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懂外交、不通政治,更不会科研,只能凭借先知的优势,为国家多赚些外汇。现在有人为了一己私利试图破坏他的布局,他绝不能容忍。
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做出了自己的决定。
报复行动结束后,他根本没给那些人找关系说情的机会,直接离开了内地。
回到香江一段时间,他并未收到上面的任何处分通知。
主要上面也没料到,刘照天反应会如此激烈,甚至摆出了一副不死不休的架势。
有人认为他确实受了委屈,更多人却觉得他小题大做。
刘照天早就清楚,这么做对自己未来的发展不利,但他依然选择果断出手。
回到香江后,他不再去想内地的事。因为委托领导招募的漫画人才,已经全部到位。
这次来的大多是沪上美术制片厂的知名画师和美工。
刘照天明白,这些人的能力堪称世界顶级,只是对畅销漫画的要素不够了解。
毕竟他们是能够手绘出迪士尼动画《花木兰》的大神。
刘照天又从香江和日本漫画界挖来了几名负责剧情和架构的编辑人员,
请他们向这些大师讲解当前流行漫画的关键要素和创作思路。
表面上,这次是以《功夫熊猫》试水,其实刘照天对漫画产业寄予厚望。
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个行业一旦做起来,利润确实非常可观。只不过香江这边没什么人相信罢了。
因此,当刘照天宣布进军漫画业时,大家对他的选择都感到意外。
不论是沈璧,还是香江的其他富豪,都没太把漫画行业放在眼里,觉得这行一直不成气候。
即便内地投入大量资金,也掀不起多大风浪。而且这还能牵制刘照天不少精力——毕竟不能让他闲着,否则不知又会搞出什么事来。
相较其他行业,香江的漫画市场确实十分有限。
就像香江最大漫画公司的《龙虎门》,现在每期能卖出万本,但一本定价不过两港币,每期销售额最高也就二十来万。
再想,两港币还只是零售价,出厂价更低。这样一算,《龙虎门》一年能创造五百万营收就已不错,利润只会更少。
再加上另一本销量十万左右的《李小龙》,这就是香江最大漫画公司一年的整体营收了。
整个香江漫画市场,现在容量最多也就几千万港币。
这样小的市场,怎可能引起大亨和豪门的兴趣?
这种钱,赚得又累又慢,他们根本看不上!
更何况漫画在很多人眼中,就是色情、暴力、血腥的代名词,名声一直不好。
黄玉琅以前从不担心会有大亨进来分这杯辛苦羹。
谁知突然冲进一条鲨鱼,他怎能不警惕?
他想不通,漫画业哪里引起了内地的注意?难道真有潜力?
可这么多年,他也没看出潜力在哪。要有潜力,总该有点苗头吧?
这不怪黄玉琅,恐怕上官小宝也这么想。他们都以为漫画市场只有这么大。
眼界限制了想象。他们在香江待久了,互相斗来斗去,却仍如井底之蛙。
他们想不到,世界漫画市场的规模,会是香江的百倍、千倍。
甚至未来,以漫画为核心的产业链,能发展到上千亿美元的规模。
但无论如何,从知道内地要进军漫画市场那一刻起,
黄玉琅和上官小宝都如临大敌。他们不知对方会使出什么手段——内地地大物博、财力雄厚,他们怎么拼?
黄玉琅现在只想保住自己公司的员工。
当然,他和上官小宝最希望的是:内地雷声大雨点小,最后因人才不足而失败。
但,事情会如他们所愿吗?
刘照天没有动他们的画师和美工,因为内地在这方面并不缺人。
唯一缺的,是懂剧情设计、懂爽点设置的人才——内地动画多为中短篇,缺乏长篇漫画经验。
可是不论现在或未来,长篇漫画才是主流。他必须早做准备。
说到长篇漫画,很多人骂倭国作品太会拖。
殊不知在拖更这方面,黄玉郎堪称他们的祖师爷。他的《龙虎门》自七十年代开始连载,直至2021年仍未完结,算一算这中间跨越了多少年?
与黄玉郎相比,倭国的作者们简直堪称守时模范。
当然,黄玉郎不仅运气好,才华也相当出众。后来他主创的《天子传奇》《神兵玄奇》等系列都规模宏大,虽然后期质量有所下滑,但其中展现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依然令人赞叹。
至于他三位着名的女友或妻子,更是让许多人羡慕不已。
其中最出名的当属“小黎姿”,不知让多少人为之惊叹又暗自咬牙。
整个七十年代,香江漫画界就是黄玉郎与上倌小宝的巅峰对决,也是《龙虎门》与《李晓龙》的较量。
据说这两人年收入均达数百万,经常成为报纸与漫画爱好者热议的焦点。
或许在很多人看来,即便刘照天把漫画行业做到极致,最多也只能达到黄玉郎的规模。
投入与产出根本不成正比。
因此目前大多数人对动漫的认知,除刘照天外,都显得相当肤浅。
一部优秀动漫足以成就一家公司,这确实是个被许多人忽略的巨大金矿。
从漫画到动漫,再到真人版电影,加上周边产品开发,构成了一条极其庞大的产业链。
仅仅一部《变形金刚》就创造了上千亿美元的产值,而且未来还将持续创造财富。
这只不过是一部动漫而已!
