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宇中西医融合创新基金会”的成立,如同播下了一颗充满希望的种子。但苏晚和顾晏舟都深知,任何伟大的事业,最终都需要人才来继承和发扬。现有的医学教育体系,无论是纯中医还是纯西医,都难以直接培养出他们所需要的、能够横跨两大体系、并理解前沿科技的复合型人才。
必须从根源上着手,打造一套全新的人才培养机制。
这一次,他们将目光投向了教育领域,一个更为基础、影响也更为深远的战场。
他们的构想是:依托“晨曦之城”的规划,联合国内外顶尖高校与研究机构,共同创办一所全新的、打破学科壁垒的“未来生命科学院”。
这所学院,将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医学院或理工学院,而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交叉学科学府。它的核心使命,就是培养能够驾驭中西医智慧、并善于运用现代科技解决复杂生命健康问题的下一代领军者。
学院的蓝图在苏晚和顾晏舟的反复推敲下,逐渐清晰:
一、颠覆性的课程体系:
· 双轨核心: 学生必须同时系统学习中医经典理论(如《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与现代医学基础(解剖、生理、生化、病理等),要求理解两种体系各自的逻辑、语言和优势。
· 交叉主干: 开设大量交叉学科课程,如“系统生物学与中医整体观”、“生物信息学与证候研究”、“人工智能辅助中医诊断”、“材料科学与中药剂型创新”、“量子物理与经络能量假说探索”等。
· 前沿模块: 引入“星璇”实验室(在安全伦理框架下)、“灵枢计划”以及“逐日”能源等领域的前沿知识作为选修或专题研究模块,让学生接触最尖端的科研动态。
· 临床实践: 强调早期临床跟师(跟随名老中医)与现代化医院实习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两种医学体系的差异与互补,并学习如何与不同背景的医疗团队成员协作。
二、创新的教学模式与师资:
· 双导师制: 每位学生配备一名中医导师和一名现代医学或相关科技领域的导师,共同指导其学习和研究。
· 项目式学习: 大量课程以真实的研究项目或临床问题为导向,鼓励学生组建跨学科团队,从问题定义、方案设计到实践验证,完整地经历创新过程。
· 全球师资网络: 不仅聘请国内外的名中医、医学权威,更广泛邀请生物物理学家、AI专家、数据科学家、伦理学家等加入客座或全职教授行列,打造多元化的师资团队。
三、严格的选拔与激励机制:
· 不拘一格降人才: 选拔不仅看高考分数,更注重学生的跨学科思维潜力、创新能力和对融合医学的真正热情。设立专门的“伯乐计划”,鼓励中学教师和社会人士推荐有潜质的偏才、怪才。
· 全额奖学金与科研基金: 由基金会和顾氏集团提供丰厚的奖学金,覆盖所有录取学生的学费及生活费。并为学生的创新想法和小型研究项目提供启动资金,鼓励大胆探索。
这个宏伟的计划,需要协调的资源远超一个商业项目。顾晏舟亲自出面,与教育部、卫健委等相关部委进行沟通,阐述这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国家未来医疗健康产业和科技竞争力的战略意义。苏晚则利用基金会的影响力,与哈佛、牛津、以及国内北大、协和等顶尖学府展开合作洽谈,邀请他们作为创始合作伙伴,共同设计课程、互认学分、共享师资。
尽管过程充满挑战,但“未来生命科学院”的构想,以其前瞻性和巨大的社会价值,还是打动了许多有识之士。
在基金会成立半年后,“未来生命科学院”的筹建委员会正式成立,并发布了全球招生预告。预告片中,融合了太极、dNA双螺旋、量子轨迹和AI数据流的视觉元素,配以苏晚充满感召力的画外音:“在这里,你将不再被学科界限所束缚。你的使命,是理解生命的全部奥秘。”
预告片一经发布,便在全球范围内,尤其是在对生命科学充满好奇和野心的年轻学子中,引发了巨大轰动。申请咨询如雪片般飞来。
看着第一批经过严格筛选、眼神中闪烁着求知与创新光芒的预录取学生名单,苏晚和顾晏舟相视而笑。
他们知道,他们播下的不仅仅是一所学院的种子,更是未来数十年,推动中西医融合乃至整个生命科学领域变革的火种。
这些年轻人,将带着对两种伟大文明智慧的理解与尊重,带着驾驭最新科技工具的能力,走向世界,去解决那些单靠任何一种医学体系都难以攻克的健康难题。
培养新一代复合型人才,这是比任何商业帝国扩张都更让苏晚和顾晏舟感到满足与期待的“投资”。他们的全新征程,也因此拥有了传承的深度与时间的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