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十七年九月廿五,深秋的风带着丰收的气息,吹进双时空偏远村落的角落。宣德枫山下属的溪谷村,村民们围坐在临时搭建的老艺培训台前,手里捧着《双时老艺基础手册》;天启蓝海周边的礁岛村,渔民们通过时空共鸣镜,跟着宣德的师傅学习竹篾处理技巧 —— 今天是 “老艺扶贫计划” 落地的首日,也是中级认证研发项目启动的日子,小小守护者们要让老手艺变成村民增收的 “饭碗”,更要让初级认证学员在扶贫实践中积累创新经验,向着中级认证迈进。
辰时刚过,阿海就穿着绣着 “扶贫传艺” 字样的浅红色 “传习导师” 礼服,站在溪谷村的培训台前核对教学物资。他的礼服口袋里装着《扶贫培训手册》,上面按 “难易程度” 划分了教学内容:“基础班教‘简易竹编杯垫’(3 天学会,符合标准参数)、‘单层老布香囊’(5 天上手,针脚密度≥6 针 \/ 厘米);进阶班教‘迷你渔网兜’(7 天掌握,网眼误差≤1 厘米)”。“扶贫要‘授人以渔’,” 阿海对着身边的培训团队说,“不仅要教村民学会手艺,还要按标准验收作品,合格的统一收购,帮他们卖出去,让大家实实在在看到‘手艺能换钱’,才会有积极性。”
阿蕊这时正带着张奶奶给溪谷村的村民们演示 “单层老布香囊” 的缝制。张奶奶手里拿着裁好的老布片,用粉笔标出针脚位置:“按标准,每厘米要缝 6 针,针脚要直,这样香囊才结实,收购时才不会被退回,” 她一边演示 “回针缝”,一边说,“你们别觉得标准严,等以后手艺熟了,想做更贵的文创,还得按更细的标准来,现在打好基础,以后路才宽。” 阿蕊则在一旁发放 “标准对照卡”,上面印着针脚密度、尺寸误差的示意图,方便村民随时比对。
新学员小辰和小妍作为 “中级认证研发组” 成员,正带着初级认证学员在共生工坊开展创新。小辰手里拿着村民做的简易杯垫,对阿雅、阿波等学员说:“我们要在基础款杯垫上做创新,比如加一层艾草染布贴片,既符合‘老艺 + 实用’的方向,又能提高售价,帮村民多赚钱,” 他指着设计图,“贴片要按标准裁剪,误差≤0.5 厘米,和杯垫边缘对齐,这也是中级认证‘守标创新’的要求。” 小妍则通过共鸣镜,和礁岛村的渔民沟通渔网兜的改良需求:“他们说现在的渔网兜装不了太多海鲜,我们可以把底部改成圆形,增加容量,同时保证网眼误差不超标准。”
辰时三刻,“老艺扶贫计划” 培训正式开始。溪谷村的基础班里,村民们跟着师傅们穿针引线,虽然动作生疏,但都格外认真。一位留守妇女王婶,学了半小时才缝出第一针合格的回针,她擦了擦额头的汗:“以前觉得老手艺难,没想到按标准一步步来,也能学会,” 她看着自己缝歪的针脚,笑着说,“明天我早点来练,争取三天学会杯垫,给娃赚点学费。” 天启礁岛村的进阶班里,渔民们跟着视频学竹篾处理,一位老渔民通过镜头说:“这‘温水浸盐’的方法比我们老办法好,竹篾不容易裂,编出来的渔网兜更耐用,谢谢宣德的师傅们!”
午后,中级认证研发组的创新样品有了初步成果。阿雅和小辰一起做出的 “艾草染布杯垫”,杯垫边缘按标准编出浅纹,中间贴着圆形染布贴片,既美观又符合尺寸要求;阿波和小妍设计的 “圆形渔网兜”,底部扩大后容量增加三成,网眼误差控制在 0.8 厘米,接近标准上限。阿海检查样品时,满意地说:“这些创新既保留了标准核心,又解决了实际需求,符合中级认证的方向,” 他对着学员们说,“下一步要找村民试做,收集他们的反馈,再优化设计,让创新成果既好卖,又好做。”
傍晚时分,首批扶贫培训的村民交出了 10 个合格的竹编杯垫、8 个单层老布香囊。阿海当场给村民们结算工钱,王婶拿着赚来的 50 文钱,眼眶微红:“这是我第一次靠自己的手赚钱,太谢谢你们了,” 她握着张奶奶的手,“以后我一定好好学,争取学会做文创,让家里日子好起来。” 天启礁岛村也传来好消息,渔民们做出了 5 个合格的渔网兜,准备下周寄到宣德统一销售。
离开溪谷村时,夕阳的余晖洒在培训台上,给散落的竹篾、老布镀上一层金色。村民们还在练习手艺,研发组的学员们则在整理当天的创新反馈。阿海望向时空共鸣镜,镜中天启的渔民们正对着镜头展示自己的渔网兜,嘴里说着 “下周多做几个,多赚点钱”。
“下个月我们要在溪谷村和礁岛村设‘扶贫生产点’,” 阿海对着身边的阿蕊说,“派师傅定期驻点指导,按标准验收作品;研发组要每周和村民沟通一次,根据他们的生产能力调整创新方向,让手艺真正适配村民,而不是让村民勉强适应手艺;还要从扶贫收益里拿出一部分,给优秀学员发‘创新奖励’,鼓励大家多思考、多尝试。”
阿蕊点点头,手里拿着村民的反馈表,上面写着 “希望学更简单的手艺”“想要更快拿到工钱” 等建议。“我们还要在共生工坊设‘扶贫成果展区’,” 她说,“展示村民做的作品和他们的故事,让更多人知道老艺扶贫的意义;中级认证研发也要把扶贫需求纳入考核,让学员们明白,创新不只是为了拿证书,更是为了帮更多人,让双时空的老艺传承,在扶贫的温暖与研发的活力中,成为一条惠及民生、连接未来的希望之路。”
晚风拂过溪谷村,带来竹篾的清香与老布的气息。阿海知道,这场 “老艺扶贫计划” 与中级认证研发启动,不是结束,而是 “老艺双时传承” 的新价值升华 —— 当老手艺变成扶贫的工具,当创新研发服务于民生需求,双时空的守护之路,终将在 “以艺济民” 的初心与 “守标拓新” 的坚持中,成为一条连接手艺、民生与未来的繁荣之路,让枫山的老布、蓝海的竹篾,永远在深秋的扶贫实践里、研发的创新中,生生不息,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