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先生!”刘彻第一个提问。
“朕制作的连弩,机括复杂,部件稍有差池便易卡壳,且耗损极快。如何才能更加坚固耐用?”
他问的,是标准化生产的核心。
不等周墨回答,朱棣已经从旁边挤了过来,他手里拿着自己的笔记本,上面画着一艘宝船的潦草剖面图。
“周先生,宝船龙骨朕试了分段式建造,用铁件连接,但那铁件遇水易锈,连接处受浪涌冲击,依旧有松动之险,可有更好的法子?”
嬴政说,“铁。朕要炼钢之法。非百炼钢那般耗时耗力,而是能大规模产出,用以制作你方才所言之农具、车轴、兵刃的法子。”
他的问题,直接从战术层面跃升到了战略工业层面。
“还有朕!”
李世民的声音温和却有力,他不像其他人那样急切,反而像个真正的学生在请教。
“周先生,推广新作物、新农具,固然是好。但势必会触及旧有田亩制度,冲击以土地为生的士族根基。如何推行,方能减少阻力,不至引发动荡?”
他考虑的是社会稳定与改革成本。
武则天的问题则完全是另一个维度,她盯着朱允炆刚刚用过的拼音挂图,眼神锐利。
“周墨,这拼音之法,若能与印刷术结合,岂非能让天下人旬月之间便能识字读书?”
“朕要的,不只是这拼音,朕要的是能将文字、思想、政令,以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铺满朕疆域内每一寸土地的方法!”
她的野心,是思想与文化的绝对控制。
一时间,农业、工业、军事、政治、文化,各种问题如同潮水般涌向周墨。
他感觉自己的大脑像是一台过载的服务器,cpU风扇在疯狂尖啸。
“那个……周先生……”刘邦好不容易从人缝里探出头来,脸上带着他那标志性的笑容。
“俺就想问问,俺回去之后,跟萧何、樊哙他们,能不能提这里的事儿?提多少合适?”
“俺怕说多了他们把俺当脑子不好,说少了又没人信。”
这个问题,倒是让喧闹的场面为之一静。
是啊,如何将这些匪夷所思的知识,合理地传递给自己的核心团队,也是个大问题。
周墨被这群千古一帝的热情搞得头晕脑胀,他举起双手,做了个下压的手势。
“停!停!诸位陛下,一个个来!问题都记下了,我一个个解答!”
“汉武帝,您说的标准化问题,核心在于三点:统一的度量衡、高精度的母范,以及流水线式的分工。回头我给您一份工业制图的基础规范,您让工匠先学这个。”
“永乐大帝,船体连接,除了铁件,还可以用更优化的榫卯结构配合防水涂层。我给您找一些现代大型木船的设计图参考。至于防锈,那涉及电化学,咱们得后面再慢慢聊。”
“始皇帝陛下,炼钢,高炉是关键。核心是提升炉温和控制碳含量。我这里有基础的高炉图纸,但材料学是门大学问,您得有心理准备,这需要无数次试验。”
“太宗,改革可以先搞试点。比如在某个郡县,或者在关中地区,先推行,让一部分人先看到好处,再逐步推广。同时,可以用赎买、封赏等方式,给旧士族一些补偿,化解矛盾。”
“则天陛下,思想文化确实是没有硝烟的武器。我可以给您准备了全套的简化字资料和现代排版印刷的流程介绍。至于如何铺满疆域,那就要谈到基层教育体系的建立了。”
“高祖……”周墨看向刘邦,笑了笑,这也是他想知道的问题。
“您可以回去试试,首先我也不了解玉环有没有信息限制机制,所以这一点各位陛下自己决定,大胆尝试吧。”
刘邦一听,心想,最好是没限制,这样回去他就让萧何他们学去,自己可不爱看这鸟语。
周墨口干舌舌燥,一口气讲了快一个小时,感觉身体被掏空。
他看着这群还在奋笔疾书,或者锁眉沉思的帝王们,心中涌起一股荒谬又真实的成就感。
就在这时,刘邦和康熙的身体,几乎在同一时间,开始变得透明、虚化。
“哎?哎哎哎?怎么回事?”
刘邦最先叫了起来,他看着自己正在消失的手,一脸惊慌。
“怎么是我先走的?凭啥!”
康熙则镇定得多,他放下笔,对着周墨微微颔首,眼神里没有意外,只有一丝遗憾和紧迫。
他迅速地将桌上的笔记本和那本刚到手的《新华字典》抱在怀里,动作干脆利落。
“小周!快快快!种子!那个土豆番薯!”
刘邦急得满屋子乱窜,像个没头苍蝇。
周墨也是一愣,随即反应过来,抓了两大包种子塞到他怀里。
“还有笔记本!字典!”
刘邦手忙脚乱地接过,嘴里还在抱怨。
“怎么就俺和这小子走?不公平!”
光芒一闪,刘邦和康熙的身影彻底消失了。
堂屋里,剩下的帝王们都停下了笔,面面相觑。
为什么是他们俩?
周墨站在原地,脑子飞速运转。
三小时……这是个基本时间。
上次大家停留的时间都差不多,这次却出现了分化。
刘邦和康熙,跟其他人有什么不同?
