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都,摄政王府,凌烟阁。
新政推行如火如荼,却也触动了越来越多旧有势力的利益。朝堂之上,虽无人敢明面反对,但暗地里的流言蜚语、阳奉阴违却从未停止。尤其是在文化礼法方面,由谢道韫、吕碧城主导的革新,更是被一些守旧文人斥为“背离古制,败坏人心”。
这一日,李逍遥正与苏云袖、谢道韫、吕碧城等人商议如何应对这股暗流,内侍来报,言道宫中专司礼乐的“奉常”求见。
奉常引着一位女子步入凌烟阁。那女子身着素雅衣裙,怀抱一张形制古朴的七弦琴,容颜清丽绝俗,气质空灵,仿佛不食人间烟火。她步履轻盈,行走间竟隐隐有环佩叮咚之声,并非来自饰物,而是她周身似乎自然流淌着一种和谐的韵律。
“下官奉常,参见摄政王。”奉常行礼后,侧身引荐道,“王爷,此乃汐大家,乃故去的前代琴道宗师伯牙子先生的关门弟子,常年隐居山林研修音律,近日方出山入世。其琴艺已臻化境,更能以音律陶冶性情,调和阴阳,下官特引荐于王爷。”
汐上前一步,盈盈一礼,声音如清泉流响:“民女汐,参见摄政王。”她目光清澈,不卑不亢,只是在目光扫过李逍遥时,眼底深处掠过一丝极淡的、难以察觉的涟漪,仿佛触动了某种宿命的琴弦。
李逍遥在看到她,听到她声音的瞬间,心中亦是微微一动。恩师婚书中关于“音律通玄,可安天下”的描述骤然浮现脑海。他不动声色,温和道:“汐大家不必多礼。本王听闻,音律之道,深奥无穷,不知大家于此道,有何见解?”
汐轻抚怀中古琴,神态专注:“王爷,音律非仅娱人之技。宫商角徵羽,对应五行,通乎五脏,关乎气运。正音能导人向善,净化心灵;雅乐可调和阴阳,安定社稷。 反之,靡靡之音则惑乱心志,衰败之气则引动不祥。”
她抬起眼眸,看向谢道韫和吕碧城:“民女在山野之间,亦听闻王爷与诸位大家推行新政,革新文教。窃以为,礼乐教化,当为新政之翼。若以新词谱正音,以雅乐载大道,则教化之功,事半功倍。”
此言一出,谢道韫眼中顿时闪过赞赏之色。她正致力于将新学理念融入教育,若能有相匹配的新乐相辅,无疑能更深入人心。
吕碧城也若有所思:“汐大家所言有理。法令约束行为,而乐教熏陶人心。若能以雅乐引导民心向背,于法治推行亦大有裨益。”
就在这时,阁外传来一阵喧哗。原来是一些对新政不满的守旧派文人,聚集在王府外,并非暴力抗议,而是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达不满——他们竟组织了一批人,在那里高声诵读晦涩难懂的古老经文,声音杂乱嗡鸣,意图以这种“噪音”干扰王府议事,隐喻新政如“靡靡之音”扰乱了传统秩序。
奉常面露难色:“王爷,这……成何体统!是否驱散?”
李逍遥摆了摆手,目光看向汐,带着一丝考校的意味:“汐大家,依你之见,此事当如何?”
汐神色平静,她缓缓于殿中坐下,将古琴置于膝上,纤指轻拨。
“铮——咚——”
一声清越的泛音响起,并不响亮,却奇异地穿透了殿外嘈杂的诵经声,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如同炎夏清泉,令人精神一振。
随即,她指尖流淌出一段舒缓、庄严而又充满生机的旋律。那琴音仿佛带着无形的力量,并不与殿外的嘈杂对抗,而是如同温暖的阳光融化冰雪,如同和煦的春风拂过原野。
奇妙的事情发生了。殿外那混乱的诵经声,在这平和而充满力量的琴音影响下,竟渐渐变得稀疏、零落起来。不少诵经者被这美妙的琴音所吸引,下意识地停下了口中的念叨,侧耳倾听。更有甚者,感到心中因偏执而产生的烦躁,竟被这琴音悄然抚平。
琴音渐高,如凤凰清鸣,充满了希望与向上的力量。最终,当最后一个音符落下,殿外已是一片寂静,那些守旧文人面面相觑,竟再也无法凝聚起之前那股“抗议”的心气,最终悻悻然地散去。
一曲安天下,单琴退“雄兵”!
凌烟阁内,一片寂静。苏云袖、谢道韫等人皆面露惊叹。她们深知,驱散这些人容易,但能以这种方式,兵不血刃地化解干戈,甚至隐隐动摇其心志,这才是真正的高明手段!
李逍遥抚掌赞叹:“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今日闻大家一曲,方知古人诚不我欺!音律通玄,果然名不虚传!”
他目光灼灼地看向汐:“新政推行,正需汐大家这般雅乐正音,以感化人心,引导风气。不知大家可愿入文华阁,与道韫、碧城一同,执掌天下礼乐教化,为本王,为这大周,谱一曲盛世华章?”
汐迎上李逍遥的目光,从他眼中看到了欣赏、诚意与那冥冥中牵引的缘法。她轻轻颔首,唇角微扬,露出一抹清浅却动人心魄的笑容:
“汐,谨遵王爷之命。”
一位能以音律教化人心、安定社会的奇女子,就此正式登场。她的到来,将为新政的文化战线增添一支无形的生力军,而她与李逍遥之间那由音律牵起的红线,也悄然系紧。
---
【下章预告】:汐入文华阁,将与谢道韫、吕碧城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她将如何革新礼乐,为新政助力?而守旧势力在“文攻”失败后,又会使出怎样卑劣的手段?暗流转向更深处的阴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