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景澜在“玥光”的实习生活渐入佳境,而她选择康复医学的决定,也在更大的家族圈子里引起了涟漪。这涟漪,首先荡漾到了与周家情同兄弟的另外八个家族年轻一代那里。他们并非初次听闻“玥光”,但周景澜的正式加入,仿佛一个信号,让这些早已在各行各业崭露头角的年轻精英们,将更多关注的目光投向了这片充满希望的领域。
“后援团”的深度介入
顾言之带来的AI合作项目,像一块磁石,首先吸引了另外几位技术背景深厚的“兄弟之子”。
裴念楚虽然身在华尔街,却利用其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开始为这个尚在雏形的项目寻找潜在的战略投资者和合作伙伴,他发来一份详尽的市场分析报告,指出AI康复在全球范围内的巨大潜力和“玥光”的独特优势。
韩峻则从法律层面提前介入,开始着手起草复杂的多方技术合作协议、知识产权归属与保护条款,确保项目在法规框架内稳健推进。“未雨绸缪,才能避免日后纷争。”他推了推眼镜,语气一如既往的冷静。
季明睿的公关团队则开始制定针对性的传播策略,准备在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时,向公众科普AI在康复领域的积极应用,提前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而之前曾在危机中伸出援手的顾清北、顾清华兄弟、江念止、沈思源、陆羽等人,也以各自的方式更加深入地参与到“玥光”的生态中。
顾清北利用其在住建系统的关系,帮忙协调康复中心后期可能涉及的局部改造审批;顾清华则引荐了可靠的智能家居供应商,探讨如何将无障碍生活理念更彻底地融入康复环境。
江念止主动承担起梳理和优化“玥光”内部信息流的工作,设计了一套更高效的数据管理与查询系统,减轻了行政人员的负担。
沈思源利用其媒体资源,策划了一系列关于康复者重返社会的正能量故事,其中重点报道了林晓和那位艺术女孩的转变,极大地提升了“玥光”的公众形象。
陆羽的纪录片团队则开始了长期跟拍,不仅记录“玥光”的日常,也开始将镜头对准这些在背后提供强大支持的年轻力量,试图展现一个更立体的、由家族情谊和共同理想编织的支持网络。
景澜的新视角
周景澜的实习生活,因为这些“哥哥姐姐”们的活跃,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她不再是孤身探索,而是仿佛进入了一个庞大的“智囊团”和“后援会”。
她会向韩峻请教医疗伦理与法律边界的问题,会与江念止讨论患者数据管理的优化方案,也会被陆羽镜头下捕捉到的真实瞬间所感动。这些来自不同领域的视角,极大地开阔了她的眼界,让她明白,现代医学的发展,尤其是像“玥光”这样注重多学科融合的机构,离不开来自法律、传媒、管理、技术等方方面面的支持。
她甚至在一次周末聚餐时,鼓起勇气向裴念楚请教了关于医疗项目融资的基本逻辑,裴念楚虽然惊讶于她的问题,却还是用浅显易懂的方式为她做了解答。这一切,都让她感觉自己正站在一个无比广阔的平台上。
家族的盛宴
一个周末,恰逢周家一位旁支长辈寿辰,三姓之家连同这八位情同兄弟的家族长辈及年轻一代,难得地齐聚周家老宅。偌大的宅院前所未有地热闹,老一辈们在客厅追忆往昔,畅谈天下,而年轻一代则自然而然地聚在了花园和偏厅。
景象颇为壮观:周景珩、傅时深与顾言之、裴念楚、韩峻等人围坐一处,讨论着AI项目的技术细节与商业模型;苏念杨、苏念晴姐妹则与沈思源、季明睿等人交流着品牌故事讲述与公众沟通的心得;周玥和林烨则与顾家兄弟、江念止聊着康复中心运营中的趣事和挑战;陆羽扛着摄像机,捕捉着这难得一见的“精英聚会”场景。
而周景澜,则像一只忙碌而快乐的小蜜蜂,穿梭其间,听着哥哥姐姐们的高谈阔论,眼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她不再是那个需要被呵护的小妹妹,而是正在被这个强大的共同体认可和接纳的新生力量。
---
共绘的蓝图
晚餐时,长辈们看着这济济一堂、意气风发的年轻面孔,无不感慨万千。
周老爷子难得地没有板着脸,望着那群正在讨论的年轻人,对身旁的苏老爷子低声道:“看看这些孩子,比我们当年强。我们那会儿是抱团取暖,他们现在是聚星成火。”
苏老爷子含笑点头:“是啊,景珩的‘玥光’是颗火种,把这些小星星都吸引过来了。这光,怕是会越来越亮。”
傅老爷子更是直接举杯:“为我们这些优秀的孩子,为我们几家这割不断的缘分,干杯!”
这一刻,“玥光”不再仅仅是周家的项目,它成为了凝聚这一代年轻精英的共同理想和事业平台。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这幅名为“希望”的蓝图添上属于自己的色彩。
群星闪耀,不再各自为政,而是围绕着共同的核心,散发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芒。周景澜知道,自己选择的,不仅是一条职业道路,更是加入了一个充满力量与温情的伟大联盟。前路虽远,行则将至,而与这群人同行,未来无可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