为“海王”之前,确实是个文艺青年。
文艺青年那些闷的小毛病,他一个都不少。
发一首单曲,出版一本书,再拍一部电影——
这大概是大多数文艺青年的理想。
前两样还容易实现,
但拍电影确实有点难办。
因为他的身份和背景,即使拍出来了,
恐怕也没有戏院愿意上映。
想来想去,最后只能找一个有经验的代理人。
毕竟,再喜欢这行,说到底也是一门生意。
用爱发电?绝不是他的风格。
此外,拍摄电影也被视为拓展他产业链的一种途径。
他一直专注于文化产业的发展。
从最初的漫画,到玩具,再到游戏,这些领域都依赖创意实现盈利。
他无法始终依靠预知优势在资本市场上游刃有余。
因此只能在文化产业中谨慎地寻找机会。
他也曾考虑过进入香江的其他行业谋取收益。
然而,香江除了金融与地产之外,也就文化行业还具备一定竞争力。
至于其他的轻工业与重工业,不如直接在内地设厂更为合适。
但目前的金融和地产行业不仅备受关注,时机也尚未成熟。
他已经完成了一整年的漫画大纲。
而街机游戏的开发至今仅完成了三分之二。
在空闲时间里,他开始将目光转向电影行业。
这个时期,不仅香江本土,连不少境外资本也瞄准了香江电影这块蛋糕。
虽然都说香江电影赚钱,但这其实只是幸存者偏差。
新入行的投资人如果不付出一些代价,很难在这一行立足。
大型电影公司并不缺少投资,没有门路的人根本难以接触。
因此,很多热钱将目标转向了小型公司。
有些小公司只需拿着明星的剧本和合约,
就敢从外资手中拉来大笔投资,而且往往能够成功,金额也相当可观。
甚至有些连合约都未完善,就先斩后奏。
这种情况下,不少人陷入了疯狂。
至于票房能否盈利?
有些电影甚至是否真的拍摄完成都不得而知。
即便拍了,拍摄中途追加投资、坑骗投资方的情况屡见不鲜,或者干脆凑合出一部电影应付了事。
即便电影按时按量拍完,
其中的暗箱操作也让人头疼不已。
后来,投资方派出财务小组进行监管,
仍能发现剧组每天油费高达六位数,一顶草帽花费数千元的情况。
正所谓隔行如隔山。
这个时代为何会出现一些逻辑不通的电影?
不仅观众看不懂,连导演本人看完也可能一头雾水。
因为有些上映的电影,可能是利用其他电影剩余素材剪辑而成,再堂而皇之地贴上明星的标签,登上院线。
明星们也不敢公开否认。
能赚钱就尽量赚,赚不到就上映两三天后匆匆下映,损失也不大。
甚至连宣发都省了,海报也制作得十分简单。
拷贝的费用可能有些损失。
前世,华仔同样深受其害。
因此刘照天即便找了代理人,也会派人持续监督电影拍摄。
初次涉足电影行业,难免会交些学费。
刘照天明白水至清则无鱼的道理。
但他不愿被人当成冤大头。
因此,组建一支监管团队显得十分必要。
公司招聘基本完成后,
他开始着手准备剧本。
第一部电影选定为《开心鬼》。
首先,它的制作成本不高,仅需几十万。
对刘照天来说,这笔钱不痛不痒。
其次,拍摄难度不大。找个过得去的导演,二十天左右就能杀青。
毕竟,这本质上是一部偶像剧。
他拍这部电影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捧红新人。
他打算仿照后世偶像明星的运作方式,来打造《开心鬼》中的女孩们。
刘照天深知偶像收割粉丝的能力。
只要人设找准,能打动那些十四五岁的年轻人,
偶像明星一年的收入绝不亚于大牌艺人。
等到收割得差不多了,
就把那些开始走下坡路的明星打包塞进一家公司。
时机成熟时再上市 。
刘照天可以通过层层附属公司,牵制更多的利益共同体。
一旦出现不可挽回的问题或损失,
他可以从资本层面入手,牺牲一部分过气明星,把他们推出去当炮灰。
手段虽狠,却很现实。
刘照天捧红这些人需要投入大量营销费用。
投入如此大的成本,自然是为了追求更高的回报!
后世那些所谓的对赌协议,让不少大导演、大明星先甜后苦,
沦为资本市场厮杀的棋子,深陷其中无法脱身。
即便如此,他们依然趋之若鹜,甘之如饴。
资本的吸引力是无穷的。
即便他们想断尾求生,也几乎不可能——除非已毫无利用价值。
说实话,与资本市场的运作相比,
如今香江一两千万的票房实在不值一提。
哪怕是后世几十亿的票房,赚的也依然只是小头。
运作得当,在资本市场就是几亿、几十亿的盈利。后世的资本市场已经印证了这一点。
因此,文娱产业的波动对股市的影响,
甚至比房地产政策还要敏感。
刘照天虽然已经尽量低调,把代理人推到台前,但他的动向依然被许多人留意到。他打算进入电影行业的消息,很快就被一些有心人察觉。
不过,外界的反应并不激烈,也没有人在电影发行和上映环节刻意阻挠。实际上,在那些人眼中,娱乐圈并不值得重视。一部电影从筹备到上映至少需要两个月,当时最高票房也不过一千多万,辛苦运作下来,盈利可能还不如刘照天发明一款玩具一个月赚得多。
更有人揣测,刘照天进娱乐圈动机不纯,是冲着那些光鲜亮丽的女明星去的。甚至有人公开表示,只要刘照天看上哪个女明星,他都愿意帮忙牵线。
得知这些传言,刘照天哭笑不得——那些人仿佛巴不得他沉溺于女色之中。既然如此,他索性不再遮掩,直接以自己的名气为电影做宣传。
由于《开心鬼》的主创几乎全是新人,只有刘照天具备足够的话题度。于是,电影借助他的影响力,在香江院线正式上映,票房一路走高。
看到这样的成绩,刘照天迅速联络了东南亚的渠道商,将《开心鬼推向整个东南亚市场。亚洲地区普遍受到中华传统文化影响,对于鬼怪、僵尸、儒家和道教等元素并不陌生,因此观众接受度很高。更何况,《开心鬼》本质上是一部包裹着鬼片外衣的青春喜剧。
在八十年代,《开心鬼》无疑是一部出色的电影。它融合了温情、鬼怪、搞笑、美女与帅哥等多种元素,讲述了几个少男少女与朱秀才之间互相帮助的故事,令人耳目一新。
同时,“开心少女”组合频繁在各地电视节目中亮相宣传。在那个少女组合尚属罕见的年代,她们凭借动感的旋律与整齐可爱的舞步,迅速吸引了大批年轻观众,也收获了不少忠实粉丝。
电影尚未下映,这几位少女已显露出走红的势头。
当然也可以说她们是厚积薄发。
早在影片开拍之前,她们便开始学习音乐知识和表演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