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的清晨,省城展览馆的玻璃幕墙映着初升的太阳,像块巨大的蓝宝石。林栋踩着梯子往展板上挂传感器样机时,能闻到隔壁展位飘来的米酒香——那是雪湖特产区的展位,薛爷爷正举着陶罐给参观者倒酒,蓝布褂子上别着的桂花胸针在人群里闪着光。
“左边的莲花布套再摆高点,”袁姗姗举着卷尺在下面指挥,帆布包上的银线桂花沾了点露水,泛着温润的光,“要让评委一眼看到水乡款和山区款的区别——莲花款带水质传感器,松柏款加了海拔监测,标签得贴在布套内侧,别挡住绣花。”
姜小龙抱着台笔记本电脑跑过来,屏幕上是江慧玲刚发来的视频。“南大的观测数据同步好了!”他把电脑放在展台中央,画面里紫金山天文台的星轨图与雪湖茶园的温度曲线在屏幕上交织,像两条缠绕的丝带,“江学姐说这组联动数据能惊艳评委,特意加了动态效果,你看这星光流动的速度,正好和温度变化的频率一致!”
林栋爬下梯子,额角沁着层薄汗。他接过电脑调整角度,让星轨图正好投射在展台的背景板上——那是袁姗姗用蓝印花布拼的巨幅地图,雪湖的位置绣着金桂,南京的位置缀着银星,清华园则用白线绣了座校门,三地之间用银线连成网,像张洒满光的蜘蛛网。
“农业局的王局长来了!”袁姗姗忽然拽了拽林栋的袖子,声音里带着点紧张。只见王局长陪着几位戴胸牌的评委走过来,目光立刻被背景板上的银线网吸引。“这地图是手工绣的?”他弯腰打量着雪湖的桂花图案,指尖拂过银线,“比打印的有温度,一看就带着乡土气。”
林栋赶紧递上宣传册,封面上印着三个场景的合影:清华园的实验室、雪湖的茶园、南京大学的观测站,每个场景里都有套着同款布套的传感器。“这是我们的‘三位一体’模式,”他指着照片,“清华大学负责硬件研发,雪湖负责实地测试和布套制作,南京大学提供数据分析支持,三个环节缺一不可。”
评委里有位头发花白的老教授,拿起莲花款传感器翻来覆去地看:“这布套的针脚不简单,是苏绣的‘打籽绣’吧?我老家的绣娘也会这手艺。”他忽然笑了,“把传感器藏在莲花里,既美观又防磕碰,比国外那些光秃秃的仪器有人情味多了。”
袁姗姗赶紧解释:“是薛奶奶教的,她年轻时在苏州学过绣活。莲花的花瓣里藏着水质探头,莲子的位置留了充电口,既不影响功能又好看。”她按下传感器底部的按钮,莲花布套的花瓣突然微微张开,露出里面的检测探头,引得评委们发出一阵惊叹。
姜小龙趁机打开数据后台,雪湖茶园的实时数据正源源不断地传进来,与省城展览馆的环境参数在屏幕上形成对比曲线。“您看,”他指着两条曲线的交点,“即使在不同地区,传感器的稳定性误差也能控制在0.2c以内,这是用江学姐他们优化的算法实现的,比行业标准高30%。”
老教授忽然指着屏幕角落的小喇叭图标:“这是什么?还带声音功能?”林栋笑着按下播放键,薛爷爷的声音立刻在展位响起:“水温正好,能插秧喽——”这是专门为水乡设计的提示音,用方言录制,比标准普通话更接地气。
“这个好!”王局长拍了下手,“农民不一定看得懂数字,但一听乡音就知道该干啥。你们把技术做进了老百姓的生活里,这才是真正的乡村振兴。”他转向身后的工作人员,“记一下,这个‘雪湖·桂’传感器,优先纳入全省农业推广目录。”
中午的休息时间,展位前依然围着不少人。袁姗姗正给位老太太演示松柏款传感器,老人的手指在布套上轻轻摩挲:“这松针绣得真像,我家老头子年轻时在山里种过树,要是当年有这玩意儿,就不用天天爬山看墒情了。”
林栋趁机给江慧玲发视频,镜头里她正站在南京大学的答辩厅外,白衬衫上别着袁姗姗送的银线桂花书签。“答辩很顺利!”江慧玲的声音带着雀跃,“评委特别喜欢雪湖的案例,说‘地空联动监测’的思路很新颖。对了,我把你们的布套照片给系主任看了,他说要跟雪湖合作开个‘科技绣品’ workshops,让城里孩子也学学怎么把技术和传统结合。”
“我们刚得了王局长的推荐,”林栋把镜头转向背景板上的银线网,“老教授说咱们的布套有苏绣的影子,薛奶奶听了肯定高兴。”他忽然想起什么,“你们观测站的新设备什么时候装?我让姜小龙预留了十套带星图的布套,这次展会结束就寄过去。”
江慧玲笑着晃了晃手里的布样:“南京的绣娘已经开始仿了,我加了点天文元素,比如把北斗七星绣成传感器的形状,算是南北合璧。对了,中科院的老师看了我们的地空数据,说想在全国建五个监测点,雪湖是首选,下个月会派人去考察。”
