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6章 丁口亿万,盛世之基
紫禁城的初雪,悄无声息地覆盖了金銮殿的琉璃瓦,将紫禁城装点得银装素裹,庄严肃穆。然而,与外界凛冽的寒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乾清宫西暖阁内,却涌动着一股炽热而振奋的气息。炭盆烧得正旺,驱散了严冬的寒冷,却驱不散几位帝国重臣脸上因激动而泛起的红晕。
户部尚书李邦华手持一份厚厚的、装帧精美的奏折,几乎是步履生风地踏入暖阁,甚至顾不上拂去肩头的落雪。他向来以沉稳干练着称,此刻却难掩眉宇间的飞扬神采,连向御座上的崇祯皇帝行礼时,声音都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陛下!喜报!天大的喜报啊!”李邦华的声音洪亮,打破了暖阁内的宁静,也让正在批阅奏章、与侍立一旁的徐光启低声讨论着农学院推广新式秧播技术的崇祯抬起了头。
“哦?李爱卿何事如此欣喜?莫非是北疆铁路又有新进展?或是海事银行今年的分红远超预期?”崇祯放下朱笔,脸上带着一丝了然和期待的笑意。他深知,能让自己这位以冷静着称的财神爷如此失态的,绝非寻常喜事。
“陛下圣明!然此喜,更关乎国本!”李邦华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激荡的心情,将手中奏折高高举起,“陛下,历时近两载,由户部牵头,联合礼部、兵部、工部及各省布政使司,动用新式统计格物法进行的全国人口普查与丁口统计,初步结果已然汇总完毕!臣,谨呈御览!”
侍立在侧的王承恩连忙上前,恭敬地接过奏折,转呈给崇祯。
崇祯接过这本沉甸甸的奏折,封面是深蓝色的绢帛,上用金线绣着“大明万历四十八年(注:此为虚构年号,对应崇祯新政后某年)全国丁口普查总录”的字样。他并没有立刻翻开,而是用手指轻轻摩挲着封面,感受着其下蕴含的惊人信息。他知道,这里面记载的,不仅仅是一个数字,更是他登基以来,推行新政、安定内外、恢复生产等一系列努力的最直观、最有力的证明!是衡量这个帝国是否真正走向复兴的一块至关重要的基石!
“辛苦了,李爱卿,还有户部及地方的所有官吏。”崇祯的声音平稳,但目光中闪烁的光芒显示他内心的不平静。他缓缓翻开奏折,映入眼帘的是用工整馆阁体书写、辅以清晰表格和简要图例的汇总数据。
暖阁内鸦雀无声,只有崇祯翻动纸页的沙沙声,以及炭火偶尔爆出的噼啪轻响。徐光启也忍不住凑近了些,脸上写满了关切与好奇。李邦华则垂手肃立,胸膛微微起伏,等待着皇帝的反应。
崇祯的目光迅速扫过一行行关键数据:
* 全国在册总户数: 约一千二百余万户。
* 估算总人口(含隐户、流民等): 一亿一千三百余万口!
* 各布政使司人口分布(前五): 南直隶(约1800万)、江西(约1100万)、浙江(约900万)、湖广(约850万)、山东(约800万)。北直隶、山西、陕西等地人口亦有显着恢复。
* 年龄结构: 十五岁以下幼丁占比约三成五,青壮年(十六至五十岁)占比约五成,显示人口结构年轻,活力充沛。
* 城乡分布: 城镇人口比例较万历年间有显着提升,反映工商业发展。
* 新增丁口主要来源分析: 高产作物(番薯、玉米、土豆)推广使得口粮增加,婴儿成活率提升;战乱平息(辽东、西北)减少非正常死亡;朝廷鼓励垦荒、以工代赈政策吸引流民附籍;医卫改善(基础防疫、牛痘推广)降低疫病死亡率。
看着这些冰冷数字背后代表的亿万生民,崇祯的脑海中仿佛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曾经在饥荒战乱中挣扎的陕北流民,如今在孙传庭的组织下,于黄河滩涂引水灌溉,种植着耐旱的玉米;江南水乡的桑田鱼塘边,改进的织机嗡嗡作响,农户脸上不再是菜色,而是对未来的期盼;山东、河北的百姓,携家带口“闯关东”,在北疆的黑土地上挥洒汗水,建立新的家园;就连西南土司管辖的山民,也因为朝廷“改土归流”带来的秩序和新技术,生活有了起色……这一切,都是他这只“蝴蝶”扇动翅膀带来的改变!
“好!好!好!”崇祯连说三个“好”字,合上奏折,抬起头,眼中精光四射,“一亿一千三百万! 此乃朕登基以来,所见最令人振奋之数字!远胜十万雄兵,堪比金山银海!”
