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1年秋,荆益之地迎来了一场静悄悄的变革。随着“金鳞”官营纺织工坊在成都、江陵、汉中三地如同雨后春笋般建立,一种前所未有的温暖,开始惠及寻常百姓家。
在成都最大的“金鳞第一纺织工坊”内,景象令人叹为观止。巨大的水轮在府南河的冲击下轰隆作响,通过复杂的齿轮和连杆,将动力传递至工坊的每一个角落。数十台经过月英改良的水力三锭纺车整齐排列,飞速旋转的纱锭发出连绵的嗡鸣,原本需要熟练女工反复梳理、捻合的棉条,在这里被均匀地牵伸、加捻,化作三股连绵不绝的细纱,效率何止提升了十倍!与纺车间相连的织布区,则是更为庞大的水力织布机,巨大的梭子在经线之间自动往复穿梭,快得几乎看不清轨迹,将棉纱织成致密、柔软的斜纹棉布。空气中弥漫着新棉特有的清新气息,以及润滑油和热水带来的淡淡暖意。
成千上万的妇女,特别是阵亡将士的遗孀和伤残士卒的家眷,被优先招募进入工坊。她们穿着统一的蓝色工服,脸上不再是往日的愁苦,而是带着获得生计、能够养活家人的希望与专注。工坊外,等待领取棉布、棉絮的百姓排起了长龙,价格低廉到几乎与麻布持平,但保暖性却天差地别的棉布,彻底改变了他们的冬日。
“夫人,太好了!首批五千匹棉布已经顺利发往各郡的济贫院了,而且据前方的回报,没有一个人因为受冻而死亡!”公输衡满脸喜色,声音略微有些颤抖地向月英汇报着这个好消息,他的眼眶中甚至还闪烁着激动的泪花。
月英静静地站在工坊二楼的观察廊上,俯瞰着下方那一片忙碌而又井然有序的景象。工人们正熟练地操作着各种机器,将一匹匹洁白的棉布从生产线上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她的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欣慰之情。
这些棉布不仅仅是简单的布料,它们代表着月英一直以来的努力和坚持。“让百姓穿暖”,这曾经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一个空洞的口号。但如今,通过她和工人们的辛勤付出,这个愿望终于变成了现实,成为了一项实实在在的政绩。
这些棉布就像涓涓细流一般,流淌进了每一个需要它们的家庭,温暖着那些贫困百姓的身体,也温暖着他们的心。而这份温暖,将会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凝聚起民心。
然而,就在这片暖意融融之中,月英的眉头却突然微微一皱。她敏锐的直觉告诉她,似乎有什么不好的事情正在发生。果然,一阵北方的寒风呼啸而过,带着丝丝血腥气,如同一股不祥的预兆,吹散了工坊里的些许温暖。
曹丕采纳司马懿之策,加大了对辽东公孙度的扶持,并提供战略指导,怂恿其联合草原上新崛起的、一个名为“秃发”的鲜卑部落,大举进攻西凉!这一次,鲜卑骑兵不再像以往那样散漫劫掠,他们得到了辽东提供的精良铁甲、破甲箭,甚至还有少量仿制的强弩,在公孙度派出的汉人将领协调下,变得组织严密,攻势迅猛如潮。
凉州边境,烽火再起。马超虽然麾下的“铁鹞子”装备精良,但面对数倍于己、且得到加强的鲜卑骑兵,漫长的战线开始吃紧。数个边境县城被围,告急的文书如同雪片般飞向武威和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