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
李十元也没想到会是这个情况。
这算厉害还是不厉害?
不过看主持人挺惊讶的,李十元就顺着说了一句:
“牛逼不。”
但显然没人理会李十元,这种情况大家都闻所未闻,显然都在思索该怎么办。
灵根越多,修炼越困难,这是每个修士都知道的。
五灵根的修士都很少有人能筑基,眼前这个李十元看起来得有几百,不,上千根灵根。
他还能炼气吗?
这到底是个千年难遇的天才,还是个千年难遇的废物?
但无论是哪种,千年难遇是毋庸置疑的。
众人商议半天,也没有一位长老要收李十元为弟子。
毕竟这种情况,谁都不知道该怎么教导李十元。
但也绝不能让这个千年一遇的怪物去别的宗门。
自家养着也就费点粮食,真去别家容易睡不着觉。
商议结果是,给了李十元个闻所未闻的身份——
宗门内门弟子。
很奇特,不拜入任何长老门下,但却是内门弟子。
闻所未闻的灵根配闻所未闻的职位,倒也是合适。
自此,宗门招新总算圆满结束。
李十元也顺利加入了青元宗,还是以内门弟子的身份。
虽然自己这个内门弟子没有门就是了。
按照常理,各长老会定期给门下弟子授课,那些不属于任何山头的弟子,只能自己钻研修仙之法。
但李十元别出心裁地创造了新的上课方法——蹭课。
李十元花了几天了解了各长老的授课日期。
哪个长老开始授课,李十元就去蹭。
至于这样合不合规,没人知道。
毕竟“宗门内门弟子”这一身份合不合规都没人知道。
所以各长老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而随着李十元了解到的信息增多,李十元也越发明白了自己的处境有多么严峻。
李十元了解到,修士修炼靠的是天地间一种叫作“灵气”的物质,灵气特性玄妙,有时凝聚成石成为灵石,有时汇聚成雨形成灵雨。能感受到灵的兽称为灵兽,能感受到灵的人称为修士(为什么不叫灵人?),有灵根的修士可以靠灵根搭配功法将“灵气”内化为自身的真气。
那么为什么单属性灵根被称为天灵根?
两个原因。
第一是晋升效率快,就如同等量的水装入一个杯子和装入五个杯子,自然是一个杯子装的更快。
而李十元有几千个杯子。
第二是真气更加精纯,就如同单独一种颜料和混合五种颜料,自然是一种颜料的颜色更纯。
而李十元有几千种颜料。
也就是说,李十元必须用常人几千倍的灵气修炼真气,而修炼出的真气不知道要驳杂成什么样。
修仙一途刚刚开始就这么艰难,实在是李十元没有想到的。
蹭课蹭得久了,李十元又吸收了不少信息。
比如修士按照修炼途径可以分为“符器体,剑兵丹,阵灵心”九种。
符修,使用千变万化的符箓作战,修仙界符箓变化万千,也让符修之间差异巨大,有人善杀伤力巨大的攻伐类符箓,也有人喜阴狠诡谲的陷阱类符箓,但无论如何,符之大道,注定是变化之道。
器修,使用经年累月炼造出的法宝作战,法宝用处各不相同,但经器修之笔每一个都威力无穷,曾有一元婴期器修仅凭自己十几件法宝散发出的威压就压制住了十几名修士。器之大道,是底蕴之道。
体修,不依靠任何外物,仅靠锻体来提升修为,一力破万法,将自己的身体开发到极致,据说甚至有人能够随意塑造身形,体之大道,自强之道。
剑修,以身养剑,剑在人在,剑亡人亡,据说很久以前剑修属于兵修的一种,但选择修剑的兵修太多了,居然令天地开辟出新的大道——剑之大道。这自诞生起便是进取之道。
兵修,使除剑之外的其他兵器,刀枪棍棒,斧钺钩叉,与器修不同,兵修一般只专精一种兵器,兵在人在,兵器也是他们自身的一部分。兵之大道,是诸武之道。
丹修,炼丹救人,亦可炼丹杀人,丹成道成,药仙之理,曾有人被关进炼丹炉之前喊出过:“惹谁不能惹丹修!”但无论如何,丹之大道,始终是济世之道。
阵修,善用阵法,进入阵修的阵法,便如同撞上蛛网的苍蝇,此阵之中,我即方位,我即吉凶,四方万物,皆我主宰。阵之大道,统御之道。
灵修,万物有灵,有人用人鬼之生灵,有人用草木之死灵。但无论生死,受我召唤,听我号令。灵之大道,支配之道。
心修,最为神秘的一种,因为人数较少,功法也近乎失传,但心之大道却从未变得微弱,它一直等待着心修的到来。
以上,算是修仙界的常识性东西,李十元到处蹭课,东拼西凑得出的结论。
但蹭课的日子没持续几天,很快,各长老开始给各弟子量身定制修炼方法,因材施教。
李十元又开始了在宗门的流浪生活。
直到某一天,李十元瞎转悠的时候撞到了宗门的藏书阁。
书籍是修仙晋升的天梯。
就在李十元想要进去的时候,被一个拄着拐杖的小老头给拦住了。
“宗门重地,外人免入。”
?
“前辈,我不是外人。”李十元只能试图交涉。“我是新来的弟子。”
“知道。”老头斜着眼睛看了李十元一眼。“宗门内门弟子是吧,简直胡闹。”
李十元感觉对方似乎对自己意见很大。
“那个,前辈,我就进去读读书,别的什么也不干,您要是不放心,我可以在您监督下读。”李十元只能继续游说。
“你不明白。”老头摇了摇头。“你始终不属于这里。”
李十元确实不明白了,老头说的明明是中文,但他一点没听懂。
老头并不理会李十元,他继续絮絮叨叨。
“你果然又回来了。”
“还要多少次。”
“还有多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