挂了视频,袁姗姗发现展位上多了个熟悉的身影——张教授正和农大的李教授讨论着什么,两人手里都拿着传感器样机,对着布套上的针脚指指点点。“你们的布套不仅是保护壳,更是文化载体,”李教授看到林栋,立刻招手,“我刚跟张教授说,建议把这个纳入‘非遗+科技’的研究项目,既能保护传统手艺,又能促进技术落地。”
张教授补充道:“我已经联系了清华美院的老师,他们想和雪湖合作开发系列布套,针对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设计图案。比如给西北的传感器绣上胡杨,给西南的加上竹编纹,让每个地方的传感器都带着家乡的印记。”
林栋忽然想起薛奶奶竹筐里那些没绣完的布套,边角料上还画着各种草图:有带马头琴图案的,有缀着葡萄纹的,显然老人早就有了类似的想法。“薛奶奶说,”他笑着转述,“手艺就像传感器,得跟着环境变,但根不能丢。”
下午的推介会现场,林栋站在台上展示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时,袁姗姗在台下用投影仪同步播放布套的制作过程。当画面切到薛奶奶教婶子们绣桂花时,台下响起一阵掌声——镜头里,老人布满老茧的手握着纤细的金线,在蓝印花布上绣出整齐的针脚,旁边的传感器正安静地记录着室温,像个认真的学生。
“我们的传感器有两个核心,”林栋举起莲花款和松柏款,“一个是清华园研发的硬件模块,保证数据精准;另一个是雪湖绣娘的布套,让技术有温度。”他调出与南京大学的合作数据,“加上紫金山天文台的算法支持,三者结合出的产品,既能满足科研需求,又能适应乡村实际。”
提问环节,有位企业家站起来:“批量生产时,布套的手工成本会不会太高?”袁姗姗接过话筒,笑着展示手机里的照片:“我们已经培训了雪湖的二十位绣娘,采用‘集中绣制+分散领料’的模式,既能保证质量,又能让留守妇女在家创收。这是上个月的工资单,最高的婶子挣了三千多,比外出打工还划算。”
更意外的提问来自位民俗学家:“布套上的图案有什么讲究?我看桂花都是五瓣,星图的位置也很特别。”林栋解释道:“五瓣桂花对应传感器的五个核心模块,星图的坐标则来自南京大学的观测数据,每个图案背后都有技术逻辑,不是随意绣的。”他指着松柏款,“松针的数量是七根,对应海拔监测的七个档位,老百姓一看就懂。”
推介会结束时,王局长亲自给他们颁发了“最佳乡村创新奖”,奖杯的底座上刻着朵桂花,旁边缀着行小字:“科技扎根土地,方能枝繁叶茂”。林栋捧着奖杯时,忽然觉得这重量里,既有清华园的代码、南京大学的算法,更有雪湖的丝线、薛奶奶的针脚,和无数双托举着梦想的手。
返程的路上,姜小龙数着订单合同,兴奋得睡不着。“整整五百台!”他把合同摊在座位上,“水乡要两百,山区要一百五,南大观测站五十,还有一百台是省里的科技馆订的,说要当展品。”他忽然指着窗外,“快看!晚霞像不像姗姗姐绣的莲花?”
袁姗姗往窗外望去,夕阳把云层染成了粉紫色,确实像朵盛开的莲花。她从包里掏出个新绣的布套,上面是省城展览馆的轮廓,银线绣的玻璃幕墙上,嵌着三颗连在一起的星星,分别标着“清”“雪”“南”三个字。“给这次展会留个纪念,”她把布套套在奖杯底座上,“以后每到一个地方,就绣个地标,攒成本‘传感器的旅行日记’。”
林栋看着那个布套,忽然想起老教授说的话:“最好的技术,是让人感觉不到技术的存在。”或许他们做的,就是这样的事——让传感器藏在莲花里、松柏间、星图下,让冰冷的数据流变成薛爷爷的乡音、绣娘的针脚、星空的轨迹,最终融在老百姓的日子里,像雪湖的桂花,悄无声息,却香飘满径。
车窗外的夜色渐浓,袁姗姗把展会的奖牌小心地放进布套,银线星星在月光下闪着微光。林栋打开手机,雪湖酒厂的温度数据正跳着进来,15.3c,稳定得像个承诺。他忽然在团队群里发了条消息:“下一站,去西北看看胡杨的生长温度。”
消息发出没多久,江慧玲的回复就跳了出来,带着个笑脸表情:“我查了天文台的星图,西北的夏季星空特别美,咱们的传感器能同时测胡杨的墒情和银河的辐射,就叫‘沙漠里的星光’吧。”
袁姗姗看着屏幕,指尖在布套上轻轻点着那颗标着“雪”的星星,忽然觉得这小小的布套,早已不是简单的容器——它装着三个年轻人的梦想,装着城乡之间的对话,装着传统与未来的拥抱,更装着所有关于土地与星空的约定,在谷雨的夜色里,散发着比星光更温暖的光芒。