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刚刚光复,驻守徐州的日军第65师团被全歼,此时在城西南青龙山一带的气氛却紧张起来。
华东军区第五纵队的一个旅,依托有利地形,构筑了简易的防御工事,与不远处的国民党李仙洲部先头部队形成了清晰的对峙线。双方哨兵隔着一片开阔地互相警惕地注视着。
徐州原日军守备司令部,现在已成为了华东军区的临时前线指挥部。张百川站在挂着大幅徐州地区地图的墙壁前,听着第五纵队司令员梁初从青龙山前沿打来的电话。
“司令员,李仙洲的人马停在对面不动了,但他们的侦察兵活动很频繁,看样子是在摸我们的底。”梁初的声音透过电话传来。
张百川语气平静:“让他们摸。你们的任务就是钉在那里,让他们看得见,拔不动,没有我的命令不许退。”
“明白,保证完成任务,”梁初的回答干脆。
刚放下电话,参谋长张运逸就拿着一份电报走了过来,:“司令员,李仙洲以第28集团军司令官的名义,又发来一封电报,措辞比上次更不客气了。质问我部为何阻止其‘奉命接收徐州’,要求我们立即撤开防线,放其部队入城。”
张百川接过电报扫了一眼:“奉命?他奉的是谁的命?老蒋的命?徐州是我们从鬼子手里一寸一寸打下来的,血流的是我们华东军区将士的血,他李仙洲一枪未放,就想来摘桃子,天下哪有这么便宜的事,”
参谋长张运逸指着地图上青龙山的位置:“李仙洲部先头是一个军,后续至少还有两到三个军的兵力正在向这边靠拢。总兵力可能超过五万人。他们在数量上可能不占优势,但装备有部分美械,不可小觑。”
张百川哼了一声:“五万人?我们光在徐州周边的部队就不下三个纵队,后续部队还在调动。他要是真想动手,那就试试看,看看是他的美械厉害,还是我们自造的山炮硬气,”
华东军区副参谋长粟昱补充道:“根据情报,李仙洲此人用兵较为谨慎,没有绝对把握不会轻易冒险。他现在的举动,更多是政治讹诈和试探,想逼我们让步。”
张百川望着窗外依稀还能看到战斗痕迹的街道:“那我们就让他试探个明白。参谋长,以华东军区司令部的名义,再给李仙洲回电。电文这样写:徐州新克,敌伪残匪尚未肃清,城内秩序未稳,为防止混乱,保障民生,任何武装部队暂不得入城。贵部美意心领,接收之事,待请示延安及八路军总部后,再行定夺。”
这封回电,依旧是毫不松口,而且直接把皮球踢到了更高的层面,点明了此事需由国共两党高层协商,你李仙洲还不够格在这里指手画脚。
谢福治有些担忧:“司令员,我们态度这么强硬,会不会……”
张百川转过身:“老谢,这个时候,我们退一步,他们就会进十步。徐州战略地位何等重要?打通了津浦线,连接了山东和华中,我们华东军区就真正活了,这是无数战士用生命换来的,绝不能拱手让人。何况,中央的精神很明确,对于国民党挑起的摩擦,要‘有理、有利、有节’地进行斗争。我们现在占着理,握着胜利之利,只要把握好分寸,就不怕他,”
他继续部署:“给中央发报,详细汇报徐州战役经过及目前与国民党军对峙情况,请示下一步行动方针。”
“同时,命令各纵队,加快打扫战场,抢修城防工事,特别是面向西南方向的阵地,要加固再加固,命令在鲁中和后方的部队,提高警惕,做好物资前运和兵员补充的准备。告诉我们的战士和徐州的老百姓,鬼子被我们赶跑了,谁要是还想来欺负我们,照样打断他的腿,”
张百川的命令被迅速传达下去。城内的战士们一边协助地方政府安抚百姓、恢复秩序,一边加固工事;后方的兵工厂开足马力,一车车弹药和物资沿着刚刚打通的交通线运往前线;各地的民兵和群众也组织起来,担负起后勤运输和警戒任务。
对峙线上,第五纵队的战士们趴在战壕里,枪口对着前方。偶尔有国民党军的军官试图靠近交涉,都被毫不客气地挡了回去。
“兄弟,都是中国人,何必呢?让我们过去,蒋委员长不会亏待你们……”一个国民党上校隔着老远喊道。
战壕里一位华东军区的营长探出头:“这位长官,鬼子在的时候没见你们这么积极,徐州是我们拼了命打下来的,要想过去,得问我们司令员同不同意,得问我们牺牲的战士同不同意,”
那上校脸色一阵青白,悻悻地退了回去。
几天过去了,李仙洲部见华东军区态度强硬,工事坚固,后续部队不断调动,始终没敢轻举妄动。双方形成了僵持。但这种僵持,却比直接的战斗更让人感到压抑。
这天夜里,张百川正在指挥部与谢福治、张运逸、粟昱等人研究局势,机要员送来了一封来自延安的电报。
张百川迅速看完,他将电报递给谢福治:“中央的回电来了。”
谢福治接过一看,脸上露出了振奋的神色:“中央充分肯定了我们光复徐州的胜利,同意我们采取‘坚决防御,不予退让’的方针,并已向重庆方面提出严正交涉,同时中央提醒我们,国际形势风云变幻,要我们密切关注全局。”
张百川走到中国地图前,目光从徐州移向那一片广袤的、被标注为“满洲”的区域。
“东北……”他喃喃自语,随即转过身,目光扫过在场的几位核心搭档:“同志们,徐州是我们必须守住的立足点。但我们的眼光,不能只盯着徐州这一城一地。告诉部队,提高警惕,严防国民党军可能的偷袭和摩擦。同时,通知参谋部,加快我之前布置的,关于向东北方向战略机动的预案研究。要更细,更具体,”
指挥部里灯火通明,窗外是暂时宁静却暗流涌动的徐州之夜。张百川知道,与国民党方面的对峙恐怕不会很快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