他扫视了一圈在场的帝王。
嬴政、刘彻、李世民、刘秀、武则天、赵匡胤、朱元璋、朱棣……
等等!
周墨脑中灵光一闪。
种子!上次穿越,除了刘邦和康熙,其他人都带走了高产作物的种子!
“种子!”周墨脱口而出,声音有些大。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他身上。
他指了指刘邦和康熙消失的地方,“高祖和康熙陛下,上次没有带走种子。”
“他们的世界里,民生基础没有发生最关键的改变,所以,他们的停留时间还是最短的基准线。”
“而各位,”他环视一圈,“都带回了种子,并且已经开始种植。”
“虽然还没到收获的时候,但因已经种下,你们的民生改善已经走在了上升的轨道上。所以,奖励就是停留时间延长了。”
朱元璋这时站了起来,眼神里是前所未见的焦急和恳求。
他快步走到周墨面前,这个杀伐果断、视万民如草芥的洪武大帝,此刻声音竟有些沙哑。
“周先生,咱……咱求你个事儿。”
周墨被他这突如其来的态度吓了一跳,“陛下,您说。”
“咱的标儿……,他偶感风寒,却月余未愈,身子日渐虚弱,御医们用了多少法子,都不见好转。咱……咱怕他……”
他说不下去了,眼眶微微泛红。
在周墨面前,他现在只是一个担心自己儿子的父亲。
他从历史书里知道,他的标儿,最终就是病死的。
他一直以为是自己杀人太多,遭了报应。
可现在,也许在周墨这里,或许只是小病。
周墨心里咯噔一下。
朱标,明初的白月光太子,仁厚贤德,若是他不死,明朝的历史或许会完全不同,朱棣的靖难之役也根本不会发生。
他看着朱元璋那张写满焦虑的脸,又看了一眼旁边神色复杂的朱棣。
“陛下,您别急。”周墨立刻说道。
“您描述的症状,很可能是从感冒引发了肺炎。在我们这里,虽然也算重病,但只要用对了药,治愈的希望很大。”
“药?你有药?”朱元璋的眼睛瞬间亮了,像是溺水的人抓住了救命稻草。
“有!”周墨毫不犹豫。
“我这就去给您找!抗生素、退烧药、化痰药,都给您备上!”
他转身就往自己房间跑,翻箱倒柜,把他那个备用的小药箱整个都拿了出来。
布洛芬、阿莫西林、头孢、乙酰半胱氨酸……凡是跟感冒、发烧、肺炎沾边的药,他都一股脑地塞进一个袋子里。
“允炆,来给你爷爷写用药说明。”
周墨一边念,朱允炆一边用朱元璋能看懂的字写。
一份详细的用药说明,什么药治什么症状,一次吃几粒,一天吃几次,写得清清楚楚。
当周墨把那个沉甸甸的药袋子交到朱元璋手里时,这位大明开国皇帝的手,在微微颤抖。
“周先生……大恩不言谢。”朱元璋紧紧攥着药袋,仿佛那里面装的是整个大明的国运。
就在这时,光芒再起。
这一次,轮到了刘彻、李世民、赵匡胤以及朱元璋父子。
他们的身体也开始变得透明。
“看来,我们的时间也到了。”
李世民倒是很平静,他从容地将笔记本和字典收好。
朱元璋回过神来,他看了一眼手里的药袋,又看了一眼桌上的《新华字典》。
这两样东西,加起来的重量,已经超过了五斤的限制。
药,是救儿子命的。
字典,是强盛王朝的根基。
他只犹豫了一瞬,便毅然将那本厚重的字典推到了一边,把药袋、笔记本和几包土豆种子紧紧抱在怀里。
江山可以再打,字可以下次再学,儿子没了,就真的没了。
“周先生!”在身体即将消失的瞬间,李世民忽然高声问道,“可还有什么办法,能再延长停留的时间?”
周墨看着他们,又看了一眼旁边安然无恙的刘秀,福至心灵。
“有!”周墨冲着他们大喊。
“光种下还不够!得推广!改良农具!光武帝已经把曲辕犁推广出去了,所以他留的时间更长!”
“改变得越快、越广,停留时间就越长!”
话音未落,五道光芒闪过,那五位帝王的身影消失不见。
剩下的刘秀一脸茫然,他没想到,自己无心插柳推广的新农具,竟然成了加分项。
武则天则是眼中精光一闪,她瞬间明白了。
玉璧的规则,比她想象的更加公平,也更加残酷。
它不看你的出身,不看你的名号,只看你回去之后,究竟为你的世界,带来了多少有效改变。
三十分钟后,刘秀的身体也开始虚化。
他带走了自己的笔记本,里面有更详细的农具图还有字典和种子。
又过了二十分钟,武则天也到了离开的时候。
她离开前,深深地看了周墨一眼。
“周墨,下一次,我想要更详细的思想改变方法。”
光芒散去,偌大的堂屋,只剩下了嬴政。
周墨看着这位从始至终都稳如泰山,仿佛这世间没有任何事能让他动容的始皇帝。
“嘿嘿,政哥,又剩下你了。”
周墨坐到了嬴政旁边,“这次给您点好东西。”
嬴政也推过来自己的笔记本。
“此为朕上月之国策推行简报。”
周墨低头一看,竟然是用简体字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