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律例》颁布不过旬日,一起突如其来的命案便震动了整个山寨。一名新投靠的步军小头目“张横”,因酒后争执,失手打死了原阮氏水军的一名老弟兄“李旺”。案件事实清楚,但双方背景特殊,顿时将新任的“刑名司”和那部墨迹未干的新律,推到了风口浪尖。
消息传开,梁山上下哗然。张横乃近期投靠的绿林好汉,因其水性精熟、武艺不俗,被暂编入步军担任小头目,正欲建功立业。而李旺,则是阮氏水军的老人,自梁山泊初创便追随阮氏兄弟,虽职位不高,但资历老,人缘好,尤其在水军中颇有声望。一场寻常的酒后口角,竟演变成人命官司,且涉及新老人员,瞬间点燃了潜在的矛盾。
李旺的家人和一群水军老弟兄悲愤交加,抬着尸首,聚集在刑名司外,哭喊声震天,要求严惩凶手,以命抵命!不少老派头领,如阮小七,闻讯更是怒不可遏,提着刀就要去步军营地找张横算账,被阮小二死死拦住。步军那边,一些新投靠的人员则感到兔死狐悲,私下议论纷纷,觉得老弟兄们仗着资历欺压新人,张横或是失手,罪不至死。山寨内部,新老之间原本就存在的微妙隔阂,因此事而迅速放大,气氛骤然紧张起来。
刑名司内,吴用面色凝重,压力如山。卷宗就摊在案上,人证物证俱在,张横对打死李旺之事供认不讳,按《刑律》杀人篇:“故斗殴致人死亡者,抵命。” 条文清晰,似乎并无争议。然而,此案背后牵扯的人情、派系、以及对新律例的观望态度,让简单的条文变得无比沉重。若严格按律处斩张横,恐寒了新投靠者的心,让人觉得梁山苛待新人;若稍有宽宥,则难以平息水军老弟兄的愤怒,更会让刚刚颁布的律法威信扫地,成为一纸空文。
“学究,此事……难办啊。”一位老成持重的书吏低声提醒,“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新律的第一刀,砍向何处,关乎人心向背。”
吴用何尝不知?他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他知道,此刻无数双眼睛正盯着他,盯着刑名司,更盯着背后的王凌峰。此案,已不再是简单的刑事案,而是对新秩序、对王凌峰权威的一次公开考验。
他并未急于判决,而是做了两件事:第一,下令将张横收押,严加看管,防止有人私下寻仇或灭口。第二,亲自前往独龙岗,向王凌峰详细禀报案情及面临的困境。
王凌峰听完吴用的汇报,沉默片刻,问道:“律条如何规定?”
吴用答道:“按律,当处斩刑。”
王凌峰点点头,又问:“张横此人,品性如何?是惯常逞凶,还是偶发失手?当时情景,可有人挑衅?”
吴用答:“据查,张横平日并非暴戾之徒,此次实属酒后失控。据在场者言,争执起因是李旺多喝了几杯,言语间对新投靠的兄弟有些轻慢,张横气不过,与之理论,继而推搡,失手击中要害。”
王凌峰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山下隐约可见的聚集人群,缓缓道:“律法之威,在于公平,在于必行。既已颁布,便如山岳,不可动摇。无论新老,皆是梁山兄弟,律法面前,一视同仁。此案若徇私,则律法崩坏,日后何以治军?何以安民?”
他转过身,目光坚定地看着吴用:“然,执法亦需兼顾情理,方能服众。你可公开审理此案,传唤双方证人,将案情原委,公之于众。让众人都明白,张横触犯的是哪条律法,为何必须受到惩处。同时,也要让众人看到,我梁山绝非不教而诛,对于酒后失德、引发争端者,亦有训诫。对李旺家属,山寨需厚加抚恤,彰显关怀。”
吴用心领神会:“头领的意思是……依法严惩,但程序公开,并妥善善后,以安人心?”
“正是。”王凌峰斩钉截铁,“告诉阮氏兄弟和林冲、武松他们,这是我王凌峰的意思!梁山要走的,是依法治山的正道!任何人,不得因私废公,干扰司法!谁敢借此生事,挑起新老对立,休怪我律法无情!”
有了王凌峰的明确支持,吴用心中大定。他回到刑名司,立刻张榜公告,三日后,在聚义厅前广场公开审理“张横致死李旺案”。
审理当日,广场上人山人海,水军、步军、各营头领、寻常百姓,皆屏息凝神。吴用端坐主审位,左右陪审的还有林冲(代表军方)和一位德高望重的老郎中(代表民间)。原告(李旺之弟)、被告张横、以及相关证人一一过堂,案情细节清晰地展现在众人面前。
吴用严格按照律法程序审理,给予双方充分陈述机会。最终,他起身,手持《梁山律例》,朗声宣判:“张横酒后与人争斗,失手致死李旺,事实清楚,证据确凿。按《刑律》杀人篇第一条,判:斩刑!即刻执行!”
判决一出,台下李旺家属和水军老弟兄哭声稍息,但悲色未减。步军中新投靠者则面露戚戚然。
吴用紧接着又道:“然,念及张横并非预谋行凶,且投靠以来,本欲效力山寨,故其家小,由山寨拨给抚恤,妥善安置。另,李旺虽死有过(指其挑衅),然其曾为山寨效力,其家眷,亦由山寨厚加抚恤,赡养终身!山寨设立‘禁酒令’,自即日起,非节庆及特批,营中严禁饮酒,违者重罚!”
最后,他目光扫过全场,声音沉痛而有力:“此案判决,非为杀人,乃为护法!梁山律例,高于私情,高于资历!今日以张横之血,铸我梁山铁律之基!望全体弟兄引以为戒,恪守律条,同心同德,共保我梁山基业!”
刽子手刀落,张横伏法。广场上一片寂静。
行刑后,王凌峰亲自出面,安抚李旺家属,发放抚恤,又派人慰问张横家小。阮小二、阮小七等水军头领见判决公正,抚恤优厚,心中怨气渐平。林冲、武松则严格约束部下,强调军纪。
一场可能引发内乱的风波,在铁面无私的律法和人性化的善后处理下,终于平息。经此一案,《梁山律例》的权威真正树立了起来。人们看到,在梁山,确有法度可言,无论新老,皆受其约束,亦受其保护。一种新的秩序和安全感,在血腥的教训中,悄然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