他站起身,走到悬挂的巨大《大明坤舆全图》前,手指划过那广袤的疆域,语气充满了力量:“李爱卿,徐先生,你们可知此数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我大明已彻底走出万历、天启年间的颓势,摆脱了小冰河期最严酷的打击!这意味着,朕的新政,摊丁入亩、推广新作物、兴修水利、平定内乱、鼓励工商,并非纸上谈兵,而是真正惠及了亿万黎庶!这意味着,我大明拥有了前所未有的人力根基!有了这亿万丁口,何愁边疆不垦?何愁工坊无人?何愁兵源不济?何愁赋税不丰?”
崇祯越说越激动,仿佛要将胸中积压多年的重负一吐为快。历史上,明末人口因战乱、灾荒、瘟疫而锐减,最终导致国力枯竭,是他心头一直萦绕的噩梦。如今,这个数字不仅超过了明中期鼎盛时期,更呈现出健康增长的趋势,如何不让他心潮澎湃!
李邦华深深一揖,接口道:“陛下所言极是!此乃陛下励精图治、上天庇佑之结果!户部初步测算,仅人口增长带来的田赋、丁银(注:虽推行摊丁入亩,但人口增长意味着税基扩大)、商税潜在增量,每年便可逾百万两白银!更别提由此带来的劳力充裕,可加速北疆开发、铁路修筑、工场扩建,其利无穷!”
徐光启也抚须感慨,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陛下,此乃‘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之至理啊!人口繁盛,不仅是劳力,更是智慧之源。老臣观这数据,幼丁比例高,未来可期。若能将新式学堂、格物院教育推广开来,未来我大明能工巧匠、格物学子、精明商贾必将层出不穷,此乃强国之根本动力!”
“不错!”崇祯重重点头,回到御座,目光灼灼地看向李邦华,“李爱卿,普查过程中,可曾遇到困难?数据可靠性如何?”
李邦华收敛笑容,正色回道:“回陛下,困难确实不少。各地胥吏素质参差不齐,对新的统计表格和理解有偏差;部分豪强仍有隐匿人口、田亩之举;边远地区交通不便,信息传递缓慢。然,此次普查,陛下圣心独断,全力支持,户部制定了详尽章程,并抽调国子监算学生、格物院学员赴各地督导、复核。更借助了李若琏大人麾下重整后的驿递系统和新式测绘地图,确保了效率。数据虽不敢说毫厘不差,但误差可控,大势明晰!”
他顿了顿,补充了一个细节:“例如,在清查南直隶隐户时,便结合了鱼鳞图册、保甲记录与新式抽样核查,发现了不少依附于士绅的‘黑户’,均已责令登记入册。此事虽得罪了些人,但为了朝廷大计,臣等义无反顾!”
“做得对!”崇祯赞许道,“些许阻力,不必在意。数据清晰,方能决策精准。此后,人口普查当形成定制,每五年一小查,十年一大查,务必动态掌握国情民力。”
崇祯沉吟片刻,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发出笃笃的声响,目光变得深邃:“一亿一千三百万……此乃盛世之基,亦是盛世之责啊。”他话锋一转,“人口增长,意味着需要更多的粮食、更多的土地、更多的机会。北疆、东北、乃至未来的海外拓殖,需加速进行。教育、医疗、工坊吸纳劳力的能力,也需同步提升。否则,人口红利恐成负担。”
徐光启和李邦华闻言,神色也凝重起来,纷纷点头。陛下看得深远,人口暴涨若不能妥善疏导,确实可能引发新的社会问题。
“李爱卿,”崇祯下令,“以此普查数据为基础,重新核定各省府州县赋税额度,进一步落实‘摊丁入亩’,确保税负公平。同时,制定鼓励移民实边的详细政策,给予土地、种子、农具乃至减免税赋之优惠,将关内密集人口,有序导向北疆、辽东等新拓之地。”
“臣,遵旨!”李邦华躬身领命。
“徐先生,”崇祯又看向徐光启,“格物院与农学院,要加紧对更高产、更耐瘠薄作物种子的选育。同时,研究更高效的农具和耕作方法。人多了,地不能少,亩产更要提上去!此外,工学、算学等实学教育推广,也要加快步伐,培养更多有用之才。”
“老臣领旨!定当竭尽全力!”徐光启肃然应道。
崇祯再次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窗外纷飞的雪花覆盖下的紫禁城,目光仿佛穿透了宫墙,看到了这片古老土地上生生不息的亿万民众。他深吸一口气,缓缓说道: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今日方知,此言重逾千斤!这一亿一千三百万丁口,是我大明最宝贵的财富,是帝国崛起的真正底气!传朕旨意,将此次普查之大略结果,通过邸报昭告天下,与民同庆!让天下臣民都知道,只要紧随朝廷,勤勉耕作、勇于开拓、精于工匠,我大明必将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
他的声音在温暖的暖阁内回荡,充满了不容置疑的信心和力量。窗外,雪落无声,覆盖旧迹;窗内,人心激荡,谋划新生。亿万丁口的数字,如同一声春雷,预示着这个历经磨难的古国,正在积蓄着喷薄欲出的巨大能量,迈向一个连它自己都未曾想象过的未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