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前任知州还没有离开,这几天林璟宣一直都在暂时住在城外的会馆中,经过五天的核对,所有的账目还有人册都过了一遍,柳永这个前任知州也到了离开的时候。
虽然两人一起相处了五天,不过都是一些公务上的事情,私下里还没有一起吃过饭呢。朝廷规定,在交接期间,新旧官员禁止私下宴请,这也是为了防止新旧官员勾结、共同舞弊。
“柳大人,明晚在下在广胜楼略备薄宴,还望您能赏光”林璟宣向对方发出了邀请,主要是想感谢一下人家,这几天人家可谓是尽心尽力的配合,这让林璟宣很是感激。
“那我就却之不恭了”柳永笑道,这几天相处让他初步了解了这个年轻人,对方是一个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同时又敏锐细致之人,对于这个后辈,他还是很欣赏的。
“那在下明晚就恭候大人您了”。
忙碌了这么些天,总算是初步了解了自己以后要治理的地方,这让林璟宣心终于是踏实了一点,晚上回到行馆,妻子儿子还在等着他,这让他忙碌了一天的身体放松了下来。
“夫君,晚上可用过饭食了?”唐漓替他把巾子打湿递了过去,林璟宣接过擦擦脸上和颈部的尘土。
“在州衙已经用过饭食了,你和大宝吃了吗?”
唐漓点点头,他们已经用过饭了,尤其是大宝,一到饭点就开始吭吭唧唧,必须要吃上饭才能消停,也不知道这娃怎么这么爱吃。
大宝在地上正在拿着林璟宣给他设计的积木在那里摆,摆了几个又啪的推倒,然后又接着摆,林璟宣摸摸儿子的头,“就再让你玩一年吧,等三岁了可就得启蒙咯”小家伙自然听不懂他爹的话,对着他爹露出了甜甜的笑容,完全不知道未来要面对着什么。
林璟宣对于通州挺满意的,不仅是因为这里地理位置好,各种资源丰富,而且这里学风好,以后他肯定在这里要待上好几年,大宝在这里读书也能找到好老师不是,等到孩子大点了就送去书院,被一群优秀的同学环绕着,不学都不可能。
前任知州定了四月十五一早就走,林璟宣正式走马上任的时间也就定在了四月十五。广胜楼的菜品多以淮扬菜为主,主打当地特色菜品,不过其他地方的菜品也有涉猎,力求让南来北往的客人都能满意。
作为一个西北人,林璟宣又叫了几道其他的菜品,而且柳大人也是山西人,想来对他叫的菜品会满意的。
两任知州在酒楼宴请,广胜楼的老板自是亲自迎接,不仅将雅间打扫的一尘不染,而且还亲自服务又贴心的又送了几道菜品上桌,今日没有州衙其他官员,两人就免了那些个繁文缛节,单纯吃饭聊天,酒也没有敢多喝,毕竟明日两人都有要事。
柳永尝了几口菜,味道着实不错,这几道山西菜还真是对他的胃口,“琢之真是细致入微呐,这几道菜还真是不错”柳永笑道,又夹了几筷子菜放进了嘴里。
“柳大人您喜欢就好,说起来我也是北方人,还是更为喜欢这几道菜”等安顿下来之后就得抓紧找个北方厨子了。
“哈哈,我与琢之也算是半个同乡了”柳永哈哈大笑,他也是更喜欢吃家乡的菜,来了这里五六年还是吃不太习惯清淡的菜肴。
“柳大人,我敬您一杯,这几日还要多谢您的关照”林璟宣说着就举起了酒杯,柳永摆摆手,“这算什么事,本来就是我这个前任知州该做的嘛”不过还是跟林璟宣碰了一杯,两人皆将杯中酒一饮而尽。
“琢之啊,你这个年轻人不错,老夫我啊就跟你说几句掏心窝子的话,这通州啊,远没有表面上看到的那么平静,你以后行事须得小心谨慎,那些个家族势力们不敢轻易得罪啊”柳永做了六年的通州知州,这里面的门道也算是摸清楚了。
“是,在下必记得前辈之言”林璟宣起身行礼感谢。对于柳大人的好意他是真切的感受到了。
两人今晚饮的不多,散场时都是清明的,“在下愿大人您一路顺风”明日林璟宣也算是新官正式上任,不能亲自去送送柳大人。
“你也是,愿你不忘初心,前途光明,对了,以后要是路过山西可要记得来看老夫知道吗”柳永拍拍林璟宣的肩膀,要是自家有这么优秀的儿孙就好了。
四月十五,林璟宣正式成为通州知州,在全州范围内已经张贴出了告示,宣告自己已正式上任。
作为兢兢业业的打工人,林璟宣大概早上七点也就是卯时末就得出现,而所有衙署的官吏、衙役必须在卯时到衙门签到,开始一天的工作。这也称之为“点卯”,当然在地方,这种时间要求并没有那么苛刻,稍微迟到早退一下一般不会有什么问题。
上午须得升堂问事,审理案件,这是知州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今日是新任知州第一天升堂,爱看热闹的百姓自是不会错过,他们的行程安排可是相当紧张,刚刚送别了前任知州还送上了万民伞,毕竟这几任知州里这个柳知州也还算可以。
送走前任知州,众人又来到了州衙外面,为的就是看这个新任知州的升堂,林璟宣穿着官服亮相的那一刻都惊呆了,今日外面怎么这么多人,这今日审理的案子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案啊。
林璟宣坐在上首,一拍惊堂木,“升堂”“威武威武威武”两边的值堂役敲起了水火棍。“哟,这就是新任知州,看着真年轻啊,这能审理好案子吗?”一位中年人发出了疑问,周围的人也悄悄附和,距离有点远,林璟宣并没有听见百姓在说什么,要是听见的话非得说上一句,不要光看年龄好吗?
“肃静,带原告”又是一声惊堂木,底下的人顿时停止了窃窃私语,将注意力从林璟宣这个新任知州转移到了带上来的原告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