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之下之二公子的绣春刀》第 258 章:粮兴边固?新政深耕
正德十三年(1518 年)?冬
北方的雪地里,一片忙碌景象 —— 山东、河北等地的农民们正按照农技官的指导,搭建育苗棚,准备播种改良后的 “耐寒粟” 与 “抗冻麦”。这些由藏锋队收集、农技官改良的传统粮种,经过育苗棚的保温培育,不仅能适应北方寒冷气候,产量还比原来提升了两成,农民们脸上满是期待。
负责北方农桑的御史周明,正带着工匠们检查育苗棚的结构:“这育苗棚用的是赵小匠改良的竹木结构,轻便又保暖,还能抵御风雪,大家一定要按图纸搭建,别出纰漏。”
一名老农摸着育苗棚的竹竿,笑着说:“周大人放心!有这育苗棚,再加上改良粮种,明年开春定能种出好庄稼,再也不用怕天寒地冻了!”
周明点头,又从随从手中接过一袋种子:“这是农技官新培育的‘双季豆’,春天种一季,秋天还能再种一季,大家可以试着种几亩,看看产量如何。”
农民们纷纷上前领取种子,雪地里一片欢声笑语 —— 曾经因粮种问题引发的焦虑,如今已被对来年丰收的期盼取代。而这一切,离不开藏锋队的情报收集、工匠们的技术支持,更离不开朝廷对农桑新政的坚持与投入。
同日?宣府边防营地
宣府的边防营地里,陆砚昭正与陆砚青、林峰一同检查防御工事。经过数月的建设,宣府边境已筑起一道长五十里的防御墙,墙上设有了望塔与铳炮阵地;防御墙外侧挖掘了深三丈的壕沟,沟底布满尖刺,还设置了绊马索;藏锋队则在防御墙外侧的山林中,布设了隐蔽的侦查点,可实时监控草原部落的动向。
“现在的宣府边防,比以前坚固多了!” 陆砚青看着防御墙,眼中满是感慨,“兀良哈部赔偿的牛羊与粮食,已分发给边境百姓,他们还主动组织了民团,协助明军巡逻,军民同心,边防才能更稳固。”
陆砚昭点头,指着防御墙上的铳炮阵地:“赵小匠送来的 10 门神威炮已安装完毕,射程可达三里,若草原部落再敢来犯,定能给他们迎头痛击。直属营的 2000 人已与右营磨合完毕,可随时应对突发状况;藏锋队的侦查点也已形成网络,任何异动都逃不过他们的眼睛。”
林峰补充道:“我们还与瓦剌顺义王达成协议,若兀良哈部再次违背盟约,顺义王将协助大明制约兀良哈部 —— 草原部落内部并非铁板一块,我们可利用他们的矛盾,巩固边防。”
三人随后前往边境的互市口岸,这里比以往更加热闹 —— 大明的绸缎、茶叶、农具,草原的马匹、皮毛、牛羊肉,在市场上随处可见。枭龙卫与锦衣卫的将士们正有序巡逻,确保交易公平,没有违禁品流通。一名瓦剌商人看到陆砚昭,主动上前见礼:“陆公爷,如今互市安稳,我们做生意也放心,希望大明与草原能永远和平下去。”
陆砚昭笑着点头:“只要草原部落遵守盟约,大明定会信守承诺,让互市长久下去,让双方百姓都能受益。”
三日后?京城吏部衙门
吏部尚书张伦正与杨廷和一同审阅第二次全国官员考核结果。此次考核,不仅新增了 “农桑推广成效” 指标,还引入了 “边防协同贡献” 指标,对在农桑新政与边防协作中表现突出的官员,给予优先晋升。
“延绥知府王瑞,在农桑推广中组织农民搭建育苗棚 200 余个,改良粮种种植面积达万亩,民生满意度达九成五,可晋升为陕西按察使。” 张伦指着考核档案,“宣府通判李达,协助明军组织民团、筹备粮草,为边防做出重要贡献,可晋升为宣府知府。”
杨廷和点头,又指向另一份档案:“河南知县刘庸,在农桑推广中消极怠工,还克扣农民补贴,民生满意度仅三成,需革职查办,交由锦衣卫审讯。”
两人随后将考核结果整理成册,送往皇宫。朱厚照看完后,对身边的太监道:“传朕旨意,按吏部考核结果,对优秀官员予以晋升,对不合格官员严肃处理;同时,将考核结果公示天下,让百姓监督,让官员知敬畏。”
半月后?京城工部衙门
工部尚书李东阳正与赵小匠一同查看新研发的农具与火器。赵小匠指着一把改良后的犁:“这把犁用的是冷锻钢,比原来的铁犁更耐用,还能调节深浅,适应不同土壤;另外,我们还研发了一种‘水车式灌溉器’,不用人力,靠水流就能带动水车灌溉农田,适合南方多水地区。”
李东阳点头,又看向一旁的火器:“这新研发的‘连发火铳’,能连续发射 15 发铅弹,装弹速度比原来快三成,什么时候能批量生产?”
赵小匠道:“目前已能月产 500 把,若再增加工匠,月产能提升到 1000 把。臣建议先配备给枭龙卫各营,尤其是边防部队,再逐步推广到边军。”
李东阳赞同道:“好!就按你说的办。另外,陛下已同意开通福建、广东的海外贸易口岸,需要工部打造一批远洋商船,还要为商船配备防御火器,你需尽快制定方案。”
赵小匠立刻应下:“臣明白!远洋商船需耐风浪,还需配备小型神威炮,臣会在一个月内拿出设计图纸,确保不耽误海外贸易的开通。”
两月后?陆府
陆砚昭回到府中时,沈知薇正坐在书房整理各地送来的奏报。看到他进来,沈知薇笑着递过一份奏报:“你看,北方的改良粮种已播种完毕,农技官说若明年天气好,产量有望比去年多收三成;宣府边境安稳无虞,兀良哈部没有再出现异动;福建、广东的海外贸易口岸已准备就绪,下个月就能正式开通。”
春桃端着热茶走进来,笑着说:“公爷,夫人,现在京城的日子越来越好了,街上的商铺多了,商品也丰富了,还有不少海外来的香料与珠宝呢!昨天我去买布料,还看到有人在卖从福建运来的甘蔗,可甜了!”
陆砚昭接过热茶,喝了一口,心中满是感慨:“从平定叛乱到农桑兴、边防固,从吏治清明到海外贸易即将开通,大明正在一步步走向繁荣。这背后,是君臣同心、将士用命、百姓努力,缺一不可。”
沈知薇点头:“是啊,不过海外贸易开通后,可能会遇到新的问题,比如海盗骚扰、贸易纠纷,还需要提前做好准备。王勇已派锦衣卫去福建、广东调查海盗情况,赵小匠也在打造远洋商船的防御火器,相信能应对这些挑战。”
陆砚昭握住她的手,眼中满是坚定:“只要我们继续保持这份初心,遇到问题及时解决,大明的未来定会越来越好。明年开春,我们可以去江南看看农桑新政的成果,再去福建看看海外贸易口岸,亲身感受一下大明的变化。”
沈知薇与春桃相视一笑,眼中满是期待。窗外,雪后初晴,阳光洒在陆府的庭院里,映着满院的梅花,生机盎然。陆砚昭知道,大明的发展之路还很长,但只要沿着当前的方向稳步前行,终能实现 “山河永固、百姓安康” 的愿景 —— 而他与身边的人,也将继续为这个愿景,不懈努力,见证大明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