若能多打造几部这样的作品,必将成为扬名立万与赚钱盈利的利器。
因此刘照天打算根据后世看过的漫画,为编辑团队提供故事大纲。
随后将具体创作交由画家和编剧完成。
只需遵循一个原则:好人永远获胜,坏人永远打不倒。按照这个逻辑,就能一直延续下去。
他计划今年上半年就让漫画面世。只要市场反响良好,就继续从倭国大规模引进人才。
处理完相关事宜后,他便匆匆离开,因为当天还有其他要事。
虽然挂着顾问头衔,但娄晓娥帮刘照天成立的那家玩具公司,他至今从未踏足。
当他与娄晓娥走进公司会议室时,不大的房间里已坐着十余人。
娄晓娥简单向刘照天介绍了在场人员。
见到刘照天现身,众人都颇感意外。虽然早就听说公司有位顾问,但没料到竟是刘照天本人。
尽管不清楚这家公司与刘照天的具体关系,但只要薪资待遇优厚,不强制要求收集情报,谁还会在意其他细节呢。
刘照天将众人的神情尽收眼底,没有多作解释,简单寒暄几句后,便直接翻阅起桌面的法宝设计图。
由于前期已向娄晓娥交代过设计思路,加上团队成员能力不俗,图纸基本符合他的预期。随后他提出几点修改意见,便离开了会议室。
今日娄晓娥似有要事相求,若非太过棘手,他打算应下。毕竟在他眼中,娄晓娥是个得力的助手,不仅熟悉香江,办事也颇为高效。
二人落座后,不待刘照天开口,娄晓娥便告知家中酒店已转让的消息。听她叙述才知,酒店竣工后尚未装修,就被一位意图进军酒店业的富豪高价收购。价格合适,娄晓娥也有意出手,交易迅速达成。
偿还银行三千多万贷款及刘照天一千万后,她们手中仍余两千多万现金。此次邀刘照天前来,一是让他了解玩具公司近况,二是请教内地发展应选择何种行业。
刘照天直截了当问道:“你打算投入多少资金?”
娄晓娥沉吟道:“这次我们举家迁回内地,香江的店铺和生意都会处理掉,预计能筹集五六千万现金。”
见娄晓娥决心破釜沉舟押注内地,刘照天不禁暗赞其魄力。这笔资金在香江虽不算巨富,若全部投入内地,堪称巨额。即便香江顶尖富豪,对内投资也不过数千万规模。
刘照天略作思索,说道:“俗话说做生不如做熟,我建议还是从本行入手。”随即吐出二字:“服装。”
娄晓娥闻言略显诧异。她对纺织行业心有余悸,从业六七年亏损了六七年,虽积累丰富经验,仍觉心中无底。
她深知刘照天是棵值得依靠的大树,也相信他的判断。因长期关注刘照天动向,他在内地翻云覆雨的事迹,她大抵了然于胸。
通过这次经历,刘照天的真正实力才被深刻认识到。
尽管不完全认同他的行事风格,却不得不承认他的过人之处。
一边是带着亿万财富远赴香港,十年间资产缩水至五千万;另一边是白手起家,毫无背景依靠,回京后竟能独自对抗一股势力。
不论是否冲动,刘照天的能力确实无可置疑。
虽然对刘照天抱有信心,娄晓娥仍希望从他那里获得更多保证。
察觉娄晓娥的神情,刘照天立即明白了她的顾虑。
他问道:“在你看来,香港是什么?”
见娄晓娥面露不解,刘照天直言:“香港不过是内地观察世界的一扇窗口。仅凭这一扇窗,便能跻身亚洲四小龙之列。”
“这正说明内地蕴藏的巨大潜力。”
“当今世界,哪里还能找到像华夏人这样勤劳朴实的劳动力?哪里还有这样技艺精湛却薪酬不高的地方?哪里能寻得比内地更低的物价?”
见娄晓娥摇头,刘照天继续道:“只要在内地设厂,利用低廉的人工和物料成本,你的批发价甚至能低于别人的出厂价。这样的优势,别人拿什么和你竞争?”
看着娄晓娥逐渐舒展的眉头,刘照天打趣道:“说不定再过些年你回香港时,那些纺织业的前辈都要看你的脸色行事。”
这并非夸大其词。娄晓娥敢于押注国运,华夏必将回报她的信任。
在许多人眼中,如今的香港繁华似锦。刘照天也承认香港当下的繁荣,但他认为此地缺乏未来。
未来的香港,除了高昂的地产价格,再无值得称道之处。
娱乐业早在九十年代就已衰落,十年后更因某事件一蹶不振。
港口优势也逐渐丧失。为维护香港繁荣,内地牺牲自身利益不在附近建设港口,即便如此,香港港口仍从首位滑落至第七,吞吐量仅上海的三分之一。
电子产业更是乏善可陈。即便初现萌芽,在获得大量补贴扶持后,竟沦为地产商空手套白狼的工具。
而作为支柱的金融业,全靠内地公司持续上市支撑股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