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吴妈“不吃饱不许走”的强烈要求下,两人在家享受了一顿丰盛到近乎奢侈的晚饭后,才回房休息。
第二天下午的阳光正好,两人决定回震旦大学走走。
走在熟悉的林荫道上,梧桐树叶沙沙作响,青春的气息扑面而来。
抱着书本的学生匆匆走过,篮球场上传来激烈的对抗声和欢呼声,一切都充满了生机。
“感觉我们好像昨天还在这里上学。”黄亦玫看着周围几乎没变的景色,有些恍惚。
江屿牵着她的手,悠闲地漫步:“是啊,你当时还是那个需要学长帮忙拿行李的小学妹。”
黄亦玫白了他一眼:“少来,明明是你主动凑上来的。”
“没办法,谁让小学妹长得太好看,让人忍不住想帮忙。”江屿笑着捏了捏她的手心。
两人先去了当初江屿经营的那家boxing cat brewery啤酒馆的位置,发现那里已经变成了一家咖啡馆,不禁有些唏嘘。
“物是人非啊。”黄亦玫感叹。
“店没了,老板还在就行。”江屿倒是很豁达。
两人沿着当年经常一起散步的路线走着,经过图书馆,经过教学楼,经过那个有着漂亮窗户的心理学系小楼。
“同学,请问能帮我们拍张照吗?”一个抱着相机、看起来像是大一新生的男生,有些腼腆地跑过来问道,目光在江屿和黄亦玫身上转了转,带着好奇。
“当然可以。”江屿温和地接过相机。
男生站在背景是爬满常春藤的红砖墙。
江屿熟练地找好角度,按下了快门。
“谢谢学长!”男生接过相机,道谢,然后又忍不住多看了江屿几眼,眼神里的好奇越来越重,终于,他试探性地问道:
“那个……学长,您……您是不是江屿学长?就是那个写《明朝那些事儿》、在百家讲坛讲三国的江屿学长?”
江屿和黄亦玫都愣了一下,随即笑了。没想到在母校,还能被学弟认出来。
“是我。”江屿笑着点点头。
“哇!真的是您!”男生瞬间激动起来,脸都涨红了,“我是您忠实粉丝!您的书我全买了!您的《品三国》我每期都看!没想到能在这里碰到您!您能给我签个名吗?”
他手忙脚乱地翻着背包,找出一个笔记本和笔,双手递到江屿面前,眼神里充满了崇拜。
江屿接过本子,熟练地签上自己的名字,还写了一句鼓励的话。
“谢谢学长!谢谢!”男生如获至宝,连连道谢,又看向黄亦玫,眼神更加亮了,“这位是……师母吗?不!师姐!您跟电视上的明星一样漂亮!”
黄亦玫被这声“师母”叫得有些不好意思,但还是微笑着点了点头:“谢谢。”
男生又激动地说了几句崇拜的话,才一步三回头、依依不舍地走了。
看着男生远去的背影,黄亦玫用手肘碰了碰江屿,调侃道:“行啊,江大学长,魅力不减当年嘛,走到哪儿都有小粉丝。”
江屿揽住黄亦玫的肩膀,将她往自己怀里带了带,语气带着点得意:“魅力再大,不还是被你收了?小学妹?”
黄亦玫脸一红,嗔道:“谁收你了!不要脸!”
这时黄亦玫的手机弹出了几条消息,是同学群的。
这个同学群是两人在读书的时候的一些共同朋友。
刚好几个留在魔都发展的研究生同学攒了个局,地点定在外滩附近一家颇有名气的本帮菜馆。
得知江屿和黄亦玫正好在魔都,组织者热情地发出了邀请。
“去吗?”黄亦玫拿着手机,征求江屿的意见。
“去啊,为什么不去?”江屿揽着她的肩,语气轻松,“好久没见老同学了,正好叙叙旧。”
两人到的时候,包厢里已经坐了不少人。
几年不见,同学们或多或少都有些变化,有的发了福,有的秃了顶,有的眉宇间添了生活的疲惫。
“哟!玫瑰!江屿!你们可算来了!”当年睡江屿上铺的兄弟赵磊第一个看到他们,大声招呼起来,声音洪亮,人也比读书时壮实了一圈。
这一嗓子,把所有人的目光都吸引了过来。
瞬间,包厢里安静了一瞬,随即爆发出更热烈的寒暄。
“真是江屿和玫瑰!”
“天哪,你俩一点没变!不对,是变得更……有范儿了!”
“玫瑰还是这么漂亮!”
“江屿,你小子可以啊!现在是名人!大作家!”
同学们围了上来,七嘴八舌,眼神里充满了好奇、羡慕。
江屿今天穿得很简单,一件质地考究的深灰色羊绒衫,搭配休闲长裤,身姿挺拔,气质沉稳温和,脸上带着恰到好处的微笑,与众人一一打招呼,没有丝毫架子。
黄亦玫则是一身剪裁得体的米白色针织连衣裙,衬得肌肤胜雪,优雅大方,站在江屿身边,俨然一对璧人。
“嗐,我这就是瞎忙。”江屿笑着回应大家的调侃,语气谦和。
“瞎忙?您这要是瞎忙,我们这算什么?”一个戴着眼镜、如今在一家中学当老师的男同学忍不住感叹,
“《明朝那些事儿》卖了几千万册吧?茅盾文学奖!百家讲坛!江屿,你现在可是咱们震旦的传奇人物了!我们学校图书馆你的书都被翻烂了!”
“是啊是啊,”一个在出版社做编辑的女同学接话,眼神热切,“江老师,您下次有什么新作,可得优先考虑考虑我们社啊!价格绝对从优!”
另一个自己开了家小公司的同学则凑近江屿,压低声音:“老江,听说你在京城华清都当上老师了?厉害啊!”
黄亦玫这边也被女同学们围住了。
“玫瑰,你现在可是知名策展人了!tina的美术馆在京城名气很大啊!”
“对啊,上次还在艺术杂志上看到对你的专访呢!”
“你看你这皮肤,怎么保养的?一点皱纹都没有!哪像我们,天天被孩子气得冒痘。”
黄亦玫笑着应对,语气从容:“就是做点自己喜欢的事。保养嘛……心态好最重要。”
席间,大家聊着各自的生活。
有人抱怨房贷压力大,有人吐槽职场勾心斗角,有人为孩子上学焦头烂额。
轮到江屿和黄亦玫时,他们只是微笑着倾听,偶尔附和几句。
当有人问起江屿未来的打算时,江屿抿了口茶,淡淡道:“先把生活过好,其他的,随缘吧。”
这种云淡风轻的态度,与周围同学为生活琐事奔波的焦虑形成了鲜明对比。
赵磊拍着江屿的肩膀,由衷地说:“老江,看到你现在这样,哥们是真替你高兴!你是咱们这帮人里,真正活明白了的!”
聚会散场时,同学们纷纷过来跟江屿和黄亦玫交换最新的联系方式,语气比来时更多了几分热络和客气。
走在回老洋房的路上,夜风微凉。
黄亦玫挽着江屿的胳膊,轻声说:“感觉大家……都变了好多。”
江屿握紧她的手:“人总是会变的。重要的是,我们还在彼此身边,而且,变得比以前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