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人同意成为典型后,又过了两天,
傍晚时分,
那台放在堂屋桌子上的平板再次发出了“嘀嘀”的提示音,屏幕亮起,显示出那位片区负责人的影像。
“许阳同志,再次打扰了。”
负责人的笑容依旧和煦,
“经过我们讨论,结合你们的情况和当前的技术条件,想到了一个初步的方案,想和你们商量一下。”
全家人都围坐过来,认真听着。
“我们不强求直播或者复杂的视频录制。”
负责人似乎很了解他们的顾虑和技术水平,
“我们希望采用一种更扎实的方式,我们计划,定期通过无人机给你们送来一些‘问题包’。”
“其实就是其他幸存者集中反馈的,或者在巡查中发现普遍存在的困难,比如,‘在缺少化肥的情况下,如何有效给土地增肥?、如何利用身边材料搭建一个简易的防潮粮仓?、如何识别和应对几种常见的灾后心理焦虑?等等。”
他顿了顿,继续解释:
“收到问题后,不需要你们立刻回答。你们可以像平时聊天一样,一家人坐下来,结合你们的实际经验进行讨论,然后,由你们决定用哪种方式把答案传回来。”
“比如,”负责人举例说明,
“许阳同志你可以口述,让振振用平板录下来,就是一段语音经验分享,或者,振振你用文字简单记录下要点发回来,如果条件允许,比如正好在演示如何给果树剪枝,也可以用平板拍几张关键步骤的照片,或者一小段无声的操作视频。”
“我们收到后,会由后方团队进行简单的整理、配字或配音,再制作成通俗易懂的学习资料,通过广播、纸质通讯和有限的网络渠道分发出去。”
这个方案让许阳一家都松了口气。
没有强制的出镜,没有复杂的操作,就像平时自家人商量农事、解决困难一样自然。
之前短视频虽然火,但许多东西都是摆拍。
而许阳一家的生活是以真实,实用为主,并且经过了时间的考验,这才找到了他们。
第二天,他将整理好的文字要点和几张照片通过平板发了回去。
过程平静而自然,没有丝毫的刻意与表演。
几天后,他们在收听收音机的农业技术频道时,意外地听到了熟悉的内容。
主持人口中介绍的“山区某家庭采用的复合式防潮法”、“传统泥封技术的现代应用”以及“植物防虫的民间智慧”,分明就是他们前几天讨论和提供的东西!
又过了两天,
傍晚时分,平板再次亮起,片区负责人的影像出现,
“许阳同志,你们好,上次的粮食储存方案反馈极好,让我们看到了民间智慧的巨大潜力。”
负责人开门见山,
“因此,这次我们想请教一个更宏观、也更迫切的议题:如何在缺乏外部稳定补给的情况下,设计与维持一个能够长期良性循环的家庭生态农业系统?”
这个问题,让许阳都微微坐直了身体。
这不再是某个技巧,而是一套完整的生存方略。
“我们知道这个问题很大,”
负责人理解地说,
“我们不急于一时,希望你们能系统地总结一下,你们是如何将住所、能源、种植、养殖、废弃物处理等环节串联起来,形成一个高效、节能、抗风险系统的。”
“我们希望能将你们的生存智慧作为一个范本进行深度剖析和推广,并为我们提供务实的技术指导。”
通讯结束后,全家人都陷入了沉思。
这个问题,触及了他们这些年生存的核心。
“这是把咱当成技术指导了。”
许阳缓缓道。
他们没有急于回复,而是由许振振主导,开启了一项宏大的“家庭系统工程”梳理工作。
许振振利用平板的绘图功能,在张月的协助下,先是绘制了一张精细的“家庭生态系统图”;
接着他们分享了如何利用碎石、木桩和特定根系植物,在坡地构建简易但有效的护坡和集水沟,将雨水有序引导至蓄水池和农田;
再是讲解了如何通过种植不同层次的树木和灌木在房屋周围形成一个能减弱风害、增加湿度、并提供额外食物的微型生态防护林;
他们还甚至总结了鸡、鹅在不同生长阶段,最适合放入哪片田地,既能有效清除害虫和杂草,其粪便又能精准施肥,而不至于过度破坏作物。
最后,他们提出,要保留多个品种的同一作物作为终极避难所和种子库的战略意义。
这一份许阳一家潜心总结的答案,整整准备了十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