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里,六皇子燕王失踪的事情,是大皇子端王第一个告诉昭文帝的,是他让人送信去给燕王,让他无论如何要回来,父皇这过的是整寿,兄弟们都卯足了劲要讨父皇欢心,没道理他不回来。
端午王今年已经三十三岁,膝下只得了一儿两女,两个女儿,长女已十八岁,可无人会娶,因为是个天生的痴儿,次女今年十六,倒是订了亲,一个七品县令家的长子。堂堂郡主为什么嫁得这么差?因为她不但有个傻嫡姐,还有个十岁的傻弟弟,而且是一母同胞的亲弟弟。
端王有一正妃,两位侧妃,三个女人还有一人不会生养,一共三个孩子还有两个傻子,就算有人愿意嫁,他也不愿娶了,自己都觉得自己晦气,岂敢再娶再生?
几个皇弟之中,老六比他小了整整二十岁,都是没娘的可怜人,一开始,自己也没怎么觉得有多晦气,便对老六很好,很照顾,后来儿子出世了,越大越不对劲,确定是傻儿了,心情更复杂,包括对这个最小的弟弟,一方面,有着父亲般的感情,另一方面,又怕把厄运带给他,都不太敢让他和自己多么接触,却是越不接触越多操心,总想把唐家拉来做他的靠山。
大舅舅的长女嫁了个侯府世子,可惜命不好,出嫁一年后便难产而亡,留下一儿也没养活,次女今年十六岁,是个庶女,年龄也不合适,三女儿是嫡女,今年十五岁,虽然大了两岁,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自己花了大力气才说动外祖母出面,答应把三女唐灵珠订给老六做王妃,这事是自己和外祖母好不容易才协商达成的,但唐三小姐是个小才女,父兄皆是手握兵权的将军,抢手得很,所以才想着让老六趁此机会回来,大舅舅也是要回来给我父皇祝寿的,自己再努力一下,父皇一高兴就把婚给赐了。
六皇弟从小习武,小小年纪,武功已经快超话过舅舅了,再加上舅舅也要一同回来,两大高手一起,还能有比这更安全的吗?
岂料临时临了,大舅舅却是病了,加上军情有变,所以由二儿次代替回京贺寿,二表弟的武功稀松平常,第一轮就被冲散,他自己也负了伤,等救援赶到的时候,六皇弟已经不知所踪,多方搜寻追踪后,只找到了六弟近卫的尸体,他们遭到第二批人的刺条,再后来便查有人见身受重伤的六弟跌入洪水之中……
事情太大了,舅舅也是不敢隐瞒,先派人回来告诉自己,得给父皇一点时间消化。
父皇对六皇弟的感情无人能猜透,包括对死去的良妃,没有谁猜得皇帝的想法是什么?说不好也不多,说好也不对,但有一点必须得承认,老六是皇子当中唯一一个会武功的人,而且才十二岁武功就已经很久不错了,再过几年会更高,这是所有人的结论。
父皇不一定会想让他继承大统,但一定对他寄予厚望,他是唯一能统兵的皇子,突然出了这么个意外,借端王十个胆子他也不敢隐瞒,只能瘸着腿进宫,一把鼻涕, 一包眼泪的将事情给说了个大概。
“行了!一个大男人,哭哭啼啼的像什么话?唐家可说找到尸体没有?”
“没有,只说大舅舅为防外敌,已回边关守着,大表弟三日后能够抵京”。
“没说的刺杀的是什么人?”
“这倒没有,儿臣觉得应该是南茂人,因为他们的长相和大启的区别不大,西绒的很容易分辨,想混到大??行刺皇子不太可能”。
正好四皇子靖王过来请安,把事情也听了个正着,听了老大的说法,心里嗤笑出声,哼!就这样吧脑袋瓜子,就算腿不残也继承不了大统,这下足以证明他们生的一儿一女皆是傻子是随了谁,蠢成这样的皇子,也幸好是个天生的残废,不然怎么死的都会不知道。
“父皇,六弟他才十三岁,到军营历练刚一年,虽说也有些战功,但不至于有多大个怨仇,这半道上埋伏截杀,不可能是外敌”。
看老四一脸的鄙夷,大概在心里笑老大是有多么的愚蠢吧!他太年轻了,老大只是腿有毛病,他一点都不不蠢,这事跟唐家脱不了关系。
“行了,只要没见到尸体,就没有人能说老六已死,朕的儿子没那么容易死的!想要我儿的性命,首先他得有那个命!
朕记得你前些天提起让他回来的事,是派专人去的信,还是飞鹰去的消息?”
“回父皇,是派专人去送的信,但送信的人也死在了第一次的刺杀中”。
听听,谁说他傻呢?他已经知道要不要给唐家留后路了,只是这次,想轻易逃脱?没那么容易了。
“原来是大皇兄去信让六弟回来的?”
“是,我这不是想着父皇过的是五十整寿,便提前向父母皇秉报过,想让老六和大将一起回来给父皇贺寿,咱们兄弟之间也正好乐呵乐呵,老六最小,却也最辛苦,做兄长的也该关心关心他”。
铺垫得还不错,不过朕不打算轻易放过!
“老四,你去帮着查找查找老六的下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