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里的日头暖融融的,希望小学分校的工地上早就热闹开了。青灰色的砖墙一层层往上长,像给梦想的房子搭起了骨架。每天放学铃一响,孩子们就扒在安全线外头,踮着脚数砖墙的层数,叽叽喳喳吵得像麻雀——今天又高了五层!不对,是六层!
陆星衍套着那件洗得发白的工装,袖口沾了水泥点子也顾不上。他正和李师傅对着图纸比划:活动室窗户得留准位置,孩子们特意交代要能看见老槐树。李师傅拍拍结实的墙面:放心,窗台高度都按孩子个头调的,保准他们趴着就能瞅见操场。
那边苏念正带着孩子们送热粥。小雨捧着一碗粥递给砌墙的工人,仰着小脸问:叔叔,什么时候能砌到观测台呀?我们想早点看透明屋顶!工人接过碗,笑得眼角皱成菊花:快啦,再过俩礼拜封顶,就能搭观测台架子了。
王爷爷几个老伙计也没闲着,搬个小板凳坐在工地边整理钢筋。老人戴着老花镜,眯眼检查每根钢筋:当年我们建老校舍,钢筋都是一根根肩扛手抬的。现在条件好了,质量可不能打折扣。陆振明特意从城里赶回来,蹲在地基旁帮校尺寸,父子俩偶尔对视一笑,千言万语都在眼神里。
中午歇工时,张建筑师举着卷新图纸兴冲冲跑来:好消息!孩子们呼啦围上去。只见图纸上手拉手活动室旁多了个海洋科普角,旁边还画着俏皮的小鱼海龟。
这是青岛海洋馆特意给孩子们设计的,张建筑师指着图纸解释,他们要捐海洋标本和小水族箱,墙面刷成蓝色,贴海底壁纸,让孩子们在学校就能逛海底世界!
孩子们顿时炸开了锅。朵朵拽着建筑师衣角小声问:叔叔,会有尼莫那样的小丑鱼吗?得到肯定答复后,苏念赶紧用拍立得拍下新图纸,准备贴在工棚的成长日记墙上。
下午寄书的阿姨带着实木书架来了,木头的清香味飘了满屋。她边擦书架边对苏念说:和出版社说好了,每月都寄新书来,让科普角永远不缺新故事。
孩子们放学后围着新书架摸个不停。小雨扯扯苏念衣角:老师,能在书架上贴我们画的海洋生物吗?第二天,彩笔绘就的小海豚、小丑鱼就游满了书架。老木匠还做了海浪书签架、海龟笔筒,城里的支教老师带着孩子们用黏土捏出各种海洋生物,把书架装点得生机勃勃。
元宵节那晚,村民们特意把热闹分给了工地。暖黄的灯笼挂满脚手架,映得砖墙泛着橘光。小雨爸爸支起大锅煮元宵,工地飘着甜香。陆星衍和苏念站在灯笼下,看工人和孩子们捧着碗说笑。真像一大家子。苏念轻声说。陆星衍望着节节高的砖墙:等分校建成,咱们办个联欢会,把帮过咱们的人都请来。
这时张建筑师接到陈砚电话,说有位大人物要来看建设进度。这消息让孩子们猜了一星期——是小雨说的海豚训练师?还是朵朵猜的作家叔叔?
三月里砖墙终于封顶。李师傅站在屋顶举着最后一片瓦问:孩子们,封顶了想许什么愿?希望早点在科普角看小鱼!在震天的欢呼声中,瓦片稳稳落下。苏念赶紧拍照留念,陆星衍把刻满名字的纪念牌挂在墙上。
就在这当口,一辆黑色轿车静静驶来。车上下来位拄拐杖的白发老人,中山装笔挺,眼神清亮。陆振明激动地迎上去:老校长!您怎么来了?
老人握住他的手:听说建分校,说什么也要来看看。他转身摸摸小雨的头,我当校长时学校只有三间土坯房,现在都有海洋科普角了,真好。说着掏出本牛皮日志递给陆星衍:这是当年的办学记录,现在交给你了。
陆星衍郑重接过本子,泛黄的纸页上工整记录着每个学生的心愿——想有本童话书想看看大海您放心,我们会把故事继续写下去。
原来这是陆振明特意安排的惊喜。老校长临走时收下孩子们画的海洋图,小雨还塞给他小海豚木雕:校长爷爷要常来看我们呀!
封顶后观测台开始搭玻璃顶,透明的材质在阳光下像水晶房子。海洋馆寄来的小丑鱼暂时养在办公室鱼缸里,成了孩子们每天必看的。
这天陈砚带着摄像机来了更大惊喜:要拍纪录片啦,让全国都看看希望小学的故事!小雨紧张地攥着苏念的手:老师,我能讲青岛夏令营吗?还有我们的科普角?当然,让大家都看看我们有多棒。
傍晚陆星衍翻着老校长的日志,停在希望孩子们走出大山看世界那页,对苏念轻声说:我们正在实现这个心愿呢。苏念忽然想起什么:对了,张建筑师说观测台建好还有星空礼物,神神秘秘的。
两人望向窗外渐成型的观测台,玻璃顶反射着夕阳金辉。孩子们在工地旁画图喂鱼,老木匠在槐树下雕刻星星木牌。他们还不知道,那星空礼物是架能看清月亮环形山的天文望远镜;老校长联系的老同事们,正收拾着几十年前的珍贵绘本,准备在落成时给孩子们一份时光的馈赠。
夜色渐浓,工地灯笼亮起暖光。陆星衍把办学日志和施工表仔细收好。桌上摊着的图纸、画作和拍摄计划,都在静静等待更多惊喜在星光下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